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是草莓季,果柄变红原来是灰霉病在作怪!【蔬菜卫士报 2478】

 深海之星ccpsl0 2022-11-27 发布于湖北

草莓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cinerea 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对草莓的果实、花朵和叶片等组织进行初侵染,发病之后的果实与其他健康组织接触导致其发病造成再侵染,初侵染源来自越冬的菌核、分生孢子、菌丝。草莓灰霉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可达到30~32℃相对湿度80%~90%以上。该病菌在连续阴雨或多雾天气易流行产生分生孢子可借助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等途径飞散传播在阴天及雨后次日早晨多, 晴天最少。

图片

图1 草莓灰霉病侵染循环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灰葡萄孢菌侵染草莓花萼、花瓣变红,花器有灰褐色霉层
灰葡萄孢菌侵染草莓花器时,主要在开花期间或开花后侵染。首先从萼片或花瓣开始发病,萼片开始呈现红褐色,出现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并由花萼逐渐延伸浸染子房及幼果;花瓣也开始呈现粉红色。在空气湿度大情况下,发病部位产生灰褐色霉层。

图片

图片

图片图2 灰葡萄孢菌侵染草莓花器

A:花器有灰褐色霉层;B:萼片变红;C:花瓣变红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灰葡萄孢菌从染病部位侵染草莓果实形成软腐浆果
果实染病,多发生在青果上,病菌于谢花后,由花器侵入,近果蒂处先显症,初果项柱头呈水渍状病斑,后成褐色病斑,同时病菌向果肉纵深侵入,空气湿度大时病果湿软腐烂,果皮表面布满灰色霉状物;若环境干燥,病果干腐成褐色僵果。
已着色果浆果上,初期病斑淡褐色水烫状,发展后形成淡褐色病斑,后迅速向果内扩展并长出灰色毛状菌丝,变灰褐色并在顶端长出灰色粉状霉,即分生孢子,最终整个果实软腐。

图片

图片

图片图3 灰葡萄孢菌侵染草莓果实

A:青果柱头呈水渍状病斑;B:着色果淡褐色病斑;C:果皮表面布满灰色霉状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灰葡萄孢菌侵染草莓叶片呈现“V”字形病斑
发病的花瓣脱落到叶片上或离地面较近的叶片容易发病,病菌多从叶尖或叶缘侵入,沿叶脉呈“V”字型扩散,靠近叶柄部的叶基处先发病,初呈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成不规则灰褐色病斑,部分病斑具轮纹状,最后蔓延到全叶,导致叶片腐烂、枯死,病部常产生灰褐色霉状物。

图片

图片图4 灰葡萄孢菌侵染草莓叶片

A:叶片发病前期灰褐色水渍状病斑;B:病斑沿叶脉呈“V”字型扩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灰葡萄孢菌侵染草莓叶柄、果柄出现红褐色
草莓灰霉病染病的花瓣脱落到叶柄处引起叶柄发病,当叶柄和果柄受到病原菌侵染后,受害部位颜色逐渐由绿色变成红褐色,形成水渍状的小斑,后扩展成长椭圆形,在湿度较大时,表面会着生灰褐色的霉层,干燥后缢缩。

图片

图片图5 灰葡萄孢菌侵染叶柄、果柄

A:叶柄发病部位着生灰褐色霉层;B:果梗变红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灰葡萄孢菌侵染草莓匍匐茎呈现萎蔫、干枯和少量灰色霉层
匍匐茎染病,初始为暗黑色油渍状病斑,随后颜色逐渐加深,最终导致病部萎蔫、干枯,空气湿度较大时会出现少量灰色霉层或毛状菌丝。
图片
草莓灰霉病防治
图片

莓灰霉病极易产生抗药性,且各地抗性水平有所差异,可使用福美双、克菌丹等药剂进行防治,使用时应该注意药剂轮换。也可使用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等新型杀菌剂,也可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

目前已有多种有效的生防制剂,如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在草莓开花或打叶后,可使用中蔬精量电动弥粉机喷施中蔬微粉枯草菌或中蔬微粉301方案进行防治,既能降低棚内湿度,又可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

图片
作者:覃诗扬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