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1949年上海枪决照片,五位囚犯笑对死亡,他们究竟是谁?播报文章

 爱美诗谜梦幻 2022-11-26 发布于辽宁

图游华夏

2022-04-22 15:34安徽活力创作者
关注

引子

时间如河,逝者如斯,曾经的旧影,正是那长河中的浪花,见证着历史的奔腾,两年前,我们在整理美国记者1949年拍摄的上海照片中,发现了一些死刑现场的内容,特别是1949年5月11日,有五人被枪决。

那些视死如归的人,面对死亡,没有惶恐之色,竟是坦然笑对,他们是谁?做了什么事情而被杀害?经过几年间的努力找寻,图游华夏百家号终于查明全部答案。

一、那场枪决的媒体报道

上图是1949年5月12日出版的《新闻报》,标题是《许闻天案五要犯陈惕庐等执行枪决》,副标题是《组织非法团体出卖党国有据》。

报道内容是:市警局于昨日下午四时在闸北宋公园刑场枪决通敌叛国犯陈惕庐、张达生、方志农、朱大同、王文宗等五名,由常熟路警察分局副分局长李雅龙担任监刑官,按此五犯均系最近破获之叛国通匪组织“孙文主义革命同盟”(即许闻天案)之重要人员,渠等专事煽动国军叛变,企图策应共军渡江工作,此五犯中,多系国民党员,当局以渠等组织非法团体出卖党国,危害民族生存,甘心投共,罪大恶极,经呈准汤总司令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从报道中,可以得知1949年5月11日下午四时,有五人以通共的罪名被枪决,这为我们确定本文照片的主人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上海地方志网站,也有那一天牺牲的烈士记载,不过只有4个人的名单,报道中的首犯陈惕庐却并不在内。

二、那场枪决的现场照片

民国的上海,活跃着很多美国记者,他们一直在记录着那个年代,而1949年5月11日这天,他们所拍摄的死刑现场照片,留下了五人的最后瞬间。

(1)在警察局内的告别

1、1949年5月11日下午,上海福州路的国民党警察总部内,每层楼上的阳台和窗户都站着看热闹的职员。

2、给即将押赴刑场的人们准备的阳春面,这是警察局旁的“小常州”面馆提供的五碗面,有着很多牛肉,旁边还有几瓶酒。

3、穿着中山装的中年人,他就是首犯陈惕庐,正蹲着趴在凳子上写遗书。那篇报道载明了他的身份:陈惕庐,年五十六岁,江苏淮阴人,南京文风书局经理,中国农工通讯社长,曾历任贵州省党部主任委员、山东省党部执委、中央组织部战地党政处处长、浙江省政府委员、苏浙两省训练团教育长,从上年十一月间,与高宗禹、许闻天、刘不同、谌小岑等发起组织《孙文主义革命同盟》,任该伪总盟常委兼组织部长,复兼上海支盟负责人,孙盟组织纲领即由其主稿,并曾参加李济深之伪《国民党革新委员会》,曾主使严一民策反警备总部高参陈祖敏(陈未为所动),委派张达生过江与共党联络,企图分化政府实力,策应共军过江,叛党祸国,污蔑蒋总统,已于其侦讯笔录及其自白书中供认不讳。

4、这张照片能非常清晰地辨认陈惕庐所写遗书内容:“淑媛吾妻,余为革命奋斗,此结果可谓求仁得仁,太对不起你,因不事生产,片土,又无丝毫之积蓄,重担放在一个人的肩上,我平日刻苦,忠肝义胆,人生终有一死”。

5、左边是陈惕庐在写遗书,右边之人是张达生,旁边是国民党行刑队员围住观望。

6、正在写遗书的张达生,他仿佛不是面对死亡,而是酣畅淋漓地写着书法,同样在那篇报道中是这样记载他的:张达生,又名志仁,四十一岁,江苏萧县(今属安徽)人,中国文化服务社江苏分社社长,曾任鲁苏豫边区总部第十八纵队副司令,上年冬由陈惕庐关系加入孙盟,担任该盟委员兼江苏支盟书记,并曾奉陈惕庐之命,去苏北淮阴与共党联络,由所获该支盟三八年二月二十八日政治报告决议案《当前的政治形势和我们的策略路线》内容观察,该犯诬蔑蒋总统、攻击本党、策应共军、颠覆政府之阴谋,暴露无遗,并均在其口供笔录自白书中承认不讳。

通过和苏州烈士陵园保存的张达生照片进行对比,从耳朵形状和发线,完全可以确认第6图写遗书之人就是张达生。

7、张达生几乎将白纸写满,可惜拍摄距离稍远,无法辨认遗书内容。

8、写完遗书的陈惕庐被绳子绑了起来,他挺直身体,毫无惧色,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将这张照片注释为:在上海,一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正准备执行死刑。并没有注明他的名字。

而笔者正是根据这张正面照片与陈惕庐(陈治平是他的曾用名)目前在网上流传的肖像照片进行对比,判断就是同一人。

9、两个国民党宪兵将陈惕庐押上刑车,只见他回望着,依然一身正气。

10、这张照片的主人公身份解读在网络流传已久,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他脸上露出的竟然是笑容,让拍摄者福尔曼大为震撼,其身旁斩标上书写的“奉令枪决通敌叛国犯朱大同”的内容,足以证明他就是五人中的朱大同。

10、国民党特务将斩标插入五花大绑的朱大同后背上,根据《新闻报》上的记载:朱大同年四十二岁,又名公陶,江苏萧县人,曾任萧县县长,现在下蜀车站开源煤矿公司任职,本年二月底由张达生介绍加入孙盟苏省支盟,供认曾出席该支盟无锡镇江两次会议,担任兵运工作不讳,经核对,从马涉文处搜获之“开立”、“公陶”两人具名致匪扬州市长两件笔迹,即出自该犯手笔,勾结共军图谋不轨,显属无疑。

以上现场照片均由哈里森·福尔曼拍摄,可能是时间紧促,他并未拍摄到当日牺牲的另外两人方志农、王文宗的照片。

(2)押赴刑场的途中

11、1949年5月11日的下午,上海福州路上看热闹的百姓静等着囚车驶来。本组照片除注明摄者外均由美国记者Jack Birns拍摄。

12、空旷的街道上,驶来了第一辆车。

13、行刑的各种车辆已经停靠在道路两侧,左侧的大楼,外立面和楼顶站满了看热闹的市民。

14、Jack Birns站在高处拍摄,旁边的众人都伸出头往下看,中间的囚车已经可以看到五人的身影。

15、这张照片由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摄,他当时就站在囚车上,对面是上海市中区的上海市银行,门前和门楼上站着很多人,除了楼下右侧几人面露沉重之色,其余人仿佛是在看戏一般。

16、囚车载着五人准备前往闸北宋公园刑场。

17、放大第16图,前排左起第一人为陈惕庐,第二人是张达生(与第6图对比发型和衣装),朱大同在张达生的身后,第三人是王文宗,第四人是方志农。

18、囚车驶近美国记者Jack Birns的镜头位置,他俯拍的这张照片极为清晰,车尾有两位外国人,其中一人就是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

19、我们继续第18图,五位英雄们面目依稀可辨,他们每个人都是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仔细看着他们,那从容不迫的笑容,让笔者鼻子发酸眼泪直下,正是这张照片,完全确定了他们的身份,前排从左至右分别是陈惕庐、张达生、王文宗、方志农,后排一人是朱大同。

通过这张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网站保存的方志农照片对比,第19图右边第一人正是他。《新闻报》的记载为:方志农,年三十五岁,安徽歙县人,南京安徽中学教员,本年二月初由许闻天介绍入孙盟,担任秘书,供认参与“孙盟”叛党祸国行为不讳。

再通过中华英烈网保存的王文宗烈士照片(图中)对比,第19图右边第二人正是王文宗本人,而《新闻报》记载:王文宗,年二十九岁,江苏武进人,江苏省训团科员,由宋长煌介绍参加孙盟苏省支盟,担任孙盟的文员,该支盟本年二月二十八日政治报告决议小册子即系由其缮写,检阅该犯日记,思想偏激,甘心参加祸国行为。至此我们完全确定了五人的身份。

20、另一方向,囚车驶往宋公园,根据《孙文主义革命同盟概略》一文记载,中共地下党员时任孙盟常务委员的侯桐当时也在现场送别,据他回忆,陈惕庐和其他同志在绑赴刑场的途中,高喊“打倒蒋介石”、“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21、和前图同样的视角,马路两侧挤满了人群。

22、囚车驶离之后,解除了封锁,人们也渐渐散去。

(3)悲壮的刑场

23、这张照片应是与哈里森·福尔曼同行的外国记者所拍,在闸北宋公园内的刑场,显然是按顺序处决,第一个倒在地上的是陈惕庐,第二个朱大同也已倒地,第三个是张达生,虽然半坐着,但明显已经中枪,第四个的王文宗已经仰倒,刽子手拿枪指着他,可能子弹已发射,第五个的方志农仍然活着,但他背后的行刑人即将扣动扳机。

24、由于朱大同可能中枪之后在挣扎,刽子手正在补枪,和23图对比,朱大同的最后姿势从仰面倒地变成了俯首倒地。

25、一位刽子手正在给陈惕庐补枪,此图与24图均由哈里森·福尔曼拍摄。

26、另一位美国记者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给陈惕庐补枪的刽子手正转头眼睛不敢直视。

关于这组照片主人公身份的寻觅,我们此前发表过解读陈治平(陈惕庐)身份的文章,第24、25图亦在文中发布,有读者朋友阅读后,认为不应该公布这样残忍的照片,担心被他们的亲人看到会更加的痛苦,笔者能理解这样的担心,不过70多年过去了,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而牺牲,所表现出的勇气和豪迈,这些瞬间就是最真实的证明!

三、四位烈士牺牲之后的故事

非常令人痛惜的是,在他们英勇就义16天之后的5月27日,上海解放,他们没能等到胜利的一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冥冥之中,仿佛是上天的安排,烈士有灵,指引着我们找到更多那一天的老照片,并完全确定他们的真实身份,还原他们的人生。

笔者在中华英烈网上只找到其中四位烈士,进行了网络祭奠,并再分享给读者朋友们一些他们的故事。

(1)默默无闻的方志农烈士

中华英烈网记载的档案:方志农烈士1914年出生于安徽歙县,原是南京安徽中学教员,因参加策反工作,一九四九年在南京被捕,同年五月十一日被杀害于上海宋公园。

根据现有资料,孙盟创始人之一许闻天曾经在歙县活动,方志农是经许闻天的介绍加入孙盟,并成为秘书。

方志农烈士后来安葬于龙华烈士陵园(上图),他老家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五渡村,目前地方政府对他的故居进行了保护,顺便说一句,那里离新安江画廊深渡景区很近。

(2)“潜伏”夫妻的王文宗烈士

中华英烈网记载为:王文宗,男,小名腊生,生于1919年12月,常州市北港乡金家村委杨树沟村民小组人。1946年参加地下革命活动,曾去过重庆大学从事情报工作。1948年返回常州,住周线巷内,每天乔装打扮外出活动,常去当时的常州教育局、公园、西公墓及唐荆川墓等地碰头联系,后又去上海交通大学、苏州教育局、浙江大学和无锡报社等地活动。一次在接受新四军渡江任务时,因叛徒谢祖亭出卖,于1949年3月31日,在无锡被捕,接着押送到上海,同年5月11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宋公园路。

在查找王文宗烈士事迹的过程中,在这位英俊的帅小伙身上,却有着一段令人心痛,犹如《潜伏》电视剧般的爱情故事。

1948年,20岁的常州武进女青年葛璀瑾从小就是童养媳,不愿屈服命运的她离家来到上海打工,后又回到常州成为纺织女工,追求进步的她经人介绍结识了29岁的王文宗,并在组织的安排下成为王文宗的假妻子,以掩护他的地下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两人感情弄假成真,经过组织的批准,1949年3月20日他们结为真正的夫妻,新婚之夜,王文宗告诉妻子:“我们都是脑袋提在手里干革命的,如果我哪天出了事,你一定要坚强,一定要等我。

可惜只过了6天的新婚生活,王文宗便离开常州,不幸于3月31日在无锡被捕,消息传来,葛璀瑾焦急万分,多方打探他的下落一直无果,直到5月12日才得知丈夫牺牲的噩耗,悲痛万分的她,历尽千辛万苦赶到上海,在组织的帮助下见到了王文宗的遗体,并将丈夫带回常州老家安葬,后来移葬到常州烈士陵园。

2020年2月14日葛璀瑾老人去世,她在世期间,每年清明都会祭拜王文宗,在常州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内,老人总是在王文宗的纪念墙下悲痛不已,她说过:虽然我和他曾经是假夫妻,但是我们的感情是真的。虽然我们只做了6天的夫妻,但是我这六十年来,天天都在心里为他哭泣。

葛璀瑾老人在去世前一年,知道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时日无多,便将自己的发丝和一方红帕托人带到烈士陵园,红帕上她亲笔写着:王文宗夫君,我与你结婚70周年,现我身体欠佳,不能前来看你,虽你我结婚只有10天,你的情我永远记在心里,愿来世我们再做夫妻,现奉上头发一束以表情意,葛璀瑾2019清明。

在这里,我又想起了读者朋友的建议,如果老人没有去世,当她见到王文宗烈士的牺牲照片,那种撕心裂肺确实无法承受!如今这些照片,不仅仅承载了牺牲者的家人痛苦,更将要告诉后人那一段真实的历史,新中国的建立是经过无数人浴血征途而实现的!

(注:本节关于葛璀瑾老人的文图摘编自常州晚报等媒体)

(3)张达生烈士

中华英烈网介绍的档案:原为国民党鲁苏豫边区总部第十八纵队副司令。一九四九年二月曾赴苏北解放区与我党联系。因在苏南策动地方团队起义,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在上海中国饭店被捕,同年五月十一日被杀害于上海宋公园。

张达生安葬于苏州烈士陵园(上图),其记载的烈士出生于1907年11月8日,是安徽萧县黄口李庄村人。

根据目前网上的资料,1930年春,中共徐州海蚌特行要求所属各县组织武装暴动,其中萧县由张圣和在黄口举行暴动,此后红十五军第一师在萧县组建,由张达生担任师长,以上不同来源的信息,张圣和可能就是张达生,在《新闻报》的报道中也明确说明张达生由陈惕庐关系加入孙盟。而陈惕庐原名陈治平,又名陈资平,彼时正是红十五军的军长,两人相识理所当然。(至于是否由张达生组织了黄口暴动,笔者掌握资料有限,有待安徽萧县当地的党史工作者指正了)

(4)朱大同烈士

在中华英烈网上的档案记载为:1907年出生,安徽萧县人,1923年考入徐州第七师范学校。1928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萧县县委书记,1944年任战时国立第二十一中学代理校长,1946年加入“孙文主义革命同盟”。1949年5月11日在上海被国民党杀害。

徐州云龙山的朱大同烈士墓(图片拍摄者:孙明永),朱大同临刑前大笑的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他的人生充满着传奇又有着争议,因为他1934年叛变投敌,成为中统特务,1940年,担任国民党萧县县长,1941年被日军抓捕,他登报声明反共后被释放。1943年,担任国民党宿县县长兼清乡第二大队长。这些不光彩的履历到底是卧底无奈为之,还是自保原因,目前没有公开的档案资料进行证明,唯一确定的是他牺牲之后,1950年就被追授为烈士,1981年民政部复核再次授予烈士称号。

四、陈惕庐为何不是烈士?

上一节说明了四位烈士的详情,看到这里的读者朋友应该会有疑问,被国民党认为是叛党祸国首犯的陈惕庐,为何不在中华英烈网的档案中,您没看错,陈惕庐确实不是烈士,不过他曾经是烈士,1950年8月,陈治平(陈惕庐)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上海市委统战部和市民政局向陈治平夫人核发了第00253号烈属证,但是1963年6月26日他的烈士称号却被撤销。

撤销的原因是当时上海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认为陈治平没死,虽然后来查实他牺牲无误,柯庆施仍批示陈惕庐是大叛徒,他的死是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的结果。上海民政局随即按照柯的意见撤销了陈治平(陈惕庐)的烈士称号。

而权重华东的柯庆施为何对陈惕庐如此了解和愤恨,笔者在去年5月11日所写的《临刑之前写下“淑媛吾妻、太对不起你”的遗书,终于知道他是谁了》(可直接阅读)一文中,还原了陈治平(陈惕庐)的一生经历,本节只作简要的介绍。

陈治平,原名陈文政,又名陈资平,后来改名陈惕庐,与周总理是同乡,同为淮安人,1898年出生于横沟寺,1924年参加国民党,并前往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北伐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组织安排到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工作。

1927年9月回到淮安组建党组织,1928年组织发动农民暴动,失败后回到上海,以其出色的工作能力被选为党的六大代表(上图第43号),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大会议,回国后担任中共淮盐特委书记,1930年在李立三错误路线的指挥下,组建红十五军,并担任军长,连续攻打城市失败。

1931年1月17日,江南省委改组为江苏省委,王明兼任书记。陈治平成为省委常委,负责农运和军事工作。恰恰是这段历史引发了陈治平日后的理念改变,因为王明的左倾冒险路线和宗派主义,导致陈治平强烈反对王明,并和其余几人声明退出江苏省委。

1932年8月他被中央任命为河南省委书记,可惜到任开封第三天即被叛徒出卖入狱,后来经过蒋介石以黄埔军校老校长的身份劝降,转投入三民主义的怀抱,陈治平就这样选择了叛党。

此后他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帮助国民党开展党务工作,劝降被捕的其他党员,接着被蒋介石派任贵州党部主任,他以革命的理念竟然开展的有声有色。

抗战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并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重新萌发了回归共产主义的想法。

后来国共合作,他在重庆期间,几次想见周总理都打了退堂鼓,他夫人张淑媛女士曾劝他:我们和周先生是老乡,你们过去在一起又那么亲密,你当时的工作做的也很出色,如今你们居住在同一城市,一同抗日,你去见他,难道周先生、邓大姐会把你撵出来吗?可惜心怀愧疚的陈治平告诉妻子:撵我当然不会,要知道我有历史上的那么一段,要是见了面,话又怎么说起呢?

抗战胜利后,陈治平为了反对蒋介石,成为孙盟的创始人,此后与党重新建立联系,在国民党内部开展策反工作,他主要安排张达生与我党我军进行联系,可惜事败被捕杀害。

至于柯庆施为何对陈治平愤恨,主要原因可能是陈治平反对王明,而柯庆施和王明的关系极好,柯本人也在上海党中央工作,1958年南宁会议上,毛主席曾经拿柯庆施的文章观点来批评周总理,陈治平和周总理又是老乡,柯庆施认为陈治平没死,有可能掀起一些风波,以致后来有那样的批示撤销陈治平的烈士荣誉,就能解释得通了。

陈治平烈士荣誉撤销之后,其家人和民革组织一直呼吁重新调查,1975年官方做出结论:陈治平是接受和执行中共的策反任务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

到了1981年2月13日,上海市委统战部作出《关于陈惕庐历史问题复查结论》和报告,最终结论为:对陈惕庐可不以叛徒特务论定,但亦不享受烈士的光荣称号。

一位名为汪赞源的老人1947年曾与陈治平同船,其在回忆录中提到:他那时身在国民党政府任要职,但从与他对谈中,理解到他的心、是向着共产党的。他的被害,使我的心灵深处,很长时期忘不了对他悼念之情。他的声音笑貌和雄健的口才,至今记忆犹深。挺熟悉他的人告诉我说他很节俭,身为省府委员,由于不贪污,家庭人口又多,有时一家喝稀粥当正餐。这样的官员、在国民党政府人员中,也是少见的。

我们再看一看陈惕庐(陈治平)最后的遗书:淑媛吾妻,余为革命奋斗,此结果可谓求仁得仁,我平日刻苦,忠肝义胆,人生终有一死。

陈惕庐就义17个月之后,1950年12月,17岁的陈幼庐在朝鲜定州郡东林车站因公牺牲,这一年,陈惕庐的妻子张淑媛得到了两个烈士证书,一个写着丈夫的名字,一个写着儿子的名字。我们也以中华英烈网陈幼庐的纪念图片,期待有朝一日,能给陈惕庐一个新的认定。

结语

多年来一直困惑着笔者的谜团,终于全部解开,在1949年5月11日上海的那个下午,警察局院子里,写着遗书的陈惕庐与张达生,大笑着的朱大同,坐在囚车上意气风发的王文宗、方志农,在照片里永远定格,他们的经历与时光,也在我们的阅览下、视线里、脑海中风起云涌起来!

希望江苏淮安、常州、安徽萧县、歙县的新闻媒体能看到本文,再深入报道烈士们背后的故事。

希望烈士安息陵园的管理部门能看到本文,将烈士牺牲的照片补充到纪念馆中。

前事不忘,奋进才有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