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是湖北黄陂人,出生于1979年,自幼像所有聪明的男孩子一样,上学之余总有些过剩精力“调皮”。他家住得离黄陂河不远,经常与小伙伴们跑去玩水,尤其喜欢摆弄舰船模型,《舰船知识》是最爱的杂志之一。 1991年夏天,连续的暴雨使黄陂城内严重积水,妨碍了人们的出行。正在大家着急的时候,少年叶聪从附近的工地找来搭建脚手架的竹篙,用绳子编成了一个竹排,在积水中撑行接送被困住的人们:“上来啊,叔叔阿姨,别看这'船’小,可不会湿了鞋。” 这一举动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好小子,将来能当个造船工程师。” 这大概是后来的深潜器主任设计师兼首席试航员叶聪的第一个设计成果了!1997年7月,他在家乡名校黄陂一中参加了高考,取得了高出重点线十多分的好成绩,填报第一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写上: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 多年后,叶聪笑着对记者说:“相比而言,我动手能力更强一些。上课喜欢走神,高考分也并不高,同学中比我高的多了去了。千万别说我是学校的尖子生啊,要不然我那些同学会骂我的。” 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动手的学生,2001年毕业双向选择时,谢绝了某些大单位的聘任,来到了位于无锡的中船重工集团702研究所。一是这里离湖北老家近一点,孝顺的他可常回家看看;二是专业对口,特别是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船舶设计。生逢其时,叶聪参加工作第二年,就有幸参加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发项目。 年纪轻轻被赋予重任,对这一代大学生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叶聪担任了潜器本体主任设计师之一,负责编写、绘制设计报告、计算书、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并参与总布置以外的潜水器结构、推进、观通导航和控制、水声、水面支持等分系统的设计工作。在老专家们的教导指挥下,干得井井有条。按照一般规则:设计师应承担试航任务――自己设计的潜器首先自己敢下。7000米项目总师徐芑南年事已高,不可能下潜,作为他的学生叶聪当仁不让,第一个报名担当试航员。 经过综合选拔、短期培训和办理签证等手续,最后只有五人顺利取得了赴美签证。以科学为己任的伍兹霍尔研究所感到为难,来电询问:“人员大打折扣,有些项目无法实施,还做吗?” “做!哪怕只剩一个人,我们也做。”负责此事的刘峰咬紧牙关,斩钉截铁地回答。因为对于渴望走向深蓝的中国人来说,任何一个学习机会都很重要。 “2005年中美联合深潜”项目人员名单就这样定下来了:中船重工702所的叶聪、黄建诚,浙江大学的彭晓彤、沈阳自动化所的郭威和上海ABB工程公司的张佳帆。彭晓彤教授任领队。2005年8月上旬,他们接到通知带上必要行装赶赴北京集合,赴美执行体验学习深潜计划。 不料,正当大洋办为参训人员开了欢送会,第二天就要登机出发时,一个来自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的加急电话打到刘峰手机上:“尊敬的刘先生,我们遗憾地通知你:这个航次还有问题,我国政府要求必须有中国政府的正式照会,不然不能执行。” “啊!我们的人员签证都办好了,马上就要出发了……”刘峰闻听此言,“嗡”地一下,头都大了。 “是的,我们也很抱歉。不过如果在周日前发来照会,还是来得及的。” 原来,“阿尔文”潜水器属于美国海军,由伍兹霍尔研究所代管。美国军方得知了这个联合深潜项目,提出如此重要的合作,必须得到中美两国政府的认可。具体什么缘由就超出我们的想象范围了。 “周日?”刘峰看了看桌上的台历,现在是北京时间周四晚上,正是华盛顿的周四上午,还有一天半就到周末,注重休息的欧美人不会上班了。而预定的“阿尔文”号将在周日出航,如果此事不解决,我们的人上不了船,深潜体验就将“泡汤”。虽说事前已正式报告了国家有关部门,但要在短短的一天内再走一遍程序,出具政府公文,恐怕无论如何也来不及了。 放下电话,他在房间里转了两圈,定了定神:绝不能放弃!猛然间,他想起原国家海洋局国际司的同事梁凤奎,现任中国驻美大使馆一秘,眼前一亮,立即拿起家中电话,拨通了国际长途,找到这位梁秘书,简要介绍了情况,说:“老弟,你帮个忙,以中国大使馆的名义出个公函吧!” “刘主任,你别着急,我可以马上向大使报告。不过,具体措词还要你们提供,这样既规范又节省时间。” “好,我马上起草。” 为了留给我驻美大使馆和美国政府方面多一点时间,刘峰连夜简明扼要起草了一份中国方面的照会,同时在得到国内有关领导的电话同意后立即用电子邮件发了过去。 地球另一端的中国驻美大使馆,丝毫没有怠慢,梁凤奎拿着刚收到的文件来到了周文重大使的办公室。当年刚来美国任职半年的周大使,原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十分熟悉国际交往程序,也深知这次联合深潜对中国的意义,当即批准盖上了中国大使馆的“印鉴”,送交美方并表示立等回复。 如此高度重视高效率运转,美国方面同意按协议执行。消息传到国内,刘峰心中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 1、叶聪 2014年7月8日上午,我在随同“蛟龙”号科学考察的母船---“向阳红09”船上,采访了已是本航次副总指挥、潜航部门长的叶聪。我们所住的舱室相邻,可正在备航检测期间,他每天忙忙碌碌,很少在房间里待着,好不容易才约好了时间。说起这段经历,叶聪乐呵呵地回忆道: “这个项目是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当时分两部分内容,一是科学考察,二是工程学习体验。我参加的是工程方面的。首先在国内做了培训,理论学习,机械操作等等。那也是我第一次去美国,按计划第一站到洛杉矶,再转往西雅图。不料在北京机场延误了两个小时,我们担心不能按时转机,就赶不上登船了。好不容易到了洛杉矶,一看表快到起飞时间了,可转机在另一方的CA登机口。好嘛,我们都顾不上仪表了,提着大包小包在候机厅里来了个百米赛,弄得老外直瞪眼,这几个中国人怎么啦?不管怎么说,总算没有误机,按时到了西雅图,住了一晚上,一心全在下潜,谁也没有心思观光。第二天就赶到码头,上了'阿尔文’的工作母船'亚德兰蒂斯’号。船长分配了房间,讲解注意事项,做了逃生演练、消防检查等等。只觉得一晃,开船了……” 年轻老成的叶聪,工作起来十分认真,平常说话则很风趣,爱开玩笑:“这船上一共40多个人,有20来名船员,其余是'联合国军’,有日本人、印度人、韩国人。我们中国团队是第一次上船,船长很重视,专门分了一间实验室。老外舌头大,叫我的名字叫不准,总是把叶聪叫成叶熊,我纠正了很多次也不行,只好随他去吧。那年我26岁,体重90公斤,心里嘀咕是不是胖了,下潜会不会受影响?有位美国人很胖,大个子,身高1米9左右,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你长得太小了,看我,下潜了几百次了,没问题。我们球舱2米1高呢!这给了我很大信心。船上有活动室、休息室,船长爱打乒乓球,可技术不怎么样,知道中国人小球厉害,喜欢拉着我们打。领队悄悄说:陪着玩玩吧,船长爱面子,可别把他打得太惨了…… “随船开到预定海域的第四天,我就参加下潜了。首先是工程下潜,检查一下潜器状况,适应一下周围环境等等,那天主驾驶是'阿尔文’号的潜航员T。考虑到要在水中待上七八个小时,早餐吃了一些面包和水果,尽量少喝水。8点钟左右,有关人员已在甲板上了,老T早已在舱内等着呢,我下来后,顶盖关闭,我的第一次海底之旅开始了。由于'阿尔文’采取无动力下潜,速度并不快,每分钟30米左右。利用这段时间,老T介绍了一下舱内设备和使用方法。我在旁边观摩学习着,他还让我帮助进行了接地、通讯测试。一个多小时后,下潜到了2200米深,探地声呐显示离海底只有100米左右了,T熟练地抛弃了第一块负载,减缓下沉速度,同时开启了灯光和摄像机…… “渐渐的,海水中到处漂浮着一种白白的物体,起初我以为是海底的灰尘,后来方知那是海底生物,说明离热液口不远了。果然,当我们驶过一个夹缝后,就进入了热液区域,一个丰富的生物世界展现在眼前。通过观察窗,可以看到鱼、虾、海星等,还有腿长20厘米的蜘蛛蟹。它们互相依靠,呑噬比自己低等的生物。老T知道我主要是学习潜器的操作和维护,很热情地向我讲述潜航员需要完成的工作,还让我尝试了一下相关操作。他与我交换了一下位置,指点着将潜器上浮100米,沿90度航向巡航。这使我兴趣大增,特别想到将来要驾驶自己的潜器,便大胆地把握摇杆,煞有介事地操作了一会儿。不知不觉,我们在水下待了近五个小时了,完成了相关工作。按计划抛载上浮。这与下潜一样,是个漫长过程。整个潜次,我一点不紧张,整理完资料有点累了,竟随着主驾驶播放的音乐打了个旽。以至于老T向母船汇报:中国小伙睡着了!按传统,第一次下潜归来,总要搞点恶作剧庆贺。要么给你皮鞋里放点冰块。张佳帆他们早早准备了一大盆海水,等我出了舱走过来,迎头泼了我一身,好家伙,身上那点热乎劲儿全没了。可心里挺高兴的…… “临返航前,我又下潜了一次,其他成员也相继体验了,这对于日后我们的'蛟龙’号大有益处。不下潜作业时,船上有很多文献资料,可以学习、交流。都是搞科学的,'阿尔文’对我们很开放。本来,队长担心中国团队第一次上船,不好交流。没想到我们都是年轻人,很容易跟大伙玩到一起了。最后下了船,我们又走访了'阿尔文’的管理单位,他们盛情邀请我们参加酒会。结果在华盛顿大学草坪上,我们都喝多了,就躺在那儿聊天,一个叫布鲁斯的老外问我:你说潜航员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了想,还没回答,他先说了:是有好胃口!我笑了:你这个美国猪就知道吃!他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当我们的'蛟龙’号3000米海试成功,电视上报道了,布鲁斯看到我出舱的镜头,认出来了,说这个小伙子在我们这儿培训过。船上的实验室主任也是个大胖子,得克萨斯州人,看上去有200多斤,管绞车,我经常陪他值班,聊得很好。走时,他送给我一顶牛仔型的安全帽,灰色的,上面写着他的座右铭:得克萨斯人不是好惹的。呵呵,现在我还珍藏着呢……” 这一次中美联合深潜活动,虽说只有21天的时间,下潜了8个潜次,可收获的效果和意义是巨大的,在中国深潜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零距离、正规化、全面系统地体验和认知深海潜水器,未雨绸缪,先行一步,体现了组织者的超前眼光,为我们日后研发、海试7000米载人潜水器发挥了直观而又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叶聪,回来后积极投身于“蛟龙”号的研发之中,不仅仅在设计、建造方面成绩斐然,同时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载人深潜器试航员和教练员,为培训我国第一代职业潜航员做了大量工作,堪称一位大师哥。 6年后----2011年7月,蛟龙号在执行5000米海试任务时,一直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专家组组长,特意带来了当年中国团队参加中美联合深潜活动的合影照片,同时与这些伙伴(恰巧都参加此次海试)又在海试现场照了一张近照,一起在《海试快报》上发表了,还配发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说明文章,现摘录于此,读者可以从中体味那历史的回音: 今昔六年 这是两张在时间上涵盖了六年的照片。 左边那张,摄于2005年夏天,于美国西雅图的码头,背景是即将启航的“阿尔文”号深潜器母船“亚特兰蒂斯”号。人员是当时中国前来受训和学习载人深潜技术的……右面,是这次在江阴启航前以“蛟龙”号的母船“向九”为背景的留念。照片上,有叶聪,今天的“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张佳帆,其中年龄最小,当初是博士生,今天为海试专家组成员等等。六年的时光可以改变许多,却未能改变大家心中对载人深潜事业的偏爱。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组织者,可称是“棋艺”的高手,其中的领衔人就是今天的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 看着照片,人们翻开了六年前的记录,其中一段话让大家停下了目光:“中方队员们在甲板上冒着风浪,在黑夜中奋战,在向几千米深的海底取样,他们真的很不错。当男人像男人时,这个国家就会有希望。”…… 说得太好了!当男人像男人时,这个国家就会有希望。毫无疑问,首次赴美参加联合深潜的中方小组,以及所有为中国“蛟龙”呕心沥血的人们,就是这样的男人! 2、傅文韬 美丽的杭州西湖,清清的湖水微波荡漾。时令进入初秋,正是游湖赏景的好季节,兴致勃勃的游人络绎不绝。这天傍晚,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独自来到湖畔,却没有一般游客的兴致,眉头微皱着,似乎心事重重。 他的名字叫傅文韬,一年前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曾应聘深圳某企业工作,表现出色,不久就干到部长了。可他从小志向远大,不满足这样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恰巧曾经的大学女友在浙江某高校读研究生,小傅干脆辞职来到了杭州,一边兼职打工,一边复习准备考研,换一种活法。然而,考研大军浩浩荡荡,不一定成功,换句话说,即使读研拿到了硕士学位,又会开始怎样的人生之旅呢? 这是2006年9月的一天,小傅转了一圈回到住处,打开电脑上网浏览,突然发现了一则中国大洋协会、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发布的“载人潜水器潜航员选拔公告”,条件是: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海洋事业,志愿成为我国载人潜水器潜航员。(二)男性年龄在22至35周岁之间,身高在165厘米至176厘米之间,裸眼视力0.8或矫正视力在1.0以上。(三)全日制高等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限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及相关专业。(四)身体健康…… 深海潜航员,这个新鲜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职业,使傅文韬眼前一亮,虽说他的家乡在湖南益阳县,并不是海边长大的孩子,但早年读过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等等关于海洋的作品,还是给他带来了种种兴奋和好奇的感受,到大海上去乘风破浪,特别是探索海底的奥秘,更充满了向往。当然,如果能够成功,就是国家海洋工作者了,命运将从此打开一条新路。自己符合应试条件,他当即决定报名! “当时感兴趣的人不少,最后报名的却不是很多,主要还是因为这个事情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想到要下到几百乃至几千米的海底去,大家都觉得风险太高。” 同样在这次随同“蛟龙”号科考的母船上,我利用他们休息的时间,来到傅文韬的舱室采访,他回忆报名参加潜航员选拔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在我看来科学探索本身就是挑战风险,必须要有先行者站出来。再说我政治条件不错,高三时就入了党;身心素质也很好,上大学时体育成绩名列前茅……” 无论从形象还是口才来说,傅文韬都是一个帅小伙,如果从事演艺事业,也具有“明星范儿”的潜质。思维敏捷,身手矫健,尤为重要的是喜欢去探求未知而有兴趣的领域。整整一个上午,我们俩在小小的舱室里,围绕着深潜事业,漫谈着关于人生、社会和国家的话题…… 报名不久,傅文韬接到了通知:你的材料通过了审查,近日前往位于青岛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洋办委托他们代为选拔管理首批潜航员,参加面试和身体检测。此时距离研究生考试也只有一个月了,他心里有点打鼓:如果不行可别影响了考研,转念一想,机会难得,还是要去试一试的。 傅文韬生于1982年,正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父母早早就做起了小生意,等到小文韬该上小学了,举家从农村搬迁到岳阳市,经营夜宵买卖。小文韬比同龄的孩子懂事早,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就跑去帮忙摆桌子、洗碗筷。妈妈不让他干,说全家没有大学生,你要考上大学。为他取的学名,就包含着“文韬武略”的期望。 他听了父母的话,也看到家里为子女付出太多,有一种责任感。尤其是一次初中期末考试结束,傅文韬与同学一起回家,路上遇到了父亲,问道:“文韬,数学考了多少分?”“96分。”“嗯,那这位同学呢?”“100分。” 傅爸爸听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 这给了傅文韬极大地刺激:以后加倍努力,好好学习,绝不能让父母失望。他说到做到,中考时一跃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岳阳一中。品学兼优,还在高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只是高考时一时大意,离重点分数线只差一分,没有进理想的大学。由此他认识到,人的命运需要一分一分地去争取。所以,面临潜航员考核,他做好了充分准备。 “那一次,我们一共去了15个人,包括哈工大的唐嘉陵。接连考了一周多,各种测试,身体的,心理的,大概有100多项。”傅文韬对我说:“许老师,你想象不到多么严格,据说是比照航天员选拔的。印象最深的是抗压测试,把候选者关进高压氧舱中,压力设定成相当于18米水深的水平,必须在里面撑45分钟才算合格。在高压的环境下,耳膜一阵阵剧痛,差一点就受不了了,我还是咬牙挺了过来,但很多人在这个环节就被淘汰了。” 考核结束,傅文韬回到杭州继续准备考研。一个多月过去了,无声无息,他以为没戏了,不免有一丝失落。这天---2006年12月25日,正是西方圣诞节,在校大学生们张罗着过节。可傅文韬没有心思,斜倚在宿舍床上,捧着一本英语教材复习,忽然手机响了,一个陌生的号码。他接起来一听:“你是傅文韬吧,我是北海分局人事处的陈立新,现在正式通知,你通过了潜航员选拔考试,被录取了!你愿意吗?” “是吗?真的?太好了!我愿意、愿意……”意外的惊喜使傅文韬不知说什么好。 “那好,请你于2007年2月5日到青岛北海分局报到吧!” “好好,谢谢陈主任,谢谢!我一定按时报到。”放下电话,傅文韬“噢”地大叫了一声,把手里的课本一扔,我要当潜航员了!说实话,本来前途未卜,生存压力大,总有一种被什么追赶的感觉,现在起码有了稳定的工作:第一代潜航员,只要勤奋努力,对国家是个贡献,对个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提升,他的眼前展开了一条洒满阳光的大道…… 作者简介 许 晨,男,59岁,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主编、一级作家职称。青岛市政协委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9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年12月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钢铁铸造的岁月》、《巍巍“泰山”》、《真情大援川》和《再生之门》等十几部长篇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战歌没有消逝》、《鲁氏兄弟》(合作)。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文学版一等奖、“冰心散文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2014年6月至8月,许晨受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之邀,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走进一线,体验生活,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写作长篇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纪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朗读者简介 胡春燕 ,山东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播音风格沉稳大气,感情充沛,所播《闯关东》等多部长篇小说深受听众好评。 许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作品《第四极》展示区 点击以下阅读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一章:我随“蛟龙”去探海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1)远古的潮音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2) “郑和”们的遗憾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3)洋人的坚船利炮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二章:华夏“海洋梦”(4)寻回失落的“海洋”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2) 从“的里雅斯特”到“阿尔文”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四章:神秘而诱人的海底世界(3)新海权时代 (朗读版)许晨鲁奖《第四极》连载|第五章:钻进“蛟龙”过把瘾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2)吹响深海集结号 (朗读版)许晨鲁奖长篇《第四极》连载|第六章:横空出世:中国载人潜水器诞生记(3)退休“老帅”再出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