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11)德国入侵波兰(上)

 梦想童年594 2022-11-27 发布于江西

一战之前,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大约61万平方公里,一战失败后,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丧失了八分之一的领土,约8万平方公里:

1、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2、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3、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

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即西上西里西亚,波兹南,西普鲁士);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实质上由波兰控制。

4、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

6、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7、克莱佩达(梅梅尔)地区给立陶宛。

德国放弃梅梅尔,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占领。

8、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9、承认卢森堡的独立。一、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萨尔煤矿区由法国开采15年。

遭受如此巨大的战败惩罚,失去大量土地的德国,充满着复仇情绪,对于《凡尔赛和约》厌恶至极,这种民意基础,推动了20世纪30年代初纳粹希特勒的上台。

希特勒上台后,逐步撕毁了《凡尔赛和约》、“收复”失土甚至对外扩张领土成了执政目标。

1936年3月7日,三万德军以闪电般速度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在领土问题上,初次打破了《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

1937年11月5日,纳粹德国决定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这两个国家中,均拥有大量德国人居住,希特勒对于向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扩张,打着漂亮旗号,比如民族自决,尤其是苏德台的德意志人,在捷克斯洛伐克处于少数民族,这给了纳粹德国以借口。

还有,奥地利和德国都属于德意志民族,这也是纳粹可以利用和迷惑西方的条件之一。

在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时,希特勒为了迷惑西方,一再重申,这将是德国在欧洲最后的领土要求,因为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将极大改善德国的地缘安全环境,获取大量人口和财富,而英法两国从避免战争的角度出发,一再向德国绥靖妥协。

尽管《凡尔赛和约》不允许两国合并,但是,1938年3月11日,德军还是跨过边境,进入奥地利,遇到了零星抵抗的两天后,希特勒宣布两国合并。

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声称,在捷克境内苏德台地区的350万人不应该受到捷克斯洛伐克700万人的欺负,同时又向西方虚伪地保证:“如果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对德国来说,在欧洲就不存在领土问题了。”

此时,英法等国一方面由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于严苛,而对德国怀有负罪感,觉得应当在领土问题上,适当满足德国的要求,甚至希望通过妥协,实现让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东方的苏联。

另一方面,受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潮影响,西方不愿再有战事发生,只有4000万人口的英国,在一战期间,牺牲了90万青壮年男子,导致大量女性战后难以找到如意郎君,法国作为战场,损失更大,这些缘由都成为英法两国厌恶战争的社会基础,也是两国政府上层,推行绥靖主义的民意基础。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签署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和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接着,1939年3月15日,德军又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的波西米亚等地区,第一次将一个非德意志人口生活的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撕下了所谓民族自决的最后伪装,也使英法等国再也没有道义上的借口。

二战前,德国已经“收复”了战前的大量领土,领土面积增长了67%,通过吞并奥、捷两国获得大量领土、人口、军备,并在地缘政治上,获得了更大优势,大大刺激了纳粹的扩张胃口。

一年前的1938年,波兰走廊危机爆发,德国想采用外交手段,将但泽自由市合并,而且要求在波兰走廊建立一条治外法权的公路,以便链接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然而,波兰政府拒绝了德国所有的要求。

1939年4月28日,希特勒宣布,废除1934年1月订立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年6月签订的德英海军协定,要求英国归还殖民地;

并且,以激烈的言辞和讥讽的口气,拒绝罗斯福于4月14日,向德国和意大利发出的要维护和平不要再继续采取侵略行动的呼吁。

这样一来,德国就直言不讳地宣布了自己对波兰的侵略意图,同时表示出对英国利益的威胁。

为了准备战争,德国加紧外交活动。它以纵容匈牙利反对罗马尼亚相威胁,逼签奴役性的德罗经济协定,使罗马尼亚的经济服务于德国的战争经济;

劝告南斯拉夫退出国际联盟,加入“反共条约”,设法同斯的纳维亚的四国接近,希望这些国家一旦在波罗的海发生战争,保持中立;

同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同日本和意大利进行旨在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

同英国进行旨在破坏英法苏结盟的秘密谈判;

同苏联进行以解决德国两线作战为目的的缔约谈判。

1939年4月,纳粹在宣布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制定了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而在灭亡捷克斯洛伐克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波兰统治者,这时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处境,便极力在外交上修补篱笆,寻找靠山,以求自保。

1939年4月6日,波兰贝克上校在伦敦同英国签订了一项协定,把此前英国单方面的对波兰安全担保改变为一项临时的互助条约,双方商定,一俟条件成熟,便签订长期条约。

1939年4月中旬,波兰外长贝克倡议波兰与英国的参谋人员会谈,并在4月底重申这一要求。

波兰与邻国示意图

5月22日~6月5日,英国代表团访问华沙,两国参谋人员会谈开始,后来,两国又在伦敦继续会谈。

7月下旬,英国皇家海外武装部队监察长埃德蒙·艾思赛德上将访问华沙,与波有关方面讨论了军事形势,参观波兰陆军和空军的演习,把两国参谋人员会谈推向高潮。

而波兰同法国早在1921年就签订了军事协定,至1938年秋天,两国参谋人员一直根据协定,进行经常性接触。

后来,因为波兰在捷克危机中扮演的角色而使两国关系变冷。

在英国宣布给予保证和法国重申对波兰的条约义务之后,波兰采取主动,派陆军部长卡斯普尔祖斯基和参谋长斯塔希耶维奇访问巴黎。

5月16日,双方就波兰代表提出的一项协定草案取得共识,草案规定:如果德国侵略波兰或威胁波兰在但泽的重要利益,引起波兰的武装抵抗,法国武装部队将自动地开始行动。如果德国的主要攻击是针对波兰的,法国将以其武装力量的大部分,在法国总动员开始后的第2天对德国进行攻击。

但是,5月19日,法国外长博内提出,军事协定应从属于政治议定书。由于政治议定书直到9月4日才签定,故战争开始时,这一军事协定草案对双方都不具有约束力。

6月22日,德国国防军参谋长在签发的一项命令中称,希特勒已大体上批准了进攻波兰的初步时间表,并指示征召预备役须以秋季演习为幌子。

为保密起见,必须停止执行陆军总司令部自7月中旬起,陆续腾空边境地区医院的建议。

6月24日,凯特尔指示陆军总司令部拟定完整地夺取维斯瓦河下游各座桥梁的措施。

此前,德国已开始向美国各大公司大量采购各种物资,到8月下旬开始,德国的军事首脑们已开始全力进行在东面消灭波兰,在西南防备英法的准备工作。

8月15日,陆军总司令部已计划迁移到柏林东面的佐森,海军的袖珍巡洋舰“斯比伯爵”号、“德意志”号以及21艘潜艇已准备完毕,为充实西线部队,还有25万人被征召入伍。同时,对铁路部门发出了动员令。

8月19日,德国海军接到了出发的命令,21艘潜艇开始进入英国不列颠群岛以北和西北的阵地,“斯比伯爵”号开赴巴西沿岸海面,“德意志”号进驻北大西洋切断英国海上航路的阵地。

8月25日,已驶入但泽港,进行为期两天访问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号战列舰到30日,仍停留在那里,并已停泊到靠近威斯特帕莱脱的一个地方(该舰的火炮可从这里一直打到希拉半岛)。

8月25日以前,德国外交部通知驻在波兰、英国和法国的大使馆和领事馆,要求德国公民尽快离境。

8月27日,德国政府宣布,食品、肥皂、鞋、纺织品和煤,从第二天起实行配给。

8月30日,德国设立了一个由戈林任主席,由戈林、凯特尔、赫斯、弗里克、丰克和拉默斯组成的常设的内阁国防委员会。

而在夏季大演习的幌子下,德军早在7月份,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大量按战时编制补满人员的基干军队,在不宣布动员的情况下,调至预定集中地域或战略展开地区。

借口参加庆祝坦嫩贝格会战25周年,德国军队开进了东普鲁士,还有一些部队诡称进行“掩体作业”,进入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

德军装甲师、轻步兵师和摩托化师,则开往德国中部进行“秋季大演习”,以便在入侵波兰之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进入集中地域。

8月25日前,预定用来进攻波兰和没有参加这些“大演习”的部队,已得到充分动员,被调到了战略展开地区。

德国陆军集结至战略地域

8月25日,陆军已做好入侵准备。

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并未采取任何有效的自卫措施。从半年前的3月份起,波兰虽然开始制定对付德国入侵的“西方计划”,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怕刺激德国,给德国造成入侵的口实,在战争准备方面,一直缩手缩脚。

8月23日,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德波关系更加紧张,这才引起波兰领导人的严重不安。

8月23日傍晚,波兰政府下令实施秘密动员,8月26日,波兰政府决定实行局部动员,并命令动员起来的部队开往集中地域。

在德军开进斯洛伐克后,斯洛伐克电台于8月28日,号召居民同德军合作,共同对付波兰。

鉴于这一严重局势,加之德军在波兰边境的集结,以及那里发生的多次冲突,波兰政府决定,于8月29日下午实行总动员。

但是,英法两国对此表示异议,认为当英德谈判仍在进行的时候,采取这一极端措施是“不合时宜”,波兰的这种作法,可能会被人视为好战。

虑及英法的意见,波兰决定将总动员的时间推迟到31日零时,致使到战争爆发,波兰还未完成总动员。

1939年8月下旬,德国已成功地破坏了英法苏反侵略同盟的建立,并且与苏联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

尽管如此,希特勒仍然不能确定英法是否参战。

8月22日,英国首相张伯伦以个人名义写信给希特勒,表示德苏条约决不会改变英国履行对波义务的决心。

张伯伦(左一)、希特勒(左三)

在给张伯伦的复信中,希特勒软硬兼施,试图动摇英国履行对波义务的决心。

自从希特勒决定入侵波兰以来,他就不断蓄意制造事端,使两国关系日趋紧张。

散居在波兰境内的德国人与波兰当地居民的关系也随之激化,这样一来,在子前的德波关系中,从未发生任何影响的德意志少数民族问题,现在,成了希特勒大作文章的主要题目。

他经常无中生有或黑白颠倒,硬说波兰对德国少数民族进行无端挑衅和迫害,致使这些德国人苦不堪言,而且,对波兰人的这些所谓罪行,几乎是处处控诉,逢人便讲。

就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当天,8月23日,希特勒对英国大使汉德逊说,波兰有数以万计的日耳曼族人正在受到迫害,甚至还发生了六起阉割事件。这些罪行已经使他忍无可忍,波兰人如果再继续迫害日耳曼人,就会马上引起“实际行动”。

8月24日,戈林在接见波兰大使利普斯基时,离间波兰与其西方盟国之间的关系。

不过,在战前有限的时间里,希特勒仍在争取英法对他进攻波兰的支持,8月25日,希特勒在总理府接见了英国大使汉德逊。他说,他准备同英帝国缔结协定,愿意保证大英帝国的存在,准备接受一项合理的军备限制,并且愿把德国的西部国界看成是最后疆界。

他强调说,这是他最后的建议,如果英国政府拒绝他提出的这种“慷慨而又全面的建议”,就会发生战争。

他请汉德逊敦促英国政府,“十分认真对待这一建议”,并主张大使亲自乘飞机将建议送往伦敦,德国政府可派飞机供他使用。

在长达3个多月的时间,波兰一直没有对英国政府施加任何压力,签订两国间的正式的长期协定。

8月初,德波关系已进入危急阶段,波兰人要求签订这样一项协定的愿望日渐急切。

8月的第二周,波兰提出了一份协定草案,由波兰驻英国大使拉斯津斯基带往伦敦。虽然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但由于爆发战争的危险与日俱增,双方都不想在次要问题上过多纠缠,于是,协定在8月25日签字。

协定规定:如果一方受到“一个欧洲大国”的直接侵略,如果发生显然威胁其独立的行动而受威胁的一方“认为使用其武装部队……进行抵抗是极端必要的”,或者如果有企图“用经济渗透或任何其他方式”来破坏其独立的图谋,另一方保证给予支持。

8月25日,墨索里尼来信表示,意大利因缺乏战争准备不能参战,希特勒不得不收回,26日晨入侵波兰的命令。

8月29日晨,德国给英国的一份正式照会中表示,德国政府为了维护英德友谊,为了让英国政府满意,准备“接受英国的建议,同波兰进行直接谈判”,要求波兰派一名特使,于8月30日前去柏林。

显然,这份照会是为英法不履行义务提供借口,而且也给波兰人出了难题——派特使去,就要准备接受希特勒提出的任何苛刻条件,否则,拒绝“和平解决”的罪名就会落在自己头上;不派特使去,希特勒就更有理由,将上述罪名加在自己的头上。

为了将战争的罪名强加在波兰人头上,希特勒等人无所不用其极。

8月30日,在他的导演下,又制造了一个骗局。这一天,他责成外交部专家起草了一项解决德波问题的“宽宏大量”的建议。

希特勒在建议中,只是要求把但泽归还德国,同意格丁尼亚港为波兰的自由港,走廊的命运在一年后由公民投票解决,公决后无论走廊归谁,另一方都有权保留一条享有治外法权的穿过走廊的公路和铁路。

波兰海岸美丽岛上的鱼雷屋

希特勒并不想使这项建议成为谈判的基础,而只是想借此将谈判失败及因此而引起战争的罪责加在波兰头上,并且用以欺骗世界舆论。

后来,这项建议根本未正式提交给德波直接谈判的斡旋者英国,更未提交给波兰,只是在8月30日深夜,由里宾特洛甫用德文向汉德逊匆匆读过一遍。

而这位大使连建议的基本内容都没有弄清楚,里宾特洛甫却借口波兰代表直到半夜仍未到达,而粗暴地拒绝大使看建议原本的要求。

为了起到宣传效果,希特勒让电台于8月31日晚9时,向德国人民全文广播了这项建议。

8月27日,希特勒在给法国总理达拉第的复信中,巧妙地利用了法国人不愿为但泽流血,不愿为波兰送命的心理,许诺德国对法国放弃了一切领土要求。

8月31日,德国人还在未放弃争取英法的希望。在9月1日负责指挥德国空军对波兰进行大规空袭的戈林,在当天17时,邀请英国大使到他的寓所喝茶,大谈波兰的罪状以及希特勒和他自己,同英国友好的愿望。

为了使德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看起来德国对波兰的侵略名正言顺,希特勒一伙不但进行了卑鄙的宣传,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无耻的“行动”。

早在8月初,国防军统帅部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海军上将就接到了希特勒的手令,要他发给希姆莱和海德里希150套波军制服和若干波军小型武器。

后来他才得知,这些东西是用来制造先动手的不是德国,而是波兰的假象的道具,被选定执行这项计划的是年轻的党卫队特务,名字叫阿尔弗雷德·瑞约克斯。

8月31日晚8时,这场丑剧正式开演,由穿着波兰陆军制服的党卫队人员开枪射击,假装对格莱维茨的德国电台的进攻,并把事先麻醉过去的集中营囚徒,放在电台的门口,充当被波军打伤的电台工作人员。

这些冒牌的波兰人攻下电台后,用波兰语广播了三、四分钟的煽动性反德演说,然后开了几枪离去。

晚上10时,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说,“无数的波兰人侵入德国境内,在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波兰的正规军攻击了格莱维茨电台”。希特勒以此为理由,发动对波兰的进攻。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国陆、海、空三军一齐出动,大举入侵波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