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科】扪心自问:我需要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去结婚吗?

 老沔城人 2022-11-27 发布于湖北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扪心自问:我需要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去结婚吗?



    人的一生总是什么遇到各种难题,无法两全齐美,因而冲突就出现了。

    这个标题有这样的几个意思:

    我结婚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吗?
    我这么做,有必要吗?
    面对难题,该如何选择?

    —01—

    满足父母的愿望,终究是为了满足谁?

    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细胞。走进婚姻,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它能让彼此实现作为人、作为社会角色的基本价值并为之找到着力点。

    莎士比亚说:“不如意的婚姻好比是座地狱,一辈子鸡争鹅斗,不得安生,相反的,选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配偶,就能百年谐和,幸福无穷。”

    在婚嫁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少现实的窘境和两难,即自己喜欢的,和父母喜欢的,并不是同一个人;或者,父母的愿望是子女早点结婚,而自己的愿望却是继续升学。

    小许(化名)说,自己和女友A谈了三年了,但父母一直不知道。父母为他介绍了另一个对象B,父母是喜欢B的,觉得B落落大方,会待人接物。而儿子却喜欢A的温柔体贴的性格。

    现实版的《红楼梦》总是时时上演。贾宝玉喜欢的是柔弱的、腹有诗书的林黛玉。但其父母和家人却喜欢有大家闺秀气质的薛宝钗。迫于压力,贾宝玉最后选择了后者,而放弃了多愁善感的红颜林妹妹。

    从心理上看,满足父母的人,内在的力量是不足的。满足父母,只是为了满足内在的愧疚,为了给内在匮乏的力量一些心理补偿。

    众所周知,贾宝玉整天在女孩子堆里厮混长大,并不是一个具有杀伐果断的阳刚之人,自然内在力量是不足的,甚至可谓外强中干。

    而如果内在力量足够,他不会考虑谁欠谁的,即使欠了谁的,他也有能力“偿还”。

    满足自己,意味着自己对父母的背叛,这样的不“忠诚”让他觉得对父母有愧疚,是欠父母的,也许一辈子无力偿还。

    满足父母,意味着对父母让步,父母是亏欠自己的。

    做债主,总比做债鬼要好得多。

    —02—

    甘愿满足和妥协的人,是如何造就的?

    在我们的社交圈和同事圈、朋友圈里,总能看到一些甘愿满足他人和一味妥协的人。他们属于付出型人格,或讨好型人格。

    在关系里付出、妥协或讨好的过程,一方面能让他们在现实层面得到更多的获益,即关系会更加地如鱼得水,另一方面能满足他们的人际幻想,即我总是那么受人尊敬、受人欢迎。

    为什么会这样呢?满足本我,舒舒服服地过自己,不香吗?

    一是,满足本我是羞耻的。本我总是想让自己过得好,但超我如审判官一样时刻监视着自我的执行。

    超我(道德、社会规则感等)太强大,就压抑了本我,他的自我就呈现了乖、孝顺、不敢忤逆父母的特点。

    小敏(化名)说:我在家里排行第二,从小到大都看着别人的脸色长大。我是女儿,不敢随便向父母提我的要求,哪怕是我喜欢的一个小娃娃。我觉得我在父母面前提我的要求,满足我的愿望,是自私的,也是羞耻的。

    成长过程中,她有意地压抑了本我的需要,因为本我的需要是羞耻的。如果提出她的想法,就会被父母数落她不懂事、不体贴家人。

    她说:“初中开始,我就默默学习,不再提我的要求。提了他们也不会答应的,就算了吧”。实在让人唏嘘。

    可以想象,她通过学习回避、压抑了她的本我的内在需要,她会认为自己不值得,不配得。这样的不配得感让她无法拥有良好的价值感和自尊感。

    二是,特别在意他人认可。这类人多半有讨好人格。讨好他人是为了救赎自己。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内在力量的不足,他们会觉得周围的人都是“评委”,而他是那个蹩脚的“选手”。

    他们会一辈子活在他人的评价中,他人的看法会吞噬他们的一生。

    与其被动地让人评判,不如自己主动地把“低自尊”奉上——这就有了讨好他人的行为变形的发生。

    小敏大学毕业后,父母年纪渐大,希望她早点成家,为她相中了一门亲事。但她并不想这么早结婚,她想继续深造读研究生。

    相亲的对象条件是较好的,房子、车子、工作等都较好。她很担心自己是否会错过这样的对象,但她在情感上并不喜欢他。

    她挣扎了很久,找到了自己的恐惧:“如果我继续读书,以后还找了个不如意的对象,那父母会怎么看我?邻居、亲友会怎么看我?”

    正是这样的恐惧让她焦虑,让她无处躲藏,无法心安。

    三是,为了不被父母抛弃。如果你不会满足他人,不能照顾他人的需求,你就是个有缺陷的人。而满足自己就得罪了他人。你怎么会是个乖孩子呢?

    但是,成长意味着,我们需要做个完整的人,有好也有不好,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但却也有很多人想做个完美的人。

    做父母的,总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事事通理、人情练达。为此,从小开始,就培养孩子的“关系意识”,培养孩子的“察颜观色”的本领,做个完美的人。

    我们通过讨好关系,来证明父母的教育是对的,是不“丢人”的。没有被父母抛弃,才是安全的。

    讨好了关系,理顺了人情,父母脸上也有光,皆大欢喜。至于你内在的委屈嘛,它只能呆在远处的墙角里绝望。

    其实,你心里的底色,仍旧是“不安全的、无力量的、低自尊的”。

    —03—

    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该如何选择?

    到底是跟谁结婚,是结婚还是继续学业深造,从父母的角度看,或从自己的角度选择,也许并不能分出绝对的对错与优劣。

    但导致我们焦虑的是,并没有谁给出未来的完美的标准答案——比如选择A比B一定更好,结婚比深造一定更幸福——但谁敢这样给你答案呢?

    奥斯汀说:在婚姻大事上,机会和命运常常良莠不分,叫人难以捉摸。

    深入思考,或许,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首先,二选之中,能否找到平衡的点?

    我们的文化里讲究中庸,讲究不偏不倚,顾此失彼总是不好的。所以,在面对二难之选时,会考虑一个平衡的选项。

    比如,选择A结婚的益处,能否抵消未选择B的遗憾,反之亦然。而选择结婚,能否兼顾结婚后同时进行深造?

    这里说的只是可能性的探索,现实中确实有太多无法平衡的,或无法做到兼顾的。

    但是只要有可能,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地争取,积极去探索。

    面对此情况,有的人可能就直接回避了,或者简单地拒绝,或者沉浸在痛苦中独自舔-舐内心的伤口。这都是不可取的。

    其次,长远来看,照顾自己才更重要。

    你需要明白,在婚姻这件事上,是自己的事,也是父母的事,但终归是自己的事。所以在父母干涉时,你需要第一时间想明白,这到底是谁的事?

    当满足父母无法实现时,或许我们需要优先考虑自己的想法,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作选择,毕竟婚姻是一辈子的事——甚至是二辈子、三辈子的事。不是“好婚姻,旺三代”嘛。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两全齐美,有舍才会有得。

    小敏经过咨询探索,找到了内心的恐惧,并不断战胜自己。

    她说:“我并不喜欢父母介绍的对象,我不想把自己交给一个一点都不了解的人,甚至现在就看到前方有个坑在等着我,我为什么要跳呢?”

    虽然对方现在的条件尚可,但如果她继续深造,不断提升自己,她将在未来收获更不一样的命运。

    再是,善待自己,才是你最好的底气。

   命运需要这样解读,“命”属于过去,是那些出生以来的已经发生的过往,你无法改变,但“运”是代表未来的运势,那是真正属于你的。你可以掌握。

    很多人说,要好好爱自己,但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选择自己喜欢的人,这就是爱自己,这就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很多人说,选择很难,其实那是因为你没有想清楚你想要什么,至少你不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想清楚了你想要什么,你要向谁交待,向谁负责,选择就不难。

    善待自己,让自我找到最舒服的姿势成长,相当于给本我匹配了一个“小宇宙”,将来充满内在力量。

    而来自他人的呵护与关爱,并不总是靠得住,那样,你只是把命运交给别人。

    善待自己,成长自己,才是你生命里最好的底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