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泊头回族陈氏家谱序

 沧州家谱穆国联 2022-11-26 发布于河北

泊头回族陈氏家谱序(6则)

1

2014年7月13日《燕赵都市报 周末》用五个版面的篇幅谈家谱,称:家谱是“含藏在民间的文化宝藏”。摘编如下,代为序。

专版篇首语:家谱,亦称宗谱、族谱、家乘,是同宗共祖的血亲族群记载本家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是中国人的血脉图。它不仅在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民俗学等诸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更为国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认祖提供了有案可查的文字根据,对凝聚人心、和谐社会及祖国统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自古迄今,家谱被中华儿女视为家家必备的传家之宝。

 盛世修谱。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接续家谱、联谊同宗、延续先祖慧命,也成了各地民间自发的文化行为。

第五版语: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教制度及地方史资料,它不仅对开发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又语: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过:“族姓之谱实为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之外,更无他途可以得到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

2、泊头陈氏家谱前言

家谱,作为维系家族观念的工具得以发生发展。它记载了一个家族的迁徙、繁衍、荣辱、升迁。完整的家谱,对于研究社会发展无疑是有帮助的。另外,对于维护人们的自尊心,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不失其积极意义。一个对家庭、对先辈漠然视之的人,很难说对社会作出贡献。

本家自明末迁来,迄今近四百年。原本有家谱,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社会动乱中,家谱被焚。恐失家传,后人彼此不识。因此以金升领衔,两次续修家谱:

第一次:1985年初至1988年2月,历时三年。

其间,经历了收集资料,访泊头前辈,访青县小孝子墓十一世长门玉生伯,寻得家谱原本(已残),数次修改,手写誊抄的漫长过程。此次续修,增加了玉生一门后代。并根据《万年历》标注了公历年月日,以便查阅。重修家谱(手写本)交玉生大伯。

第二次:2013年初开始,2014年春夏之交续编。8月印刷。其间数易其稿,历时年余。本次修订,分为三卷。卷一,残本照片;卷二,1988年手写版;卷三,从其培公新立。

目前所知,泊头陈氏回族系沧州地域姓惟一一家回族陈姓。故编修(续修)家谱恐有些微社会意义。

一、祖居地

祖上口传,祖居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郎(龙)岗。还有一说,祖居陈家疙瘩村,可能在山东,不知何县。现族人倾向于祖居南京之说。原因是:自明永乐年间起,朝廷多次从南京迁民。

祖居山东说也不无可能。据《泊头回族志》载:明永乐后的较长时间里,山东、山西、上海(江苏)、安徽等地都有回民迁入。由于泊头存家谱已失,青县存家谱缺少前几页。孰是孰非,难以确定。查互联网得知:德州苏禄王墓役者陈咬住乃鲁北陈姓回族之祖。加之20世纪50年代德州有陈姓阿訇曾在泊头认同宗,本家与德州陈姓回族有否渊源不得而知。

二、居住史:

陈氏于明朝天启或崇祯年间(1600—1620年)迁来,至今14代。其间于1850年前后有八世岱璋公、岱珩公兄弟俩迁往青县小孝子墓。后岱珩公之子其培于1915—1916年间复迁泊头,岱璋公后代仍居青县。

按原谱记载,三世兴周公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世启新公无生卒年代,一世祖无记载,可能修谱时无人知晓。推算启新公约生于清顺治年间(1650年前后),一世祖约生于明天启或崇祯年间(1620年前后)。基本上可以得出如下印象:陈氏约于1620年前后始居泊头。

三、迁青县事:

八世岱璋公(1817—1877)、岱珩公(约1825—1873)迁往唐官屯,时为1850年前后。岱璋公迁往小孝子墓可肯定:岱璋公原配夫人为泊头西关曹氏,续妻青县枣园戴氏,且戴氏及其后代均葬于枣园东南角坟地(岱璋公葬泊头);岱珩公原配夫人为泊头东北冯家口杨氏,续妻青县戴庄子戴氏,且二人合葬于戴庄子西小庄西北坟地。岱珩弟岱瑢未去青县,根据是:原配夫人为献县白芦庄人,续妻为泊头马市街人。

曾祖母、祖父等人讲,陈氏离开泊头后,先是在唐官屯做鞣皮子的生意,且较为富有。不知何故,弃工(商)到青县为农。按年代推算,可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有关。因为其时唐官屯为重要战场。或因战火导致生意难做而离开唐官屯。

四、回迁泊头:

其培公及三子一女均生于青县戴庄子,迁泊年代约为1915—1916年间。根据是:三子万山爷(1915—1987)迁泊时尚在襁褓之中。当时,其培公已染肺病,到泊几年后便去世。迁泊原因:其培公原配尹氏去世后,续泊头朵氏,保媒之人为其培叔父岱瑢及其儿媳朵氏(二朵乃本家)。又:岱瑢三女为泊头刘承文之妻,后其培长女又为承文儿媳(即姑侄同事一家)。有了这些亲戚关系,且泊头一为祖居之地,二为朵氏娘家,加之其培公身染肺病,朵氏所生三子一女均为孩童,一旦不测,母子门难以立足,故迁回泊头即成顺理成章之举。

当时岱璋公之子其垣(1853—1890)已卒,其后代亦未随迁。据其垣孙玉生讲,是舍不得房产。迄今在青县小孝子墓居住。

五、家谱考:

始修年代:

家谱以七世二门兆凤公(1803—1869)编修的可能性为大,年代为1860年以前。根据是:

1、家谱中七世前未注“×世”,而冠以父、祖、曾祖……;

2、谱中注明生辰者,均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独七世长门兆麟公在生辰“时”字前空格,二门兆凤公注“吉时”。看来修谱时可能不知生辰,而自称“吉时”;

3、兆凤公名下有“由太学生”四字独占一行,可能是请当时一位太学生书写,或本人即为太学生,占一行为续写内容留空行;

4、五世祖以前生卒年代记载不全,可能当时无法访查了。

5、这本家谱起码是续修过一次的。时间当在1930至1940年期间。

六、关于取名用字

1975年8月,十世万盛(祖父)病重时留下遗嘱,告知十一世玉林伯、十二世金升、金明:九世其培公言,从九世起,取名用“其、万、玉、金、忠”,之后由后人再定。

2002年3月议定:下五代取名用字为:宇、元、天、方、合。取自《易经》中“宇宙生元气,……清者为天,……重者为地……,清妙之合专易”之说。取“宇宙永存,天圆地方,合气为阴阳,阴阳生万物”之意。

十二世二门长孙 金升 重写于2022年5月9日

3、1988版手写本家谱 编写说明

一、生卒年代均采用当时纪年方法,后加公元纪年作对照;民国年间已采用公元纪年,为书写方便,把农历月份与年份写在一起,后加公历月日;1949年10月1日以后均采用公历,但按民间习俗,仍注明农历月日。

二、寿终年龄,按习惯采用虚岁。

三、与旧时代家谱不同,女子亦写入家谱,排在本门兄弟之后。

四、本着尊重事实的原则,凡与汉族人通婚的,均注明。以体现回族人群的演变、壮大和民族团结。

五、为编修家谱所用的《新编万年历》与家谱同时保存。

金升  1988年1月4日

4、关于陈姓回族的考证

目前所知,陈姓回族在沧州一带(现沧州市辖区各县)只有泊头一家。青县的一支是从泊头迁去的,祖上先人均葬在泊头。陈姓回族从何而来,我们本家有两种说法:一说从南京上元县二郎岗迁来。一说从山东陈家疙瘩(村名)迁来。还有一种说法:天津、德州一带回汉两族陈姓是一家,陈姓回族系从汉族皈依伊斯兰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1987年修谱时访问得知:

1、玉树伯口述:20世纪50年代初,德州有一陈阿訇,名“玉×”,时已70岁许,曾到泊头认同宗。

2、十世万隆爷之妻马氏口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父亲玉珍曾在天津遇一陈姓回族人,称祖籍山东,二人曾认同宗。

3、玉玺伯口述,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遇一陈姓回族人。又在沧州遇陈姓(汉族),祖籍山东,因抗皇粮打死钦差,犯灭门罪,兄弟三人星夜逃出,落于沧州。此人称,京、津、沧一带陈姓不分回汉均为一家。

4、金恒弟(玉树伯长子)口述,20世纪80年代中,在河间遇一陈姓回族人。

5、金升同事朵文彬称:山东临清城东有陈姓回族村。

20世纪90年代,沧州市民族宗教局由吴丕清担纲,编纂《沧州回族》一书。征集史料时,金升把陈氏家谱(原本,即青县本)呈交了复印件。经沧州市民族宗教局认定,确为陈氏家谱。由《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纲要》编写组收集。

《沧州回族》(1999年出版)将陈姓回族收入第一章第五节《沧州回族姓氏考》。现摘录如下:

陈:汉姓,《世本》称:周武王封舜的后裔胡公满迁于古帝太昊的故都陈,子孙后人以国为姓。《集韵》称:陈姓古代民族共分颍川、汝南、下邳、广陵、河南、东海六郡。据《回族姓氏初探》(李仁)述及,河南省固始县《陈氏宗谱》载:陈姓回回原是安徽省徽州府人,元朝时祖上在安徽做学正(政)官员。沧州陈姓回族原有家谱,“文革”中被焚。据口碑传述,始祖于明朝末年为避难由南京迁来,其二世祖陈启新清初尚在。查明史可知,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于安徽,许多安徽回族人随其征战,后于南京建都时随驾定居于南京。南京陈姓回族是否亦为安徽徽州陈姓回族随驾定都落户,不可排除。

注: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歙州改名而来,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治所在歙县。元升为“徽州路”,明清为“徽州府”。现在“徽州”一词除了指“徽州区”外,更多指的是具有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历史上长期由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所辖的歙县、绩溪、休宁、祁门、黟县和婺源六县区域。

现徽州区是一个新兴的市辖县级区。成立于1987年,面积442.6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地处“杭州-千岛湖-黄山”旅游热线要冲,南距黄山机场18公里,北与黄山风景区接壤,东距千岛湖40公里,距杭州220公里。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与徽(州)-杭(州)高速相接,皖赣铁路穿境而过,205国道、慈张公路横贯境内,连接东南沿海主要开放城市。素有“黄山南大门”和“沪杭后花园”的美称。

查互联网,京津冀鲁豫等省区陈姓回族并不算少。如:大厂回族自治县有若干陈姓回族,现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即为大厂人。邯郸的邱县有陈村回族乡。济南的回族陈姓是赫赫有名的望族。明初有山东督掌教陈英,他的后人世代为南大寺教长,终生世袭大伊玛目,代代相因,约二百多年,七八代之多,还出了一个陈思教长著有《来复铭》文。

陈姓回族一支陈咬住明初曾被派往德州为苏禄王府做管家,成为鲁北陈氏之祖。宣德三年(1428年),皇上对陈咬住三家有敕谕,说明陈氏去德州不晚于1428年。山东各地陈姓人颇多,在明永乐后陈氏为山东回族大族。安徽陈姓人也不少,譬如朱元璋的母亲就姓陈,……。

以上这些资料说明,陈姓回族分布范围不是很窄,人口数量也比较可观。

5、陈氏家谱考

十二世二门长孙 陈金升

按记载,三世兴周公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世启新公无生卒年代,一世祖无记载,可能修谱时无人知晓。推算启新公约生于清顺治年间(1650年前后),一世祖约生于明天启或崇祯年间(1620年前后)。基本上可得出如下印象:陈氏约于1620年前后始居泊头,迄今360年以上。

一、家谱始修年代:

家谱以七世二门兆凤公(1803—1869)编修的可能性为大,年代约为1860年以前,距今约130年。根据是:

1、家谱中七世前未注“×世”,而冠以父、祖、曾祖……;

2、谱中注明生辰者,均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独七世长门兆麟公在生辰“时”字前空格,二门兆凤公注“吉时”。看来修谱时可能不知生辰,而自称“吉时”;

3、兆凤公名下有“由太学生”四字独占一行,可能是请当时一位太学生书写,或本人即为太学生,占一行为续写内容留空行;

4、五世祖以前生卒年代记载不全,可能当时无法访查了。

5、这本家谱起码是续修过一次的。时间当在1930至1940年期间。

二、迁青县事:

八世岱璋公(1817—1877)、岱珩公(约1825—1873)迁去的可能性较大。年代约为1850年前后。岱璋公迁往小孝子墓可肯定。按家谱分析,岱璋公原配夫人为泊头西关曹氏,续妻青县枣园戴氏,且戴氏及其后代均葬于枣园东南角坟地(岱璋公葬泊头);岱珩公原配夫人为泊头东北冯家口杨氏,续妻青县戴庄子戴氏,且二人合葬于戴庄子西小庄西北坟地。岱珩弟岱瑢未去青县,根据是:原配夫人为献县白芦庄人,续妻为泊头马市街人。

(补记:听曾祖母、祖父等人讲,陈氏离开泊头后,先是在唐官屯做鞣皮子的生意,且较为富有。不知何故,弃工(商)到青县为农。按年代推算,可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有关。因为其时唐官屯为重要战场。或因战火导致生意难做而离开唐官屯。——2013.2记)。

三、关于迁回泊头:

其培公及三子一女均生于青县戴庄子,迁泊年代约为1915—1916年间。根据是:三子万山爷(1915—1987)迁泊时尚在襁褓之中。当时,其培公已染肺病,到泊几年后便去世。迁泊原因,分析如下:其培公原配尹氏去世后,续泊头朵氏,保媒之人为其培叔父岱瑢及其儿媳朵氏(二朵乃本家)。又:岱瑢三女为泊头刘承文之妻,后其培长女又为承文儿媳(即姑侄同事一家)。有了这些亲戚关系,且泊头一为祖居之地,二为朵氏娘家,加之其培公身染肺病,朵氏所生三子一女均为孩童,一旦不测,母子门难以立足,故迁回泊头即成顺理成章之举。

岱璋公之子其垣(1853—1890)当时已卒,其后代亦未随迁。据其垣孙玉生讲,是舍不得房产。迄今在青县小孝子墓居住。

1987年12月

6、青县访问记

1987年春节,着手编写家谱,对青县何以存在陈氏后裔,不明其故。访长辈,亦只知青县尚有一名玉生者。2月,给玉生去信,回信称:年过七十,无法到泊(此信保存在家谱原本档案夹中),欢迎去青县。5月20日傍晚,到达小孝子墓村,见到玉生伯夫妇。当晚问及陈氏何以迁青县等事,不知。只肯定系八世岱璋公迁去。何以返迁泊头,亦不知。谈至深夜,玉生伯取出一手写线装书,当阅至九世时,有“其培,生子万盛……”等字样,方知是陈氏家谱。但前面少五、六页。翌日早饭后,全家遍寻,不见其踪影。据玉生伯讲,家谱是父亲万良于1940年前后从泊头万盛手中取走的。同时还有一本喜事礼账(已失)。家谱于1963年洪水时因房漏,背面着水。留有水痕。

去青县时,实不知还有家谱,意外见到,喜不自禁。原意抄录一份,遵玉生伯嘱,带回泊头保存。

金升于1987.12.15

补充:

大伯保存家谱,可谓用心良苦。吃饭时,先是互相询问对方情况。然后我切入正题,询问先祖迁青县,又返泊头事宜,但大伯知之不多。拉家常之间,不知不觉已到深夜,我困倦难耐,躺在炕上昏昏欲睡。此时,觉得大伯好像又起来了,隐约听得外屋“悉悉刷刷”声响。不一会儿,大伯进屋把我喊起来,说:我找到一本书,你看是什么?我起来翻阅,当看到“其培,生子万盛”等字样时,不由得双手颤抖,说:这就是我们老陈家的家谱呀!

说及这本“书”时,大伯说,我不识字,只知道这本书是一件重要物件。1963年下大雨、发大水,房子漏水,几近坍塌。别的有字的东西(指孩子们上学的书等等)我都没要,只把这本“书”抢出来了。

细细分析,大伯一定知道这是家谱。原因:一、既然不识字,何以知道“书”的重要?又何以细心地保存多年?又何以知道“是父亲万良从泊头拿回去的”?二、从我到大伯家,吃饭、拉家常,六七个小时的时间,大伯对家谱的事一字未提。为什么到了夜静更深时(已接近凌晨一点)才拿出来?想来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要很郑重地把家谱传给陈氏后人。大伯做了一件令陈氏后人永远铭记的大事。

写于2012年2月5日 腊月二十五

(陈金升 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