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住乡愁——《农村记忆》序

 简心素文 2022-11-27 发布于江苏

留住乡愁

——《农村记忆》序

我生长在农村,青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即使后来参加工作,也是在农村,8对农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人畜劳作,劳动成果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吃上顿白面成了奢望。

我们这批人,在最需要营养的时候,遇上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差一点连小命也搭上;在最佳学习时期,赶上了运动,几乎成为一个白痴。

记得小时候吃的主要是煮地瓜、煮地瓜干,地瓜面饼子就咸菜是主食,又还要掺杂上野菜。文化生活更为乏味,看上本小人书或看上场电影,就算是享受文化大餐了。

那个时候刚建国不久,人们摆脱了战乱就很满足,生活上苦一点,毕竟是过着太平的日子,很少有抱怨的大家都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地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期盼着过上温饱的幸福生活。

物质生活的贫乏,阻挡不住孩子们的快乐。当时上学晚,七八岁了还光着屁股在大街上痴跑乱窜。一千多口人的村子,竟有60多个属猴的男女孩子,再加上大几岁小几岁的,感觉孩子们特别的多,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孩子们的身影。

大人们被组织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整个村子就成了孩子们的天下。男孩子们你一群我一伙地聚在一起,“打瓦”“打尜”“打纸宝”“弹杏核”“弹琉琉珠”“玩弹弓”“滑冰”“捉迷藏”等即使背着筐拾草剜菜,也是先在春地里拂跌摔跤,在河沟里摸鱼捞虾,在田野里捕蚂蚱、捉蝈蝈,玩够了再拾些草剜点菜应付应付。女孩子们则跳房、踢毽、拾博古,玩性一点也不比男孩子们差。

孩子们无愁无忧,自得其乐,自制玩具自找乐点,把玩耍作为童年活动的主要内容。玩耍是孩子们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很多现在的老年人至今对当时的童年趣事记忆犹新。

童年时期的乡村尽管经济上比较落后,但自然环境却是优美的: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清新的空气,经常看到大批候鸟南来北往,自由飞翔几条大沟常年流水潺潺,到处都是汩汩冒水的泉眼,拾草剜菜渴了,就找一个水泉,趴下喝上几口,凉快又解渴,还不闹肚子。当时田野里的野菜野花野果,包括农民自己种的蔬菜粮食,很少受到污染,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来形容和描述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村东有一条五龙沟,春夏秋冬都是孩子们的乐园,春天拔茅草锥,夏天摸鱼捞虾,秋天采摘野果,冬天滑冰赶陀螺,乐此不疲。最吸引孩子们的是夏天,光着屁股洗澡打水仗,摸鱼捞虾捉蟹子,在沟边的大柳树下抠截留猴、粘截留,有时天太热,晚上也泡在水里。大自然陶冶了孩子们心灵,丰富了孩子们想象,赋予了孩子们灵性。

由于交通通讯不发达,孩子们很少走出村外,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很陌生,这种封闭的生活圈激起了来自天性的好奇心、求知欲。来个锔锅的、㩟箩的、打铁的、赊小鸡的、换虾酱的、挂马掌的都是围着看半天,寻根刨地探索究竟。

我们村有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干部,回家探亲时,单位用一辆新解放牌汽车送他,在村里停了一天。这是开进我们村的第一辆汽车,大人孩子们围着汽车转来转去,看看这看看那,摸摸车身动动轮子,评头论足,俨然是一位天外来客。汽车走的时候,一群孩子簇拥着送到村外,直到看不见了才回来。

村里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电话线,吸引着我们多次沿着线杆去探求源头,跑了很多冤枉路好奇心是孩子们进步的基石。

生产队集体劳动也是当时一道靓丽的风景,好多农活都是集体行动,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等,田野里、场院里都能看到社员忙碌的身影。锄地割麦子收庄稼,几十名男女社员一字儿排开,钩织成一幅美丽的劳作场景,使人终生难以忘怀。冬闲季节就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挖沟筑堤打井修渠治理洼地修筑梯田,那种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十五岁初中毕业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和社员们一起早起晚归,学会了农业上很多劳动技术。耕地耩地锄地抬粪送粪扬粪割麦子推车垛草垛扬场做豆腐卖瓜,都能熟练地掌握,成为一名多面手的优秀社员。到我参加教育工作后,经常给学生分享集体劳动带来的快乐。

农村养育了我培育了我锻炼了我使我在任何情况下不惧困难,对生活满怀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最大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凡事想探了究竟,想学习掌握,想干出个好样来。上学期间遇上运动,学校停课闹革命,我就在家背诵《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的诗词,阅读《毛泽东选集》偷看“四大名著”和著名的中外长篇小说。

当时村里的藏书很少,凡是能找到借到的,我都看了遍。劳动之余,晚上点着小煤油灯,有时阅读到深夜,痴痴地沉迷在知识的海洋里。有些精彩的故事情节,反反复复看好几遍,达到背诵的程度,在劳动的时候,还经常讲给社员们听,成了有名的“故事大王”。

农村的童年趣事、风俗习惯、劳动场面、父老乡亲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2016年退休,退休不退志积极参加青岛梧桐书院学习国学经典,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加老年大学乒乓球班、手机电脑班、摄影班学习,不断提升完善自己;坚持笔耕不辍,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撰写成文章,有很多篇发表在报刊上。

近几年撰写的《梧桐札记》《老年大学随笔》《真喜生活(童年记忆)》结集成书,得到众多读者的好评。即将结集成书的《真喜生活(农村记忆)》很快要与读者见面,书中的劳动场面、生活习俗、人物形象都实实在在清晰可见,给人留下深深地印记、浓浓的乡愁。这些印记和乡愁,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留住乡愁,为的是更好地开拓未来,也是对过去最好的纪念

作者:李振喜

◆李振喜:换豆腐(下)——农村记忆100系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