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焦躁不安、入睡难的你,不可错过这个千年名方,安心神、益心脾、助好眠

 为什么73 2022-11-26 发布于北京

   本  期  导  读    

冬天,阳虚和气血虚的人要多注意「脏躁」的问题。

小雪后,随着天气渐渐变冷,阳气也渐渐在下沉和收藏。

图片

在寒冷的爬坡期,加上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素体阳虚和气血薄弱之人,在精神上较平和体质之人更容易波动。

日常生活中,假如你,或者你的朋友有了莫名的委屈,无故的悲泣,或者坐卧不安、喜怒无常,就需要注意了,这可能只是源于一种「脏躁」病,而不是矫情。因此,小雪节气,需要稳定住气血,让心神保持安定。

这些「哀与愁」,可能与脏躁有关

脏燥是中医里面特有的病名,从字面意思来讲是脏腑躁动不安之证。

在很多古书注解之中,大多归属于妇科和内科疾病,多数解释为因情志不舒、郁火内扰,或女性天葵将绝之时,阴血亏虚、阴阳失调、气机紊乱,导致心神躁动不安宁的一种疾病。

很多人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莫名的觉得委屈,无缘由的感觉悲伤哭泣,有时常因为他人一句无心的话忍不住动怒发火、哭笑无常、胸口时常胀闷不舒、心、夜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等症状。

这些以内郁为主的症状在秋冬季节表现尤其突出,因为秋冬季节阳气逐渐下沉和收藏,人体气机也已内敛为主,本应向外发泄的郁火更是内收了,因此脏燥症状更加明显。

哪种人容易脏躁?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脏燥,但是有两类人需要在冬季特别警惕脏燥的发生:气血虚和阳虚者

因为冬季所有气血内沉内收,情绪也相应内敛,诚如黄帝内经所说「使志若如伏匿」,但是人体讲究形神一体论,气血旺盛和气血薄弱之人,阳气旺盛和阳气虚损之人在面对外界刺激,身心的反应都有差异。

因为这两种人在较平人体质面对外界情志刺激时,更容易不稳定。

🌞 气血虚、精神无依,易躁动

古代医家李东垣说「气者,精神之根蒂,血者,神气也」,神志状态与气血有根本的关系。气血是精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精神必须得到气血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气血旺盛则神明,气血亏虚则神疲劳倦。

另一方面,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而气血是产生精神的物质基础之一,属于人体的形体,是非常具象的。

气血通过我们的脏腑形态,身上的肌肉骨骼形体表现出来,精神必须依附在形体之中,脱离了人体这一形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因此,精神强弱必须依赖于气血所以滋养的形体,气血弱,形体失养,精神无所依,面对外界情志等刺激自然无法阻挡,容易躁动

🌞 阳气虚、难御外邪,心情波动大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金匮要略》

阳气虚弱者,身体内部阳气不足,而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黄帝内经提出「阳者卫外而为固」,可以抵御外邪,阳气旺盛,对于外界的刺激就有处变不惊的能力,同样的,当对面情志刺激时,更能保持平和的心境。

冬季阳气虚弱者受外界寒邪影响,整体温度低,阳虚症状更加显著,面对刺激抵御力减弱,脏躁症状表现的更加明显。

🌞 脏躁,男女都有可能出现

脏躁在古今医籍之中,多归属妇科或内科杂病,最早见于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妇人脏臊,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厖」。

但是气血虚和阳气虚的人并不局限与女性,男女会出现,男性的脏躁表现也不应该被忽略。但女性因为气血的关系,更加容易出现。古代医家李东垣说「气者,精神之根蒂,血者,神气也」,神志状态与气血有根本的关系。

在月经期过后,气血骤虚,气血由饱满状态转为「月缺」,因此女性在经期后会有精神上的波动,另外女性还要经历孕产阶段,怀孕和产后都是气血容易波动和亏虚的阶段。尤其是本身气血薄弱,阳气虚者女性更加容易脏燥。

脏躁与心肝肾密切相关

脏燥,是指内脏,中医学认为精神活动与心、肝、肺、脾、肾五脏都有密切关系。躁即躁动不安。结合五脏的关系,与心、肝、肾的关系尤其关系密切。

🌞 心藏神,燥则不宁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灵枢》

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灵所作,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癫狂病也」

——清《医宗金鉴》

首先责之于心,人体所有的精神意志活动都是从心开始的。心一旦被外界因素所伤,精神便会波动甚至失衡,心被影响,这时就可能会表现出时悲时喜、比较无常的脏燥的情态。

🌞 肝主疏泄,郁结则易形成内燥

心与肝的关系非常密切,自然肝气有病,也容易出现脏躁之证。

  •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

  •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肝的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郁而成火,就容易形成内燥,经常发脾气,上火,或者情绪低落、整日唉声叹气、夜间眠差等不适。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女性经期时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到达整个肝脏的血液减少了,肝的柔韧性格就稍微下降,因此女性经期期间很容易出现脏躁的表现。

🌞 肾为阳气之根,冬天要多注意藏肾精

脏燥还与肾关系密切,原因在于肾为阳气之根,人的阳气有上中下部位之分,上焦有心肺之阳,中焦有脾胃之阳,下焦有肝肾之阳,但是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

早在《医法圆通》就有明言:「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坎中一阳」即肾阳,为诸阳之根,立命之本。因此大部分表现为阳气虚损的人,经常都是肾阳不足的问题。

肾脏作为根本,具有封藏之性,肾若遭遇外邪侵袭,就无法封藏阳气,阳气外泄之后,阳虚症状更加明显,则更加容易遭受外邪侵袭,尤其冬季,阳气下沉,脏燥的内郁及郁热表现就更加明显了。

怎么减少脏躁对身体的影响?

🌞 舒畅情志:多开导自己

情志是引发脏躁最首要的因素,情志的舒畅对于规避脏燥很重要。平素尽量避开一些情志因素,在工作、感情、生活上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尽量自我开导,或者及时与朋友、同事、好友开解,不生闷气。

如果平素嗜相对气虚虚、阳气虚得人,可以相对选择一些缓慢的功法,如站桩、八段锦等,能够调运气血、激发阳气,也同时也能起到疏导情志的作用

🌞 食养调理:调和脏腑

平人平素可以通过食疗食养调和身体脏腑,尽量多服用一些益心气养肝血食物;心气得到养护,精气神也随之强大;肝血得以滋养,疏泄得道,淤堵郁热自然散去。

很多如桑葚、小麦、鸡蛋、枸杞、乌梅、大枣等药食两用之品都可以颐养心气,养护肝血,对于预防脏燥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一种经验,就是情绪不好的时候,食用甜品可以缓解较为沮丧的心情。在《金匮要略》中,就记载了甘麦大枣汤的用法。不仅口感好,而且还是一味可使心神回归身体的安神汤。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喜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补脾气。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麦养肝气,心肝为母子相生之脏,故小麦、大枣同用,心肝皆养,并甘草以和中缓急,补养心气

——《别录》

此方中,小麦为君药,能够养心液,改善焦虑烦躁,忧郁不安;甘草补养心气,和中缓急,为臣药;大枣补中益气、润燥缓急,为佐使药。

这三味均甘润平补,同调心、肝、脾三脏,起到安心神、和中缓急之功。

图源:摄图网

如果嫌麻烦,日常也可用正安国货铺的甘麦大枣汤可代茶饮。甘麦大枣汤,共甘草、小麦、大枣三种材料,三味皆味甘,味道甘甜,不似一般药方苦涩。

这3味都是常见的药食同源之品。经浓缩制粒,浓缩其中甘润平补的精华,方便的定量袋装,不用纠结配比,冲泡开即可饮用。

售价79.9元,限时优惠价(截止到11.29)76.9元/盒
2盒减10元,3盒减20,包邮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这三种食材都比较平和,小麦养心气和肝气,甘草、大枣益心脾,和中缓急。

但是,湿邪较盛、内有痰火、舌苔厚腻之人忌用,因甘麦大枣汤含糖成份高,糖尿病患者除严格辨证论治外忌服。

🌞 针灸:调养气机

对于脏躁的预防和调治,还可以通过针灸调养。

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中医认为, 「心包」位于心脏的外围, 像围墙一样保护着心脏。心包经在心之外围, 代心受邪, 替心行令。当有外界邪气侵犯人的心脏时, 心包能代替心脏承受邪气的伤害。

脏燥的发生主要问题在于心的功能健康与否,因此,针刺内关穴位,脏燥的相关症状都可以得到缓解,对于平人而言,调节心气也可以调动心脏功能,加强抵御外邪能力。

在距手掌横纹约两寸的地方,手腕水平,先将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正中,食指指腹所在的位置即是该穴。

另外还可以常常使用的就是三阴交这个穴位,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

血气血行通畅,自然脏躁的影响就减少了。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这两个穴位如果平时没有针灸的条件,也可以通过点按揉的手法,刺激穴位,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