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仲治水之道

 zqbxi 2022-11-27 发布于江西

管仲(?—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今安徽省颍上县人。被人尊称为管子、管敬仲等。

提到管仲,我们就会想到齐桓公,想到他与鲍叔牙“肝胆相照”的故事。管仲还与不少成语有直接关系,比如“管鲍之交”“老马识途”“任人唯贤”“隔墙有耳”等等。

齐桓公元年(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有才干的人来辅佐自己,便请鲍叔牙出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从前的政敌管仲,以此表示对其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贤达。齐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斋戒三日,拜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齐桓公与管仲的交谈内容,大部分都记载在《管子》一书中。

管仲注重经济和农业,反对空谈,开创职业技能教育。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仲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还是一名出色的水利专家。

古代的黄河不是在今天的山东东营入海的,而是在渤海的“碣石”入海的。一方面,黄河洪水危害严重的地区就在黄河下游(今河南省东北部、山东省西北部、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而这个范围大部分就是当年齐国的范围;另一方面黄河水系的济水、淄水、漯水、商河等河流都涌进齐国疆域范围,给灌溉与行舟等人类活动提供了便利。管仲和他的学派有心者就把这些经验和探索,总结成文字,收录在《管子》一书中,供后人借鉴。

《管子·度地》中,齐桓公与管仲讨论治理国家的手段,管仲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水是一害,旱是一害,风雾雹霜是一害,瘟疫是一害,虫是一害,共称五害。五害之中,以水害为最大。清除五害,国家就可以管理好。

管仲指出:“水有大小,又有远近。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经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沟,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这里,管仲提到了干流(经水)、支流(枝水)、季节河(谷水)、人工河流(川水)以及湖泊湿地(渊水)的原始概念。这五种水,都可以顺着它的流势来引导,也可以对它进行拦截控制,但事实上也常常会发生水旱灾害。

“阅具备水之器,以冬无事之时。笼、臿、板、筑,各什六,土车什一,雨輂什二。食器两具,人有之,铜藏里中,以给丧器。后常令水官吏与都匠,因三老、里有司、伍长案行之。常以朔日始,出具阅之,取完坚,补弊久,去苦恶。常以冬少事之时,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积之水旁。州大夫将之,唯毋后时。其积薪也,以事之已;其作土也,以事未起。天地和调,日有长久,以此观之,其利百倍。故常以毋事具器,有事用之,水常可制,而使毋败。此谓素有备而豫具者也。”管仲在这里指出,冬天就要备好筐、锹、板、夯、土车、防雨棚车和食具等用具。工具数量要合理搭配,以利组织劳力,提高工效,同时要留有储备,以便替换被损坏的工具。工具都要经过水官和地方官吏共同检查,防止虚报或滥竽充数。除备好施工工具外,还需备好柴草和埽料,以作夏秋防汛之用。管仲还主张建立一套奖惩制度,这样才能调动各方力量,齐心合力投入到治水中去,并做到常备不懈、万无一失。

《管子》中还出现了对早期水力学现象的描述。例如对明渠水流的描述:“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领瓴之,尺有十分之三,里满四十九者,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远之,以势行之”。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水的性质,如从高处往下流就快,以至于把石头冲走;而水不可能从低处往高处走。所以,需要把上游水位提高,在三里的距离内使渠底降落四十九寸,这样就可以使水从高处迂回流到更远的地方。

再有对有压管流水力学现象的描述:“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对水跃现象的描述:“杜曲则捣毁。杜曲激则跃,跃则倚,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涵则塞,塞则移,移则控,控则水妄行”。

管仲把水害列为“五害”之首,提出特别要防止水灾,即“水妄行”。他指出“水妄行则伤人,伤人则困,困则轻法,轻法则难治,难治则不孝,不孝则不臣矣。故五害之属,伤杀之类,祸福同矣。知备此五者,人君天地矣。”

在2000多年前,能够对渠道工程中有关水力学的问题作出如此明晰的说明,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说,《管子》一书值得后人认真地阅读和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