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赏读|李承骏:梦想,是扛着勇毅“去远方”的最大力量——读潘光益老师新作《前往远方》有感

 视觉作家李承骏 2022-11-26 发布于广西


李承骏,壮族。广西德保县人。已在《人民日报》《青年文学》《诗潮》《广西文学》《战士文艺》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现居百色。系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


梦想,是扛着勇毅“去远方”的最大力量

——读潘光益老师新作《前往远方》有感

李承骏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去远方”成为一种新的理想和方向。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人们对于“到远方去”的渴望和期冀,不亚于5670年代的父辈们踊跃“参军去”那样张扬着青春和理想。
而这种“去远方”的青春与萌动,如今已并不一定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更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辈,“到远方去”是寻求人生突破的另一条出路。
于是,“去远方”便成为一种常态乃至现象。每年春夏两季的人潮大迁徙,虽然不乏为了谋生而涌动的人们,但这其中,有许多人是真的为了心中那不灭的理念或梦想。
读潘光益老师的新作《前往远方》,我的第一感觉是,潘老师虽然更多的时候是坚守在家乡德保从事教育事业,但他的诗笔下面,却能呈现更多的社会面和人生况味。
“翻卷起一座座的浪/列车平静地穿往它乡”。这起头的两句诗,把人们纷纷乘车从家乡开往异地的画面呈现给读者。其中“一座座的浪”,既是火车站里多列火车竞相发车的景象描摹,又是诗人浪漫主义情怀的一种展现。
紧接着的两句是“语言变了/更多的对话需要交给思念”。这两句既交代了人们外出之后,由于到了陌生的异地,乃至于异国他乡,语言不同,社交圈子也随之改变。于是,想要说家乡话,想要跟人聊天,也只能在默默的念想中自我安慰;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所写的,不是作者个我的天地,而是更多人的一种代言。
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在诗的第一节里,就把几个重要的信息交代清楚。
第二节很短,但信息量巨大。诗人说:“预备好了新的模式/白天流汗为夜间充足流量”——这两句独成一节,可以说短得不能再短。但它所蕴含的,却有很多内容。一种是没有微信、抖音时代的外出者的日子:白天努力工作挣钱,晚上才有“心情”或者说“能量”“力气”来思念故乡,正所谓“一日辛劳方有一夜安眠”;另一种则可视为当下信息发达、网络通畅的时代,外出者你只有白天努力工作了,才能有“充话费”“充网费”的资金,才能有“流量”,能够换取工作和生活所需,才能够支撑起自己的家庭或事业理想、人生梦想。
到了第三节,诗人把画面从到了异乡的人的工作和生活的高度浓缩概括中抽离出来,重新放到全局来讲。
“前方很美,像一幅画/列车执着的前行/它里面的人/此刻全都没有独立的方向”……这一节以很美的画面,来展现一幅列车徐徐向前行进的图景,“此刻全都没有独立的方向”,就把人们“想要去远方闯创一番,一路走到底”的意愿点明:上了这趟车,便只有勇毅前行,方向不能再去更改。
为什么呢?诗人在最后一节,也就是第四节,又用了极短的两句话,点明了人们竞相“前往远方”的题旨:“不是去占领/是开辟一个世界”。
读罢潘老师这首新作,我们领略到了写短诗,也可以写大世界的技艺和格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