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疃李氏八级拳练法图说-袁守瑞

 传承国粹易医武 2022-11-27 发布于辽宁

文/摄影:袁守瑞(八极拳七世传人,王金声之徒)

演练:王京雨(八极拳七世传人,王金声之子,吴钟八极拳研究会副会长)

这里介绍的是河北省孟村县罗疃村李大忠所传的八极拳,故称罗疃李氏八极拳。李大忠是八极门第三代传人。

八极拳一世祖吴钟有两位高足,一名丁孝武,一名吴永。李大忠初随丁孝武学艺,吴永见到李大忠后,极为赞赏李大忠人品、天赋和功夫,称“得此徒当唱三天大戏(庆祝)”,丁孝武随即表示,你既看中李大忠是可造之材,我就把此徒送与你。吴永也就欣然接纳,并践其言真的请戏班子唱了三天大戏表达欣喜之情。由于李大忠禀赋优秀又下得苦功,故深得二位老师真传。其后又将自家祖传的贴身靠功夫融入八极拳,使得他的八极拳特色鲜明:打拿并举,刚柔兼济;动作混元而舒展、技法严谨且多变;讲究叼捋锁扣、挨傍挤靠、粘连黏随,称得上独成一家。现在不少后起流派,很多都与李氏八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说李大忠是八极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绝不为过。

八极套路有二:一、八极架,二、八极拳。

八极亦称小架,套路短小精悍,是学习八极拳的入门套路。但不可因此而轻视八极架,它里面包含了许多招法,许多名家都是一趟小家练几年,打下了牢固的良好的基础,日后才一举成名的。

很多人将八极拳简称为大架。先师反对这种叫法(这可能也是我师爷王锡庆、师伯李树森的意见)。他强调下面即将介绍的套路就叫“八极拳”。因为称“架”的都是基础套路,两套拳都称架,八极拳岂不没有了为主的套路。

几点说明

1.关于习练八极拳的总体要求,见《武魂》2010年第12期《罗疃李氏八极架练法图说》一文,此处不再赘述。

2.方便说明动作,行文假定演练场地为东西方向,起势面南于场地靠西一侧。本拳演练时多数动作是在一条东西直线上或进或退,我们称之为主线,凡是斜向动作,均与主线成60°角。下面行文动作方向时会用到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位词,但这不太准确,因为这些弓步马步的方向与东西主线成60°角,而非45°角,若是叫东北北、西南南也不准确,而且麻烦,为行文方便所差的15°角就忽略了吧,各位同好明白就行了。本拳演练时的路线大致如下图,这是先师所画的一张略图,一条直线上有两处雪花六出之形。具体演练时会有一些出入,但一条主线和斜线角度标示的十分清楚。

Image

第一势  预备势

演练者于场地主线的靠西一侧距主线一步处面南站立,两脚并拢,身体正直,肩沉气按,百会虚顶,舌抵上腭,目视前方。

第二势  摇橹势

此势因类船工摇橹之形而得名,左顾右盼又有观察动向之意,故又称看风使船。右脚向前跨一步立于主线上,跨步的同时,目视右,右臂稍外旋由下向后向上向前逆时针划一小圆,高度大约与身体成45°角,最后臂微曲内旋,手由开始的掌型渐变为拳垂于体侧。左脚向前跟步脚尖着地附于右脚内侧成左丁步,跟步同时目适时转向左看,在右臂画圈的同时左臂稍外旋向后向上向前顺时针划一较大的半圆,最后直臂立掌停于水平位置,力在掌根。

注意:两臂的运动要和上步配合须协调一致。

第三势  进步劐挑

劐:以利器刺入再划幵。此势是以拳由下向上打一线。左掌力不后撤继续向前按压,接着左脚向前(东)上一步,右脚再上一步成马步(面北)。上步同时右拳经体侧向前(东)立拳挑出,至拳与肩平,臂微曲,目视右拳,右拳挑出的同时左掌变拳自然收回置于右腋前。

注意:1.马步的高度以手心触膝为准。整套拳不管是定势还是进退行进的过程,除砸跪膝一势稍低外,其余,包括前面的丁步,后面的弓步虚步等,均保持马步的高度,练拳时头部不要有起伏。2.进步时脚尽量贴近地面,有的不离地面,退步时脚前半部不得离开地面。有些功力的人在迸步或退步时,因为惯性的缘故,会有向前或向后滑行的情况,是可以的,但滑行时两脚要始终保持等距,就是说马步要成为一个固定形状平移。

第四势  大顶肘

为区别于八极架中的顶肘势,此顶肘势加大字。顶,是肘尖水平向前快速移动,不要向上挑或向下砸,挑肘、砸肘是另外的肘法。

右脚原地稍抬外摆脚尖震脚(如能向前一些更好,震脚前上身不能有丝毫后退迹象),震脚后向东上右步定为马步(面南),震脚上步的同时:1.右臂稍外旋,拳心向上曲肘,拳至右肩上部时抬肘使拳能向右腋下翻转,随着上右步,右臂内旋向后(西)伸直击出,右臂水平或稍高于肩(不得低于肩),拳眼向下;2.在右臂运动的同时,左臂向前(东)伸直,然后左拳向上再曲肘收回作弧线运动,

使肘尖随上左步向前水平顶出,肘关节曲至极处,拳心向南,整个动作目视东方注视左臂运动,定势时拳在眼睛下部,不要遮挡视线。

注意:右拳向后用力大小,要与左肘顶出之力相等,并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保持自身中心与重心的稳定,以免被对手顺手牵羊。以下凡是两臂向左右用力,或向前后用力的动作,要求都是如此。不要忽视后手的发力,按前辈说,前面打了击对手力的大小,取决于后手向后用力的大小,这也算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吧。

Image

第五势  扌周打

扌周:将力作用于物体的一端,向斜上用力,将其掀翻。此处用以说明臂部用力的方向左脚尖稍外摆向东上半步再上右步成马步(面北),随上步右臂微曲向下经体侧有些向上斜度,力在小臂击出,在马步定型时,右臂猛力外旋,目视前方(东),拳心斜向上,左臂动作不大,左拳自然向下降,将拳置于右肩前,拳心向内。以上几势均在东西主线上。

第六势  撺打

撺:抛掷。这里状拳像拋石样向斜上方击出。身体稍右转,重心向右腿移,成右弓步,同时:1.右臂向后曲臂收回,抱拳于胁,肘向后顶(不同于练长拳,抱拳于腰际,而是要将拳尽量向上提高,但切不可耸肩)2.左拳向右前方(东向)击出,比水平线稍高一点,拳心向下,目视左拳。

注意:1.左拳和右肘的力方向相反,但要在同一直线上,易犯错误是右肘向左后方拉斜。2.演练时,此势和上势可连接紧凑一些,使右臂的外旋和收回动作配合腰部的水平小幅度的向左再向右的旋转,使动作更加协调,更能给左拳的击出带上力。

Image

第七势  掎打

掎:从旁边拖住、牵制。此势是左手在上牵制,右手在下偷袭。因此势是袭击对方裆部,故也称击裆、抓裆;因击打之前须先挤步,故亦有称挤裆者。右脚向东上半步,(上步时上体不可稍有后退,故此步称为挤步),左脚向右脚用力迅速靠拢至两脚并齐且磕击作晌,此为靠步。两脚并靠之后不停,迅即借助左脚进靠之力配合腰部的逆时针转动,使身体原地旋转180°,此为转步。此时两脚都在东西主线上。挤步靠步转步要一气呵成,并始终保持与马步等高。最后使两脚尖指向西南。在完成挤、靠、转、并步的同时,左拳变掌,收回至右肩处,掌心向左,再内旋左小臂,使小臂向上经面前抬至头上,翻掌向前成架掌,肘弯要超过90°,小臂不可过高,超过头即可;在架掌的同时,右臂内旋向前下小于45°斜向击出,拳最后落于体右侧(转的角度不够时,则拳在体前)拳指向西北,拳眼斜向下,二目平视西北方。

第八势  弹踢

上身及两臂保持不动,将右腿向右前(西北)方踢出(先将大腿稍抬然后大腿不动小腿迅速绷脚面弹出),力在脚尖,脚尖高不过膝。

第九势  反臂锤

右脚落下成马步,左臂向左划弧落下将拳收于腰间(拳心向上,肘向东南),右拳稍向左再向上划弧向右(西北方)微曲臂立拳砸下,砸下时小臂稍外旋,停于与水平线成30°角的位置,拳眼稍斜向上。目视右臂。此势马步左脚在原东西直线上,右脚落于东南、西北向斜线上。(弹出的右脚落地时,通常会稍向前一些,这样马步定型时,左脚会有适度跟进,此时左脚离开东西直线是可以的,但方向不能错)。

第十势  撺打

重心向右腿移动成右弓步,右臂向后拉回抱拳于胁,同时左拳经右胸前向右前方(西南)直臂扣拳稍向上击出。目视左拳。(与前一撺打基本相同)只是前一撺打在主线上,此势在东南、西北的斜线上,手肘在东北、西南斜线上)。

第十一势  掴打

掴:以掌打。此势形似掌打,实则是以大臂接触发力。因接触时右臂要外旋缠裹,故也有写作裹打。

Image

右小臂向斜后方内旋伸直,不停隨即微曲臂自斜后方向前(西南)斜上方外旋掴出,掴出时两拳均变掌。且与此同时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向右脚靠拢半步,随即水平左旋腰,腰的旋转带动左脚改变方向,向后方(东北)退半步定为马步(马步改在东北、西南斜线上,左脚移动时脚尖始终不得离地,轨迹成120°折线),在左腿运动的同时左臂经腹前向后方曲臂撑出,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若按掌状,目视右掌。(注意:此动的难点在于右臂的旋转打击和马步改变方向腰起的主导作用。旋转变向、稳定、发力均系于腰。需要多练才能周身协调一致。)

第十二势  掐摐

掐:以手指按压或切断。摐:撞击。

重心向右腿移动,成右弓步的同时,左掌外旋掌心向上经腹前和右臂下方向右掌前方伸出并超出右掌,此动不停右脚原地(最好能向前)震脚,震脚时左脚收至右脚旁并两掌左前右后内旋下按,然后左脚上步成左弓步,弓步为东北、西南方向。同时两掌掌心向前立掌推出,左掌稍靠前靠上,目视左掌。此时左脚应该大致重新踏在东西主线上。

第十三势  虚步掩裆

重心由左脚移至右脚,左脚些许收回旋即前(西)伸出,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左脚移动的同时,右掌经腹前向右向上向前划弧于头上成亮掌状,掌心向西;左掌外旋掌心向上然后内旋变钩向下经裆前体侧向身后成钩手,钩尖向上,左臂与身体成45°角,头向左后转,眼向后视。此时左脚右稍离开主线,在主线以北尺余(上一势若震脚时进步大)此时应在东西主线上。

第十四势  翻身捋手

(捋:用手顺着条状物向一端抹过去。在拳中不仅要抹到对手腕掌部,还要顺时针拧转)左脚向前半步,右脚再向前一步并在此处震右脚,此时右脚应调整到东西主线上,震脚时向左转身,转身后左脚再撤一步成东西向马步。转身震脚时右掌向下经体右侧向上向东撩出,掌与肩平(单练未作捋手动作而作撩掌,对练时此处做捋手)。左钩手因转身时位置相对未动,转身后相对变成在体前,随着左脚的后撤,左臂外旋变钩为掌,随马步定型后撤于右前,掌心向上。目视右掌前方。

第十五势  右大缠

原地右脚尖外摆原地或向前(东)震右脚(震脚前,重心不得有丝毫后撤),然后左脚上一步,仍作马步。震脚与上步的同时,两掌指尖向前(东)同时以两掌相差180°的距离顺时针划直径为尺许的圆,但两掌的移动轨迹是螺旋前进的,开始时是右掌在前左掌在后,随着上步变为左掌在前右掌在后。最后定势时左掌向上挑起与肩平,右掌自然后撤于左胸前微微下按,两掌心均斜向前下方,目视左掌前方。

第十六势  左大缠

动作与右大缠相同,唯左右相反,故说明从略。

第十七势  小缠接悠裆

悠:此处是水平摆动的意思,但幅度不要过大,至中正即可。(以下凡遇不宜停或不能停的动作,用“接”字连缀,两势一起说明)

右脚尖外摆原地或稍向前一点儿震脚,要领与前同,震脚同时左掌前伸按压于右腕之上握实,右掌以腕为轴外旋一周后握拳,拳心向上,随即向东上左步,上步向左移动重心变为马步的过程即称悠裆,在此同时左掌握拳向下向左向上直臂稍斜荡起至拳与肩平。定势时拳眼向上,目视左拳,同时右拳于腹前稍向右撤抱于腰间,肘尖向右(西)不要向后(北)。

第十八势  进步厾掌

厾:用手指、毛笔、棍棒等轻点。此处形容击掌要使用寸劲,看似轻点,实则不轻。

左脚尖外摆,向东进右步,同时左臂外旋左拳变掌,掌心向上,右拳亦变掌,掌心亦向上,迅速经左掌心上面向东穿出,穿出后右臂内旋立掌向前(东)直线击出,步型定成马步。指尖向上,力在掌根,目视右掌,左掌自然后撤,掌向心上抱于左胸前,左肘尖与右厾掌之力在同一直线但方向相反。目视右掌。

第十九势  挂挞

挂:武术术语。指用自己的手、脚或器械捋对方的击来手、脚或器械顺势向自己的上、下、左、右的后方拨开。挞:用棍鞭打人。此处指以掌拍、按。重心向左腿移动,腰稍右转,右腿直腿后吸少许,同时右掌直臂稍斜向前下按,然后左掌经右肘的上部滑向右臂外侧经右手背向身体右前方下按,按左掌的同时右掌收回右胁,掌心向上;紧接着右脚向身体右后方挂出成左弓步,弓步定型的同时右掌向右前下方斜按出,力在掌根,同左掌收回胁间,掌心向上。目视右掌。

注意:脚的吸回和蹬挂始终不离地面,在地面的轨迹成√状,吸步向西南距离短,后挂向东南距离长。

第二十势  进步砸跪膝

右腿稍抬移回主线并向东上半步,同时右臂微曲经腹、胸、头前向上架起,上动不停紧接上左步,上左步的同时右拳自然收回腰间,左臂微曲经腹、胸、头前向上架起,稍高于头即可,随即右膝跪于左脚内侧成跪步,右拳从腰间向前下方直臂扣拳击出。目视右拳。

注意:跪步不可过于低头猫腰。

二十一势  十字架接顶肘

稍起身,右臂向上靠近左臂两小臂成交叉状(两手为掌),不停左脚向后移动少许成马步,随马步定型两臂下落于胸前(两掌心自然斜向下),左肘向左顶出,随两肘向两侧拉开两臂的交叉角度逐渐变小,目视左方。

第二十二势  通天炮

上势几乎不停,左脚尖微外摆成摆步,右脚向左脚前方上步成扣步,两脚均在东西主线上。摆、扣步的同时左掌向胸前曲肘掌心向上指尖向前探出,右掌落于腰间。随即左脚向右脚靠拢做靠步,在靠拢的一瞬间向左转腰成转步,使两脚尖向西南方向,在靠步转体的同时右掌经左掌心穿出后小臂内旋向斜上方立掌推出,力在掌根;推掌的同时,左掌变钩经腹前向左后方钩起钩尖向上,左臂与躯干成45°角。二臂方向西北、东南。两脚均斜向在主线上。目视右掌。

第二十三势  单闭裆

左脚向东南横退一步成马步,如小架第七势做单闭裆(斜向的)。注意:参见小架说明。此势右脚在东西主线上,如因左脚退的步大一些,马步定型时右脚离开主线一些是可以的。

第二十四势  里扶外架接挣(zhèng)掌

Image

(所谓“里扶外架”在八极拳对练中包括了向右的十字架、右顶肘和左顶肘,因都是以防守为主的动作,连贯且幅度较小,不适于单独成势练习,所以练起来就作得抽象一些。挣:用力摆脱、挣开。)右拳变掌向上抬起,两小臂十字交叉抱于胸前,同时微向左再向右转腰,重心移于右腿时右掌归于腰间,左掌立掌推向西南方,不停随即向左转腰,转腰的同时外旋两臂,使掌心均向上,且翻掌的同时左脚向右脚稍靠拢,脚尖不离地面作120°角折线改变方向,向东北方后撤成马步(马步的右脚在东西主线上,左脚在东北西南向斜线上),定步的同时右掌经左掌心向西南方立掌击出,左臂屈肘后撤掌心向上抱于左胸前。左右臂反向平衡用力,目视右掌。

第二十五势  摘掐摐

此势与里扶外架一样,较之对练此势也属抽象变形动作。由上动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右掌掌心向上,平砍向东,不停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回收至东西主线上成向东的左虚步,同时左掌经右掌心穿出后左臂内旋立掌推出,右掌掌心向上收回腰间。目视左掌。

第二十六势  进步厾掌

Image

在脚沿东西主线上半步,右脚再上一步成马步,同时左臂外旋掌心向上,右掌由腰间经左掌心向前立掌击出,右脚右手同时到位,左手收至左胸前,掌心向上。右掌与左肘相反方向用力。目视右掌。

第二十七势  撤步厾掌1

稍向右转体,重心坐向左腿,后撤一步仍为马步(撤步时右脚尖不得离开地面)同时右臂外旋变掌心向上,左掌经右掌心穿出后立掌击出。马步定型与左厾掌到位同步。目视左掌。

第二十八势  撤步厾掌2

Image

动作与第二十七势同,唯左右相反,故说明从略。

第二十九势  挂挞

同第十九势,故说明从略。

Image

第三十势  撩衣

旧时人穿长衫,此势因类似穿长衫上台阶或坐下时将长衫前襟提起或撩起再放下的动作而得名。

右脚经左脚前向左脚左方半步处跳落步(右脚有微微起跳的动作),旋即左脚再向左开一步定马步;两脚后撤的同时,两掌变拳在体前交叉(右压左)后向上举起,再直臂向两侧分开下砸至两臂与肩平。拳眼向上。目视右拳。

注意:虽说象双劈拳,实则动作用力主要在右臂。最好能做到右臂内旋臂向左后方下挂,然后右臂再外旋顺时针划弧下砸。左臂要协调配合,动作要连贯。

第三十一势  小缠接悠裆

同第十七势,只是最后定势时右拳不在腰际,而是直臂打开于体右侧,与躯干成45°角,两拳均拳心向前,目视左拳。

第三十二势  撤步砸锤

左脚尖不离地面后(西)撤一步仍成马步,撤步同时两臂基本直臂不动左臂用力向下向后运动以带动右臂,右臂向上向下运动随着撤步借力向下砸拳,定势时左臂略高于右臂,两拳均拳眼向上,拳心向北。目视右拳。

第三十三势  换腿踢接反臂砸

Image

由上势右腿后吸,重心向左腿移动,同时腰向右转,左臂随转腰向上向东运动,再向身体右侧下方挂下,两臂左外右内相交于腹前,不停左脚蹬地起跳并向前(东)弹出,弹腿时两腿即前后换位,此跳两脚虽离地不过半尺,但有瞬时腾空。随着两脚落地大致在原地还成马步,只是由面北改为面南。左臂由腹前不停向右向上向东向下抡臂砸锤,臂微曲,拳心向南;右臂抱于腰间,肘向西。目视左拳。

第三十四势  掎打

Image

上右步扣步于左脚前(东),左脚此时有少许自然的原地逆时针转动,紧接着左脚向右脚靠步成并步,同时用力转腰带动身体向左转至双脚尖向西南方,在作扣步靠步并步转步的同时,左小臂外旋翻掌向上位于右肩前,紧接着左小臂内旋经脸前向上架起,稍高于头。左臂动作的同时,右臂内旋自腰间向前下方(西北)反拳击出,拳心向身后方。目平视西北方。(参看第七势说明,此势基本同第七势,只是起始动作不同)

第三十五势  弹踢

同第八势,故说明从略。

第三十六势  反臂锤

同第九势,故说明从略。

Image

第三十七势  撺打

同第十势,故说明从略。

第三十八势  掴打

同第十一势,故说明从略。

Image

第三十九势  右捋手

同八极架第十九势,故说明从略。

第四十势  右撞锤

同八极架第二十势,故说明从略。

第四十一势  左捋手

同八极架第二十一势,故说明从略。

Image

第四十二势  左撞锤

同八极架第二十二势,故说明从略。

第四十三势  进步抹袖

同八极架第二十三势(此为行进中动作),故说明从略。

第四十四势  回头望月势

同八极架第二十四势,故说明从略。

Image

第四十五势  回身顶肘势

回身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变拳向下经体前向右立拳挑出至与肩平。然后左手再向前挑平,左钩变拳向下向东挑起,右小臂向上曲回,下面按第四势说明作震脚作大顶肘(说明从略)。(此后继续按八极架练法至收势亦可)

第四十六势  收势

左脚向右脚靠拢起立站直,同时两手变掌自然收至胸前,掌心向内两肘下垂,不停两掌向下向两侧向上,再收至面前内旋翻掌向下,掌尖相对按于小腹前。接着两手下垂成立正姿势。整个动作目视前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