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稿选粹】宋希元|​​读书的方式不止一种

 新锐散文 2022-11-26 发布于河北


!@#¥%……&*()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读书的方式不止一种

对文学的热爱始终在我生命里持续,却从不曾对文学写作这一技艺苦心孤诣地专注,而对于读书,我倾注的精力则大于写作。书籍,对我的吸引远远超过了写作对我的吸引。
一天中的24小时,我能不写作,却不能不读书。24小时,用在哪里都够长的,可用在读书上却足够短,短得不足以让我凝神静气地读完一本书。可见,书籍对我的吸引在有的时候是致命的。
曾经,有过一夜读完一本书的经历,也是唯一一次用一整夜的时间读完了一本小说,阿来的《尘埃落定》。那书,是头一天下午买的,买回来后开始看。先是歪在沙发上看,看到入夜,转移到床上躺着看,这一看就看到了天亮,听到麻雀叽叽喳喳在窗外的树枝上聊天,看到阳光直逼灯光,终于看到尘埃滚滚落定,一颗心也随着尘埃缓缓下落,那感觉,像极了劫后重生。
在文字里死去,又在文字里复活,由此可见,书的魅力有多大。
那本《尘埃落定》,在后来许多时日,成了我的枕边书而一读再读。读到现在,我对那本书的熟悉程度已经到了恐怖的地步,每每想起某个我喜欢的细节,我一下子就能翻到那页,并顺利找到我要找的那个细节。
更恐怖的是,每次去书店,我都要找找《尘埃落定》这本书。每次看到不同的版本我都有想买的冲动。在一种接近病态的潜意识里,我很担心有一天,这本书会在书店里消失,在人间消失,最终离开我的惦记。
研究心理学的朋友告诉我,我这种行为是一种大致上叫做“占有欲和强迫症同时降临的病”,所以我并没有买下所有不同版本的《尘埃落定》,并为我这种理智的自控行为感到自豪。

手里虽然只有一个版本的《尘埃落定》,我却对很多同样喜欢读书的朋友、  文友们推荐过这本书,我特别希望曾经给我带来震撼、感动的书,也能为朋友们带来些许意外的收获。
数年前,我曾因痴迷《红楼梦》而买了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书店里每每出现一套新的版本,我非得买回来不可,不买就睡不着觉,像把自己的孩子抛弃在书店一样惴惴不安。这种不正常的情绪导致我有很多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看着它们步调一致地站在我的书柜里,我的幸福之杯就被装得满满的。
有一年秋天,去西安玩。在火车站附近的一条巷子里,一个毫不不起眼的书店,我发现了新版“蔡义江释注——增评校注”的《红楼梦》,一套六本,装帧简洁古朴。那时,我家里的《红楼梦》,有两本一套的,有三本一套的。三本一套的有两种,后来,我忍痛选了一套给好朋友做了生日贺礼。六本一套的我还是第一次见。那书薄厚适中,每一本都透露着编者亲力亲为的呕心沥血,让我爱不释手。
摸摸身上,除了一张回宁夏的火车票之外,还有不到三百块钱,穷家富路,我边翻书边犹豫。
店员见我犹豫,就劝我说:这书是我们今天早上刚进的,只进了十套……这是新版,只印了两千套。区区两千套,试问,每一个城市能得到几套?赶紧买,过这村就没这店了。看在你是读书人的份上,给你打折。
觉得店员的话很对。与书的相遇和与人的相遇一样,都是要看缘分的。这条巷子里有大大小小十几家书店,我偏偏进了这一家,偏偏又在这里遇上了新版《红楼梦》,这不是缘分是什么?想到这儿,就买下来了。店员不但给了很大的折扣,还送了我好几本过期的杂志。

提着书走在西安的大街上,顿觉西安真好啊,天高、水清、人好。西安的书店有一种人文的豪气、阔气。
回家后,把新来的《红楼梦》和家里旧存的《红楼梦》略微做了一些比较,发现,新来的六本《红楼梦》,在每一章前首,都有一段“提示”,一二三逐条列举,条理清晰、极有耐心地对此章做一个梗概。梗概之后,便是此章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所处环境和人物性格分析,我这才明白,何为“增评校注”。编者能这般竭尽心力,只为一本书而倾倒苦心耐力学识的做法,让我感动不已。这本书,不但为初读《红楼梦》的人起到了引领作用,还为这部名著的出版流行,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一个编者能以这样的人文情怀去编著一本书,已是万分难得了,我不禁庆幸:幸好买了,真真值得收藏!
这套书,是欲行万卷书途尽头的灯塔,是漆黑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它来自于北濒渭河,南依秦岭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历史名城——长安!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低,手里没啥闲钱,想看书,只能去单位的阅览室。
那时的阅览室,各地报刊、杂志一应俱全,小说却是没有的。不仅如此,凡是不方便“阅览”的厚重书籍,全都没有。
我手工做了一本厚厚的“摘抄薄”,每次去阅览室,都拿好些报刊放在手边,慢慢地看,看到好的段落、句子就抄在本子上。还记得,那时,有一种再精致不过的报纸,叫《文摘报》。我很喜欢这个报纸,这张报纸几乎记录了所有古今中外名著里的佳句、段落,每次都让我的笔很忙很忙。
美丽的段落,落在《文摘报》上,就像最美丽的风景,让人不忍离去。抄书的日子我过了很久很久,直到我离开那个单位,调回大武口为止……
时间,不知道过去了多少年。

有一天,在银川南门一个旧书摊上,我发现了一本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春潮》。翻开后,吃惊地发现,多年前,我曾经抄录过的一段话,竟然是《春潮》开篇第三个自然段。那段话,因为沾染过我最初的感动和笔墨,所以我记得格外清楚:他想到人世间的繁荣、浮华、肤浅和虚伪,人生的各个阶段——他刚满五十二岁,一段接着一段在他眼前展现,没有一段令人满意,总是过得毫无意义,白白地浪费精力,总是半真半假地自己欺骗自己。一切都是为了打发光阴,然后,突然之间仿佛晴天霹雳,衰老降临了,接着就是死的恐惧与日俱增,它腐蚀一切,笼罩一切,最后就沉入无底的深渊。生命要是就这样消失了,倒也干净利落。然而在完结之前,就像铁往往要生锈一样,又来了病魔,苦难……
再读那一段,我竟掉下泪来,与一场文字的久别重逢虽无固定之契约,却让我感动得不能自己。我把那本薄薄的小书翻开在阳光下仔细端详,那样忧伤的字字句句里就有了温度,有了摄人心神的辽阔神情。
读书的日子里,我仿佛就不是我了,而是书中的某一个人。不得不放下一本心爱的书,去干活或者外出的时候,我心里想着的还是那本书:那本书的结局如何?他最后得到她了没有?杨树叶子黄了再绿的时候,她回到家乡了吗?凡此种种,书中的一切都和我的生活起了关联,融为一体,我是书,书是我!
我实在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书——这种容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东西我又会是什么样子?书能成就心中所想、梦中所见,也能成就那拈起来就再也放不下的种种不舍。
在很多时候,我读书,读得并不安分守常,一本书读完不算,还要跑到故事背后,去挖掘那些浓荫笼罩的故事——

大仲马是我喜欢的大文豪之一。他的《基督山伯爵》我读了不知道多少遍,直到把一套上下集的书读得分崩离析——页码全散掉了。
我喜欢大仲马随处可见的莎士比亚式的语言,喜欢他笔下的人物无论爱恨都能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激情、热忱、良善和持之以恒的崇高精神的引领。这本书,也有多个版本,在对比之后,我发现我只喜欢郑克鲁翻译的《基督山伯爵》。无论到哪个城市的书店,都要去找一遍郑克鲁笔下的基督山岛岛主爱德蒙.唐泰斯,找了很多年都没能找到。直到去年,儿子在网上找到,作为生日礼物,送了我一套。新的买回了,端端正正地摆在书柜里,我依然看旧的、烂的那本,不舍得读新买的,怕弄脏了看旧了。
后来,也是在旧书摊上,大武口新华书店对面的水泥桥下面,意外寻到一本法国作家波罗·德尔贝什写的一本书《茶花女和小仲马之谜》。知道小仲马是大仲马的儿子,里面一定有大仲马的事迹,就买了回来。不到二百页的小书,不到一天就读完了。读完后,大仲马留给我的浓郁的好印象都被书中小仲马对父亲的描述给整淡了:《三个火枪手》是父亲坐在浴缸里完成的,身上肥厚的肉把浴缸里的水都给挤出来了……父亲是江河,谁都可以往里面撒尿。等等。
当然,我最不能忍受的是,作为一代文豪的大仲马,居然是茶花女的原型杜普莱西·玛丽“神秘的星期四客人。”
父子俩共享一个交际花的事情古往今来并不少见,可发生在大仲马身上却让我无法接受。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依旧喜欢大仲马的作品,在他洋洋洒洒的宏观巨作里,我看到的是英雄的大仲马、侠客的大仲马、浪漫的大仲马和善良的大仲马。
读了曹雪芹、萧红、徐志摩、张爱玲、顾城、林清玄、泰戈尔、张贤亮、渡边淳一等作家作品,也会转头去看作家的经历和故事,从中发现,大凡了不起的作家,其人生经历无一不坎坷,无一不刻苦。可见,要成为文学大家所付出的所有,均非常人所能承受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绝对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箴言妙语,除此之外,再无捷径可言。

书籍占据我的灵魂太久太久了。痛与苦,爱与欢,都是我自找的,在这一点上,我无能为力却又不愿割舍。读书,是给予短暂生命最厚道、最踏实的奖励。喜欢自己深陷在书籍里愤怒的样子、感动的样子、泪流满面的样子和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的样子。
每每读到一本绝好的书,我还喜欢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光是推荐还不过瘾,甚至还要亲自上书店,把这本书买回来送给朋友我才能安心。
送了书,回到家,心里还想着,这会儿,朋友读到哪一节了?想到朋友正在读我送她的书,心里欢喜,忍不住拿出自己的那本书,再读一次。觉得我现在此处,朋友在彼处,我们共同欣赏同一本读的情形,心情,心中的欢喜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有一段时间,我沉浸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和美国作家佛吉尼亚.安德鲁斯的长篇小说《阁楼里女孩》两种截然不同的小说里无法自拔。这两本书给我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冲击不亚于亲眼见到晴天霹雳,致使我没有办法独自占有、享受这样的故事。觉得如果对这样了不起的作品吃独食,就太奢侈、太造孽而内心不安,我就跟几个好朋友滔滔不绝地介绍这两本书。介绍完了,再巴巴地跑到书店,买了送人。回家后,依然幻想着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共读一本书的场景,并为之心醉神痴。
犹记得,在递上书的那一刻,重复了几遍的唠叨依然乐此不疲:回家后,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啊!简直太好看了,好看到让你乐而忘忧!
可惜,事后,没有一个收到书的朋友能跟我谈谈这两本书的读后感。失望之余也很庆幸,幸好,读书读成疯子的,只有我一个人!

作者简介:宋希元,女,笔名和花和月,出生在吉林伊通, 做过教师,报社编辑、记者。宁夏作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夜色无味》。

新锐散文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