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有用吗?普通人如何读懂《资治通鉴》?

 公众号阿黛小姐 2022-11-27 发布于北京

读史,到底有没有用?


阿黛小姐



关于《资治通鉴》这本书

我们先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吧!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学者司马光主编,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记载了从战国到北宋成立之前1362年的历史,涉及22个王朝,共300万字。从字数规模上来说,相当于六本《史记》。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可以说当得起梁启超所评价的“天地一大文也”。

那历史上对这本书的评价有多高呢?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代的曾国藩曾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但是,就是如此好的书,读的人却很少。原因为何呢?从“硬伤”来说,《资治通鉴》太难读,篇幅大、头绪多、文字繁,文言文更是让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从“软伤”来说,《资治通鉴》历来被评为帝王教科书,旨在“资治”。这就让我们普通人在心理上划开了距离,这种偏见是很要命的,因为我们一般人在选择书来阅读的时候,一定是会选择与自己息息相关,与自己“门当户对”的书。虽然我们一直在鼓吹向上思维,但你的社会阶层和思维阶层,无疑就会让我们待在自己的圈子里,无论是读书,还是社交,都是如此。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这么难读的帝王教科书呢?所以没人愿意读,也并不值得惊讶。

但其实,我觉得人们不读《资治通鉴》最根本上的问题,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觉得读史无用!我们不光不读《资治通鉴》,我们还不读《史记》呢。这里面涉及到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读史,对我们普通人有没有用?





读史,到底有没有用

作为帝王教科书的《资治通鉴》被捧的这么厉害,但古来明君有多少?皇帝学了《资治通鉴》照样亡国,我们听了那么多故事和道理,也照样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因此,我们常听这样一句话: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从不汲取教训。《资治通鉴》也不能“资治”。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第二个问题:历史,是不是没用的学问?是不是真的读史无用?

其实,人们当然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但这个教训会让我们记住多久,就很难说了,毕竟我们是非常懒惰且健忘的。远的不说,就说我们最近因为疫情,发生的种种灾难背后就可以看出来,昨天的愤怒,不一定能阻止明天的悲剧发生。火灾、软肋、铁门、心脏病药……昨天会发生,今天会发生,明天也会发生吧。这很难让我们完全信服是否真的吸取了历史教训,但若因为我们健忘而否认读史的意义,也是有些武断的。我相信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也不一定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本书拯救不了大宋。归根到底,读史,对我们普通人,有没有用,有多大用,还是要因人而异。就像有的人会用手做饭,却不会用手修脚。就像我们被苹果砸了头,也只会说一句:靠,还挺疼。你若问:读史有没有用。我希望我们每个人想的是:可能没有任何用处,但我很想一探究竟。

前段时间,我被疫情大数据盯上了,然后防疫人员不断给我打电话,可神奇的是电话号码是我的,名字和行动轨迹却对不上。于是他们每天给我打电话,好像多打几个电话确认一下,我就不是我了。在我的一再否认下,工作人员甚至让我自证清白,自证什么清白呢?自证我是我本人!连身份证都无法自证的事儿,我如何能自证我是我自己呢?所以,当这个社会因为某些因素变得荒诞时,我有一种冲动,想去理清这荒诞背后是什么。我希望我在感叹无能为力的同时,能够了解背后的社会运作和更深层次的逻辑,或者人性,或者思维,或者一些历史影子。

曾国藩说“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修身不外读经”,就是说多让我们读儒家经典来明白道理就知道是和非。“经济不外读史”,就是说经邦济世,要读史,因为史书告诉人成败得失,为人提供经验,提供操作的技巧。

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曾说,《资治通鉴》 “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提升自己(自淑),与人分享(诲人),因为与圣贤对话、与经典对话,体悟了其中的智慧与思想而感到十分愉悦(知道而乐),这三重境界,可以成为我们普通人品读《资治通鉴》的目的。

至少即便我们不是帝王,不是领导者,没有经邦济世的理想,但可以让自己更清明更好。





如何读懂《资治通鉴》

那《资治通鉴》既然这么难读,我们能读懂吗?

市场上看得懂的《资治通鉴》一般都是以故事为主的类型,或者直接翻译版《资治通鉴》,对我们理解《资治通鉴》的益处是很有限的。前几天看到了熊逸版的《资治通鉴》(我看的是第二辑,但不影响阅读哦),觉得可以作为我们普通人读《资治通鉴》的入门书。理由如下:

1.追本溯源

研究史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追本溯源,即便是《资治通鉴》本书也存在疑问和错误之处。所以,熊逸在解读《资治通鉴》时会考察信息来源问题:是传抄错误,还是立场问题导致的错误?同时,在解读《资治通鉴》时,还会与《史记》串子一起,相互引证。最后,对于一些概念、成语或其他词汇的出场,也会予以解释,给读者呈现它们的历史脉络和语义演变。比如“无后无大”这句话的历史演变。

2.竭泽而渔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史书给出的答案可能是南辕北辙,所以熊逸在解读《资治通鉴》时,会注意这些历史细节,予以考证,找出真相,或者让读者自己在一个范围内找出相对合理的真相。比如,嬴政的身份疑云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

3.世界意识

这本书让我很惊喜的一点就是,熊逸将同一时代的古代中国和外国进行了平行讲述,比如周王朝的平行世界——印度的孔雀王朝、日本的冲绳时代到弥生时代的过渡。这种世界观意识,让我们把中国放在一个世界版图内,用真正的宏大视角去看中国与外国的发展联系。这一点能够做到,说明很牛呀!

4.专题研究

读史可不仅仅是读故事,熊逸的《资治通鉴》除了有通俗易懂的讲解外,还有有深度的专题研究:比如秦朝试行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吗?宋朝为什么会亡国?怎样用最小的代价移风易俗……所以,这些历史研究专题读起来也很有意思。

5.难字注音注释

这一点对读者来说是非常方便和实用的。我们知道在读史的时候,会有很多字的读音和解释,与我们现代读音和解释是相差很多的。尤其是历史人名,读错率实在是太高了。因此针对这个问题,熊逸在解读《资治通鉴》时,都会在文中标注出来,一来方便我们学习知识,二来也可以防止我们念错而贻笑大方呀。

6.趣味性足够

读史很枯燥,但熊逸在解读《资治通鉴》时,把所有的内容都列成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引导我们读史,给大家看一下目录的一部分吧:

造像和立碑有什么用处?

秦国为什么恢复了斩首?

小国宋国凭什么对抗大国强国?

川渝是怎样归入中国版图的?

为什么说替罪羊是一种政治智慧?

楚怀王是怎样被张仪说动的?

触龙说赵太后真的合情合理吗?

到底该不该任用鸡鸣狗盗之徒?

……

可以说史料分析、管理经营、史学研究、世界格局……这本书里都有!了解历史的发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让我们有一点历史思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