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起战地办报事

 微言喜语 2022-11-27 发布于江苏

-


何振亚

-  1  -

   安静康乐的退休生活,年事虽高,仍感年轻,情不自禁,忆起火热年代的战地办报之事。


   1958 年,在挂车河沿河一带,红旗映日,锣鼓喧天,囗号震地,摆开了淘铁砂,建高炉,大办钢铁的战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应随钢铁司令部成立,诞生了战地《钢铁报》,服务于舆论宣传。随着大办钢铁告一段落,1959 年,钢铁司令部改为建库司令部,转战三道河口,建筑牯牛背水库之宏大工程。《钢铁报》亦随转移,改名为战地《建库报》《牯牛背建库报》。这先后两报,我和谢绳质、李春旺等同志组成的编辑部,在司令部领导下,竭力办好战地报。

    


   钢铁司令部、建库司令部,同属一套人马。由桐城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邓昌义任司令员、指挥长,副县长吴云、叶有进任副指挥长、水利局局长笪远晋,曾任石河、挂镇党委书记的程伯瑜任办公室主任,疏明、袁德宽、李明辉任秘书长,县财政局长、粮食局长、商业局长任后勤部长,公安局长任保卫部部长,战报编辑部编辑记者兼任办公室文职人员,办公室电话员、广播员、勤杂人员,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各司其责,工作紧张,忙而不乱,成绩可赞。尤其,建水库,锁蛟龙,司令部同仁和数千名劳苦大众,艰苦奋战,土法上马,敢想敢干,拼命精神,终于建成了桐城有史以来最雄伟壮观的水利工程——牯牛背水库,功载史册,


-  2  -

造福万代!

    如今,忆起六十多年前办《建库报》之事,历历在目,令人兴奋。


  《建库报》主编何振亚、谢绳质,兼任战地记者,日夜在战地,同战斗,边采访,现场记下第一手资料,回编辑室整理撰写,汇编排版,审稿定稿,由李春旺同志负责刻写、油印出报。这位李先生刻写功夫深,字字工整,字字清楚,油印技术超群,是战地深受欢迎的油印小报。这小报每期还同工程进度报表定期直接寄呈国家水利部,得到好评。

       


   谢绳质现场采访了曾在解放战争立功的当时在建库中又勇立新功的劳动功臣,写出了《英雄本色不减当年》的赞美华章,刻印上此文《建库报》,在战地广为传播,掀起了学英雄、当建库模范的热潮。这张战地小报寄至《安庆报》的第三天,《英雄本色不减当年》即全文见报了。


   何振亚参加司令部一次重要会议,这会由孙芳华县长来战地慰问视察后主持召开的,赞扬了广大指挥员和战斗员的士气与战斗精神,特别强调工程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此,即在《建库报》发表了这八个字的重要社论。此社论发至《安庆报》的第二天,报纸头版头条: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大战“中心糟”,乃是建库中最关键、最重要、最艰苦的战斗任务,且时间极为紧迫,必须在严寒冬季,春汛到来之前,抢在洪水之先,彻底清基,筑牢库坝,强锁蛟龙。

    


   所谓“中心槽”清基工程,即在三道河口,东西相距数百米宽两山夹峰的河床,向河底深层,清出至千尺以下的岩石,然后快速给“中心槽”层层加填从西南山挖剖纯粹黄土,肩挑筐抬,小土车推拉,运至“中心槽”,层层加填,层层夯实,杜绝渗水。从“中心槽”最底层岩石凝固纯黄土,打好牢固坝基,建出高高坚如磐石的大坝,谈何容易!


   在大雪纷飞之寒夜,在铁凿撬、铁锹铲之冰石战中,好多人的手冻伤裂口,好多人的耳朵也冻害了,但都不下火线,顽强战斗精神,感人至深!


   编辑部人员,随同指挥部领导和全体同志,抬着一缸缸米酒至“中心糟”慰问,一位位战士饮酒驱寒,热气升腾,战斗不息。我们接过他们手中铁凿铁铲工具,在严寒厚冰凝石战斗中接受考验。从自己深切体会中,汇集了大量动人材料,先后写出了《大战“中心槽”》《战斗在三道河口的人们》等无比感人的纪实报导与战地通讯,在省、地、县报刊与文学刊物发表了。我们为赞美宣传战斗在三河口人们的高贵品质与崇高精神而欣慰!


作者:何振亚,桐城人,年近九旬,中国民主促进会早期会员,学者,盛世康乐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