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聪明,叫“吃亏”

 布衣粗食68 2022-11-12

01

知乎里,有人问:“如何辨证理解'吃亏是福’?”

高赞的回答是:“吃在明处的亏,是福;吃在暗处的亏,真亏。”

显然,吃亏要根据现实情况来说,不能一概而论,钻牛角尖。

老子说过:“曲则全,枉则直。”

通过一时半会的隐忍,成全后来的自己,这样的亏,才是真正的福气。一味低头,任由别人碾压,就会阻碍自己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拥有吃亏的智慧,别偏听偏信。

02

关于生意:以好充次,赢得人气。

做生意,最要紧的是“人来人往”。有了人气,生意就好做了。如果门庭冷落,任由你使出什么办法,也难以赚到钱。

因此,很多商家,会想办法“笼络人心”。这就形成了商家和顾客之间的利益的博弈。

作家郭旺启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宋代时,有一个卖米的老板赵安,因为同行竞争激烈,他努力了大半年,也没有赚到钱。

到了年底,他安排伙计,把一些优等米掺杂在低等米之中,并且按照低等米的价格卖出去。伙计们很不理解,但不能违抗老板的安排,只能照办。

一些家境贫穷的人,知道赵安店里的米“物美价廉”之后,蜂拥而至。

此后,赵安的米店,也越来越兴旺。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法则叫“路径依赖法则”。也就是说,一个人习惯了去某个店铺消费,走哪一条路去上街,就会持续下去,以后要改变路径,需要极大的勇气,还得付出很大的代价。

通过“自己吃亏”的办法,让顾客养成到你的店铺消费的习惯,这是一种善举,更是一种长远的思维。

反而是那些一毛不拔的人、恃强凌弱的人,不管如何折腾,也不会有起色。站在底层的人,只是收入少一些而已,并不是他们很笨,愿意被人欺诈。

通常来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几次掉进一个坑里。如果有人常常掉进某个坑,说明这个坑是温柔的,也是有利可图的。

作为生意人,只要你坚持吃一点小亏,那么顾客就会通过货比三家,发现你的“善意”,从而坚持与你打交道。最后能赢的人,当然是你。

03

关于工作:以身作则,赢得实绩。

清末大臣曾国藩在《治心经》里说:“为官以避事为耻。”

人在职场,不能使诈,要扛起自己的责任;不能躲避复杂的事情,拈轻怕重。

曾国藩在训练湘军的时候,有人打着地方官员涂宗瀛的招牌求见,希望能混一口饭吃。

考虑到实际情况,曾国藩把他安排在督造船炮的岗位。

可惜的是,该人不动声色地捞钱,然后逃之夭夭。士兵们都认为,要赶紧去追捕,但是曾国藩却说:“不能追,否则他会逃到太平军里去,比损失金钱更难缠。”

同治九年,发生了天津教案——中法发生冲突,朝廷派曾国藩去处理。当时,他抱病在身,但是没有拒绝,毕竟事情很棘手,非一般人可以应付。

为了尽快息事宁人,按照朝廷的意见,曾国藩和法国方面协商,进行赔偿,并把天津县知县刘杰充军,当事人发配边疆。

因为处理结果显失公平,曾国藩很自责,说“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一年后他就过世了。

当一个人把责任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做事就不会推诿,对于事情的结果,也能扛起来。不管自己的能耐有多大,只要尽力去做了,就问心无愧。经过时间的沉淀,终究会被人认可。

有道是,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如果一个人总是躲躲闪闪,那么在职场上,就会战战兢兢。毕竟,他本人没有成绩,对于人生的未来,是没有底气的。

人这一生,不能说,所有的事情都会成功,总有一些事情是失败的。成功时,放下了荣誉,就是新的开始;失败时,主动担当,这就是做人的精神。

世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百分百把握自己的人生。总有一些时候,要听命与人。但是你不要怨恨,要坦然接受,并且想办法把事情做好。

那些逃避工作的人,虽然保全了一时半会,但是一辈子都碌碌无为,甚至会被人排挤,弄丢工作。

04

关于社交:以德报怨,赢得真情。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母亲李氏,一生善良。

邻居是一个刁蛮的人,看到袁家的果树的树枝伸到了他家门口,毫不犹豫地砍掉了。

过了一阵子,邻居家的果树的枝丫伸到了袁家门口。李氏严厉要求,大家不能去动;到了秋天,把果子采下来,送给邻居。

有道是,人心都是肉长的。

因为以德报怨,邻居对李氏刮目相看,从此像亲戚一样互相走动。

在一些小事上,多吃几次亏,别人还是会理解你的。久而久之,你的形象就改变了,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处理问题的人都明白,事情在萌芽状态,最容易处理。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总是“不服气”,把小问题升级成大问题。

人际交往,其实是一个用真心换真情的过程。如果一直谈利益,把情感丢在一边,那就变成了“互相算计”的局面。

05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不管我到什么地方去,我是去寻找快乐的,我绝不会到什么地方去寻找痛苦,因为我生来就是个寻欢作乐的人。”

不管做什么,说什么,其根本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起来;若非如此,就说明你把日子过反了。

做人,能屈能伸,才能保全自己,也不妨碍别人。

对于智者来说,退步本来是向前。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