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游徽州18】幽兰,一个诗意村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新用户2420aRkV 2022-11-26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

(烟村四五家  90X180cm)

【太平幽兰】

    我对太平的农村不熟,略微知道点的属焦村,于是找了个周末,往焦村而去。出了太平走不多远,突然发现路边上有个村名特别文雅“幽兰”。

图片

    这可是山中仙子啊!有这么个美好的山村是一定不能错过的,毫不犹豫将车拐进了山道。行走百来米就来到山村脚下三五间新房面前,恰遇一老妪拎着点儿东西进山,走上前去和她打听这个村的情况,但听她讲了半天,我也没弄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村庄。不过她老公曾经当过生产队长,说他知道,于是就带我们往山上走。又是百来米,又是三五户人家,从她老公那里搞清楚了,这里是甘棠镇兴村村幽兰坑。兴村村有1600多人,是个挺大的山村,村里一棵大樟树底下有个省保级祠堂,前后三井,三雕完整;村背后有座钟山寺,香火旺盛,别有洞天。幽兰只有35户人家,130多人,多从江北逃荒过来的,或迟或早,占山头为王,导致现在张姓、盛姓、杨姓等多达十来个姓的人家散居在这片大山里。队长老张家是1954年从白虎农场边上逃水灾过来的。

图片

    天下起了小雨,再往里的路陡直地竖立在我们的面前,“明知山有虎,偏向山中行”,车子只能挂一挡哼哧哼哧往前爬行,穿过一片幽暗古树林,又一片黑漆漆的竹林,大约五百米的大山深处,三五间古老的民房挡在前面,路没了!一老翁在细雨中用官刀在刮着什么,我们车子开到他家门口,离他只有三米的距离,他头都不抬一下,继续他手中的活儿。脑子里嘣出一想法,这老翁做事太投入了吧?浑然不知有外人、还是开车来到他家?我们要不要下车和他打招呼?

图片

    不急,就坐在车里观察,看看他到底在做什么?外面不下着毛毛雨嘛!

    只见这老翁手里拽着一根藤子,另一端用脚踩着,轻轻地用官刀把藤子的表皮刮掉,然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藤子剖成两片:老翁、老房、古树、竹林,外加蒙蒙细雨、从山谷升起的云雾和黝黑的远山,真是太美了,突然想起宋代邵雍写的一首《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老翁操江北口音,八十五岁,有三儿两女,子女都生活在城里,都很有成就。这里住着他兄弟两家,父亲一代解放前过来的,当年大山里有游击队和新四军,路过他家里歇过脚。家里堆着好几堆扎扫帚的竹丝丫、煤花芯(一种被当地称作钢草的花),让他扎了把煤花芯条把(扫帚)卖给我不提。

图片

    拐过一个山脊,不足五十米,又有一户人家,姓时,名长龙(音),七十来岁,父辈从庐江逃荒过来,夫妻两人见有客人造访,热情四溢,端出现煮的板栗让我们品尝。板栗小个、薄皮、味香、肉甜,吃了一个又一个,吃板栗聊天(躲雨)。他儿子特别有出息,要两老去城里住,老时说:城市的人喜欢在山里住,山脚前面就有从上海来的人,买了地,建了老大的房子,我们为什么要住城里去?他搞电焊,灵法(机灵),上海老板请他带几个过去做事,吃喝后每人每月一万块,给他二十万......

图片

    老时说起儿子的时候,比我们吃的板栗还甜。从我心里甜出来的是中国良好的孝文化,只要子女能尽力承担法律义务上对老人赡养的义务,这比什么都好。这山中的老人不就是因此而幸福吗?

图片

《水氻头》文摘:

洪进富正在喝茶抽水烟,听管家叫来贵客了,抓紧丢了水烟壶,一溜小跑迎了出来,看到是新四军,老远就叫道:“不知贵客临门,有失远迎,罪过罪过!快,里面请、里面请!”回头大声对管家道:“快去把上好的毛峰拿出来,最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