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大医精诚! (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3)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4)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5)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6)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7)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9)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10)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11)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12)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13)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14)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15)《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16)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17)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18)脾胃为病,最详东垣。 (19)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20)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 (2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22)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23)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2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2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28)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9)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3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3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32)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3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34)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35)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36)脾胃为水谷之海。 (37)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38)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39)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40)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41)肝受血而能视。肝体阴而用阳。 (42)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43)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44)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45)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46)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47)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48)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49)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50)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 (51)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52)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53)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54)肺为水之上源。 (55)肺为脏腑之华盖。 (56)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57)肾开窍于二阴。 (58)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59)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60)脑为髓之海。 (61)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62)胃乃六腑之本。 (63)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64)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65)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66)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67)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68)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69)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70)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71)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72)两精相搏谓之神。 (73)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74)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75)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76)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 (77)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78)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79)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80)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81)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 (82)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83)风者,百病之始也。风者善行而数变。 (84)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 (85)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6)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87)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88)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89)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90)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91)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92)百病多由痰作祟。 (93)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94)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95)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96)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97)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98)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99)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100)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