分享

蒙古族的贡献——河南洛阳“末代蒙古王爷”

 青城历史聊斋 2022-11-26 发布于内蒙古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大多数北方少数民族都发源于蒙古高原,从匈奴,敕勒,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这些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我国56个民族中,匈奴,鲜卑,契丹,柔然,突厥都像朵朵浪花融合在中华民族的汪洋里了。蒙古族在700多年前,建立了地跨欧亚的大帝国,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并首创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管理,为今天我国版图做出了重大贡献。

   元朝被明朝取代后,元顺帝带着贵胄退往草原,但大量在内陆的蒙古族不及退却漠北留在了内陆,隐姓埋名,落地生根,就拿中原河南省来说河南省好多地市县有蒙古族后裔,几百年来默默地家乡作着贡献,同时不忘自己血统,坚持着民族的部分习俗信仰我们捋捋河南省有哪些蒙古族后裔

一、南阳市

1、镇平县王姓蒙古族。

   分布在镇平、内乡、淅川、南召几县境内,一支祖先名铁木花儿,自称为元顺帝第四子,元末逃至镇平定居晁陂,因封王爵,以王为姓;另一支王姓的先祖相传为司(四)陀王,亦有称镇殿王的。现存始祖墓碑的正面写道:“镇殿始祖考王公讳成、妣孙氏恭人之墓”,碑的序文中有“吾家始祖王公讳成者,本元宦也”等辞句。

2、南阳市社旗县李店乡李姓蒙古族。

  元木华黎的后代,最初落居在洛阳西陡沟一带,后世中一支迁到唐河、社旗境内,作家李准即此支后裔。

二、安阳市

1、 内黄县马次范村董、李、马、关、陈五姓蒙古族。

自称元末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后裔,元亡之后,豫王五子逃至内黄,各随妻姓,并分居5处。除四子按照蒙古祖训四子守陵在马次范村守祖坟外,其余四个儿子移居至濮阳市清丰县关焦夫村,而陈姓后人则因任鄢陵县令则定居鄢陵县陈化店一带。

2、安阳市滑县张营村可姓蒙古族,新乡市获嘉县可姓、张姓蒙古族。自称元朝皇胄。先祖明初作为卫所军人,定居当地,后裔散布滑县、获嘉县一带。

3、阳市林州市申家岗村申姓蒙古族。自称元朝宗王后裔。

三、平顶山市荆山村马姓蒙古族。

  其先祖马秃塔尔,出土墓碑记刻:“大元故宣武将军,右诩蒙古侍卫亲军千户,赠昭勇大将军,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范阳郡侯,马秃塔尔。至正己丑年仲冬季旬七日。

四、洛阳市

1、洛阳市汝阳县陶台堡梁姓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也先帖木儿后裔,入明后,以汝阳古属大梁,故取“梁”字为姓。近代国学大师梁漱溟就是这支后代。

 2、在九朝古都洛阳北郊的一个叫李家营的村子,里面隐居者曾经显赫一时的蒙古大将木华黎的后人们,李家营也就是因为整个村子都是李姓部族而得名,其实,他们就在大元朝灭亡之后将蒙古姓氏改为李姓,隐姓埋名隐居于此,至今已经600多年了。

 在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大家族里,各民族都有传统生息之地。但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中,也会由于种种原因,有部分人离开原地迁移他处,与其他民族杂居。在长期杂居生活中,各民族间,文化习俗相互融合,原有的民族特点逐渐淡化,成为中华民族中,既有本民族渊源,而本民族特点已不明显的特殊群体。

  散居洛阳北邙的蒙裔李氏家族,原为北方蒙古族中的札剌尔氏部族牧民,一代名将木华黎的子孙,就属于这种特殊群体。

  据查阅相关资料:木华黎,蒙古名将、攻金统帅。出身蒙古札剌尔部落,世代居于阿难水。父亲孔温窟哇,曾在成吉思汗麾下,协助打败蔑儿乞部、征讨乃蛮部。后来乃蛮部再次反叛,成吉思汗仅与六匹名将领逃走,由于缺粮,孔温窟哇曾屠宰骆驼,为铁木真充饥。当追兵步步进逼时,铁木真座骑突然暴毙,众人大惊,唯孔温窟哇将坐骑让出,自当诱饵引开追兵而死。而木华黎则为其三子中,排行第三,原为成吉思汗的堂兄撒察别乞的门户奴隶,在撒察别乞被处死后归顺成吉思汗,因自己的才智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赏识,成为成吉思汗最为信任的军事统帅,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战功卓著,被称誉为“四杰”之一。为札剌尔家族在元代的显赫地位奠定了基础。

  成吉思汗十二年八月(公元1217年),加封为征金大元帅、太师国王,赐九族白旗代成吉思汗行施恩威,全权指挥攻金。改变蒙古军队以前肆意杀掠和夺地不守的惯例,利用矛盾,收降大批地方武装首领为其守城夺地,并发挥蒙古军善于突袭和野战之长,进取辽西、河北、山西、山东各地数十城。

  十八年春(公元1223年),病死于山西解州闻喜县,年仅54岁,因战功卓著,封爵鲁国王,谥号忠武,爵位可世袭。后来成吉思汗亲自攻打凤翔,并对诸将说:“要是木华黎在世,我就用不着来此督战了!”

  木华黎死后,他的儿子孛鲁承袭鲁国王,率军征战,伐西夏、收降宋军李全,平定山东。受赐东平食邑,他的子孙们,有人因任官和征战需要,不断迁移。孛鲁之子霸都鲁,率军过江,留屯湖北鄂州。霸都鲁之子铁古而忠,任官广东南恩州。铁古而忠之子铁思,任官江西信州。铁思之子咬儿,任官江苏松江。

   元代至顺帝,走向衰落,木华黎的第六世孙武德将军咬儿年迈体衰,在元朝行将败亡之时,辞官退隐松江集贤乡。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之后,元朝末代皇帝顺宗北迁蒙古,王公贵族纷纷逃出京城,隐居生活 。为躲避战乱和明朝官吏的盘查,使自己的子孙后代得以保全性命,咬儿的五个儿子遵父命弃武从文,改姓为李,从木从子,以志本源。

  据李氏家谱记载,老大老二无后,老三不详,老五李可礼留居松江城北集贤乡仁厚里。老四李克用,因对归附并迎接明朝军队进驻松江的态度消极,被贬罚到饱经战乱的洛阳作了一名小官。后来由洛阳城南关迁至洛阳城北邙山上的李家营村。

  自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4世纪六十年代末李克用迁居洛阳至今,蒙裔李氏家族,已在洛阳生息六百三十多年,子孙已衍至三十代(改姓李后二十三代),人口约8000多口(其中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蒙族后裔的户籍恢复蒙族),分居在十多个村落。

    李家营的村书记也是末代蒙古王爷李强业介绍说,民国年间李家营村二十四世李世贞集合族人,耗时三年续修了家谱,并刊印300部,分发至各村族人保存。现今在李氏族人之间流传的是在2005年续修的最新的版本。

  为了寻根祭祖,身在河南的蒙族木华黎后裔曾多次赴陕北、内蒙拜祭祖先,受到蒙族同胞、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在这里的蒙古族的同胞们也引起了很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就连同为蒙古族后裔的著名诗人席慕蓉也曾不远万里来此寻找自己的同胞,内蒙的相关部门政府部门也数次次到河南洛阳看望蒙古族同胞。

  据李支书介绍:现在他们近万口木华黎后裔的户籍身份证还都标注为汉族,也曾经有极少数人恢复了蒙族。李支书还表示,他们除了原来每年一次的回内蒙祖地祭拜祖先外,还计划请内蒙祖地的同胞们前来教授这里的族人们,蒙古族的文化礼仪和文字语言,还想在村里开设蒙古文化餐饮项目,让更多人来此欣赏领略真正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文化盛宴。

  在距离李家营不远的邻村——上寨,这里有更为详实的很多历史佐证,最主要的就是从李家营搬迁在这里的木华黎后裔的祖坟和祭祀墓地。

       中国人是讲“根”文化的,不管身在何方,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千百年来,众多的少数民族融合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