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清茶一盏,清而不玄

 萱家百草园 2022-11-27 发布于河北

萱家百草园

公众号ID:xuanjiabcy

关注

萱言碎语

       本文初稿写于2008年6月9日午夜时分。那时候刚刚接触林清玄的作品,随之爱上他的文字,历年来多次购买其不同时期的文集,越是细细品读越是感受颇深。故而,十年后将旧作进行首次修订。

清茶一盏,清而不玄

很久以前在一个朋友处看到过一本林清玄的书,似乎是菩提系列的,具体是什么已经忘了。但是那时候记住了有一个名字很轻灵的作家——林清玄。

初看这个名字怎么都象一个出尘脱俗的女子,就像红楼里的那些女子,有着空灵离世的美感。

 后来一直都在找他的书,然而,无论怎样的寻觅终还是未能得偿所愿。直到有一天在网上发现他的文集——这时,才发现原来他是一个半大老头儿了。稀发齐耳,宽腮阔嘴的模样和大街上的普通男人没什么两样。

虽然他的外表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然而读他的文字仍然让我受益匪浅。

他的文章一般都不长,文字简约明快,几句仿佛简单的话,却融合着诚挚的情感,读来给人一种亲切质朴的感觉,让人很容易随着他的文字而深入他的内心,顺着他看似散淡的思路,聆听他对人生的顿悟。就好象两个好友对坐品茗闲聊,无拘无束,宁静平和,超脱淡然,能让人忘却平日的烦躁芜杂,时而还会一股清泉自心底汩汩而出,滋润心灵的干涸。他的文字又如江南小巷里偶遇的一个布衣女子,初见并没有让人有惊艳之感,再看,却又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与风姿,让人忍不住一品再品,一读再读。品读他的文字犹如在炎夏吹来的一股难得的凉风,能让人顿时心静如水,遍体清凉,那是一种真正的醍醐静心之感。他主张人心应“如水”、“如镜”,是啊,能够时时照见自心、自性,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对荡涤人心灵上的尘土,开启人性的灵智是多么重要啊。

读林清玄的文字仿佛捧着一盏蕴含了时光意味的老白茶,时时散发出一种清幽的暗香,无论是浅尝辄止,还是反复品味,总能带来不同的感受,每每读完便会生出心神澄净与悲悯善良的感觉。故而喜欢读着他的文字,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恰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瓣莲花的馨香,无声无息间便能让灵台生出清明之气。

他写《心田上的百合花》,看似平淡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寂寞的深谷也会有美丽的花儿开放,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这是一种淡定从容的坚持。这种坚持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身的一种圆满;这种坚持也不是因为虚荣,而是源于坚定的自我认知;这种坚持需要付出很多代价,但为了最后的任何、尊重和敬仰,这些都是值得的。

在《活珍珠》的结尾,他说“人也要像珍珠贝一样,养成重塑伤口的本事,转化生命的创伤,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人生的伤痛就是活的珍珠,能包容,就能焕发晶莹的光彩;不能转移,就加速了死亡的脚步。”的确如此,人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打击与伤害,挫折与磨难,这些经历就如同一道道伤口,若是任其溃烂,除了增加痛苦以及加速死亡的到来之外,别无所得。唯有学会了重塑、转化、包容,方能获得意外的美丽与重生,珍珠的孕育恰如人生的一场涅槃,唯有不断的磨砺方能成就最后的美好与圆满。

也许是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林清玄的文章自始自终都充满了东方美学色彩以及佛家的宗教情怀,每一个落笔点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却又绝不偏激和极端。他的字里行间很自然的流淌出现代人生中的无助、挫折感以及空漠感,读来极具现实感。仿佛他就是你邻家的那位大叔,在用他独有的慢条斯理的方式将一些极易被我们忽略的细小的生活场景慢慢还原、展开,让我们随着他的娓娓道来而身临其境。他的作品不是在告诉我们该怎么生活,他只是在启示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勿忙的走人生之路。”太过于匆忙,恰是当下我们的所有人的通病,而唯有慢下来,才能让我们有机会聆听周遭的妙音,感受身边的美好,体察内心的各种情绪。我想,他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一定是沏了一杯上好的冻顶乌龙,或者刚刚窨制了一罐极佳的莲花香片吧。在淡淡清风中,茶香弥漫,一位布衣老者慢慢布好棋局,棋盘上为数不多的黑白棋子静候着一场或风轻云淡、或波谲云诡的厮杀。即便是厮杀,也并不是残酷的,而是缓慢从容成竹在胸,是淡定闲适谈笑风生的,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生存的能力吧。

他在《前世与今生》中说:“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的前世,明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的来生。我们的前世已经来不及参加了,让他去吧!我们希望有什么样的来生,就把握今天吧!”他是睿智的,却从不故作高深,如此简单的以前世今生为喻,让读者明白珍惜当下的重要性,在寥寥数语中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做人做事的态度。他是淡雅的,无一般文人的酸腐。他的文字很少华丽辞藻的堆砌,更多的是教人回到常情常理。虽然他的文章中会时不时的讲着佛家的故事,却并不会让人感觉到晦涩难懂,在他认为,佛也是常人,佛理亦是常理。因而读他的文章本身便是对那些高深佛家经典最通俗易懂的注解,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身心的放松。

 当世人都在慨叹现代社会文明的失落,抱怨生而为人需要历经的苦难时,在林清玄眼中这些不过都是无常。而应对无常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尽情的发泄,亦不是软弱的无奈,而是一种转换,一种由外向内的转换。如同植物一样,将所有无常内敛为一颗种子,将所有生命力蕴藏于一点,不是引而不发,而是厚积薄发,等到种子发芽的瞬间,方能迸发出生命所有的张力。他擅长转换,即使情痛之后,也可以明了情不可逃,却可以情疗情,此刻的“情”早已不是常人普遍意义上单纯的情爱了,恰恰是“云月相同,溪山各异”。他谈《煮雪》却不为古人的“烹茶”,而是将其变成了一种学问,一种可以让现代人明了如何与人沟通的学问,实在是因为煮雪“要煮得恰到好处和说话恰如其分一样,确实不易”啊!他是有着天分灵性的,故而才会想到将“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那是一种生活的意趣,有着一种如同白月光一样的神清气定,他能用只言片语便将因果大道以极浅显的方式勾勒出来,带人进入“返朴归真”的意境。

 他有着皈依佛教的悟性以及从出世到转而入世的大彻大悟,因而越是他后期的文字当中越是能够读出更多的佛家风范,清清玄玄,不悲不嗔,将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哲学与现实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小故事里蕴涵大智慧,平凡中彰显不凡,平淡却又隽永。故而,他的文章值得一遍又一遍的去品读,去体会,去回味。每一次品读,都有一种晨钟暮鼓的警醒;每一次品读,都能品出渚清沙白的美感;每一次品读,都像在进行着一场心灵对话;每一次品读,都会产生一种崭新的灵魂碰撞;每一次品读,都似一场精神上的修行,都能获得一份心神上长久的祥和宁静。

寂静的午夜时分,捧一盏清茶,品读林清玄的文字,不禁想起一句古话“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心头又涌上的便是读林清玄的温暖感觉——如水如烟,淡泊宁静,超脱淡然……

                                         2018年7月29日完稿于逋世斋。

以无用之事,遣有生之涯

注:本栏目图文均为本公众号作者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广

我们一起做点无用之事呗~

比如扫码一起买买买啊!

来都来了,点个赞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