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中国第一高僧,活到120岁临终留下一“戒”字,至今无人参透

 山涯茜草 2022-11-27 发布于浙江

120岁的得道高僧,在临终前,把弟子叫到身边,留下了一个字,至今都没有人能够完全参透。

不过,今天我可以尝试着向各位读者朋友阐述这一字真言背后的故事和道理。

曾经有人在网络上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所有的人死后都应该去天堂,因为人间就是地狱。有着如此深的感触,想必发表此言论的人人生过得多么丰富多彩,也很坎坷。

其实,人活在世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本就不易,如果能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能够兼顾社会价值,那么,这个人就能够青史留名,能够被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所欣赏、被人们所赞美。

生活有太多不如意,当我们遇到心里过不去的坎的时候,往往会找朋友诉诉苦、聊聊天,在深夜时分,发出一些唏嘘。

不过,也有一部分人有着自己的信仰,他们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痛苦融入信仰之中,依靠信仰的力量支撑自己走下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但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来讲,最大的宗教恐怕非佛教莫属。

在中国,至今依然有很多佛教信徒,特别是在中国西部边境省份和自治区。

佛教于人的内心是一道保护墙,对外能够抵挡一切诱惑,对内能修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与此同时,佛教也能够化解人们内心中的不安、恐惧、焦躁等不良情绪。

说到中国的佛教,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有着中国传播和弘扬佛教第一高僧之称的“虚云法师”。

他出生于1840年,于1959年圆寂,享年120岁,可谓是得道高僧。

说到虚云法师,不得不提他的母亲,因为他的母亲当初在寺庙中向观音菩萨请求,希望能够得一子,回家不久后,便怀孕了。

为什么他的母亲要去寺庙呢?因为她对于佛法有着自己的执着和理解。

虚云法师的母亲,是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多次到寺庙中参拜,并且还将自己本就不多的钱都贡献给了寺庙的修缮事业。

观音求子当晚,他的母亲便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不久后,她便怀孕了。

为了能够让孩子有个很好的前程,虚云法师的母亲为他取名为“颜彻”,字“德清”。

现在我们来看,这几个字都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盼。虚云法师的母亲希望他一生能够大彻大悟,不被世俗所蒙蔽,同时德行要清廉,要品行端正。

实际上,虚云也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片期望。他从小就深受父母的疼爱,虽然自己的母亲在自己出生后不久就离世了,但是父亲的妾,也就是虚云的庶母对他依然很好。

虚云大师本人也特别喜爱学习,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对古籍烂熟于心,并且对一些佛法的东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好像在冥冥之中,虚云大师与佛之间就已经有了联系。

13岁那年,虚云大师的奶奶不幸去世了,于是跟跟随自己的父亲和庶母回到奶奶家,参加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就在其他人哭泣不已的时候,他却被第一次听到的诵经场面所深深吸引。

再次回到家中后,他便开始了关于佛法的研究。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认为那些普通的佛教入门读物已经不能够满足自己对于佛法的兴趣了。

于是,他萌生了出家修行的想法。对此,他的父亲十分反对,坚决不允许自己的的儿子出家,为了能够打消他的这个念头,他的父亲给他介绍了两门亲事,并且安排两房妻子。

虽然,妻子貌美如花,但是,并没有扰乱虚云大师的心境,他根本不接近女色。

在17岁这年,虚云大师抓住一个难得的机会,跑到深山老林的一个洞穴中开始了自己为期两年的修炼。

之所以选择在这样偏远的地方修炼,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父亲找到自己。

两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这段时间里,他饮的是露水,吃的是浆果,自己的修行又步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2年后,虚云大师决定赴福州鼓山的涌泉寺出家。

见到方丈之后,他先是说明了自己的来历,然后又介绍了自己近些年来对于佛法的参悟成果,最终被方丈留下,剃度出家了。

在寺庙中,虚云大师勤修苦练,天不亮就第一个起床开始晨读,深夜里还在挑灯夜读,而且还主动承担起照顾同门师兄弟起居的事情,有时间了,还要帮忙打扫寺庙庭院。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虚云大师认为自己的修为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个时候的他决定赴云南修行。

就这样,20多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在光绪23年的时候,他顿悟,决心云游。

这一走,便是数十年。他先后到了如今的浙江、西藏等地,并且远赴缅甸等其他国家,这一路走过来,他不断讲述和传播佛法,用自己的参悟来带动其他佛家弟子一起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广收弟子,而且还在战乱的年代中,帮助很多老百姓。

他一边向他们敞开佛门,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难民,另一边,用寺庙的香火钱支持军队保家卫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虚云大师决定回到寺庙之中,结束自己云游的日子,开始潜心整理自己云游的心得,以及这一生对于佛法的理解和感悟。

就在他120岁这一年的一天,他突然将自己的弟子叫到身边。

原来,虚云大师觉得自己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所以决定向自己的弟子们最后表达一下自己一生对于佛法的终极参悟。

就在他临终前的那一刻,虚云大师终于说出了那个字——戒。说完之后,就圆寂了。

这个“戒”字,表面上看就一个字,但实际上却是虚云法师一生对于佛法参透的集大成者,其内涵之广、深度之深,至今都没有人参透过。在这里我不妨谈谈自己的看法。

所谓“戒”大致分为三个维度。

一是戒“实物”。所谓实物,就是金钱、美食等这样的物欲。

现代人生活富裕了,对物质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了1万想10万,有了包子想龙虾,这样过分的物欲,最终就会变成无限的贪婪。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戒”掉自己对于一切实物过分的欲望。

二是戒“情绪”,留“情感”。“贪、嗔、痴”说的都是情绪,或者内心的欲望、精神上的欲望。

人活于世,对于精神的欲望要远超过对于物质的欲望,因为物质毕竟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一定的边界,但是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欲望是可以无限延续的。

人们对于极限爱情、友情、亲情,对于权利的无限追求,都属于这一范畴。

同时,会伴有高兴、悲伤、愤怒、失落、遗憾、妒忌、猜忌等复杂的情绪,这些情绪应当被消除,无论是怎样的情绪,都会对作为自然客体存在于世的人有着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情绪可以被戒低调,可必要的情感还应该保留。

比如,我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对于万物怜悯、尊重之情等,这些与自然形成内在联系的客观情感,应当保留,毕竟人是自然界中动物的一种,这种先天的联系不应当的被切断。

三是“明无序,但有度”。这一点也许很多人并不太理解。我们先来看前半句——明无度。

我们应该明白,万事万物都会走向混乱,这是自然界的终极法则,宇宙的“熵增”理论说的就是这一现象,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做什么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事情自然发展的脉络都会越来越复杂、无序,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清楚,以便于我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所谓的“明无序”。

“但有度”是指,无论我们要做什么、已经经历了什么、处于何种境地,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应当要有一定的“度”。

这个“度”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边界条件,也可以是人的内心世界正邪之间的边界,我们做人、做事要明白“度”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可以长久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有了“度”,我们就可以在行为处事过程中,减缓“熵增”的速度,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戒”掉我们对于自然的不敬、对客观规律的漠视,发挥人的主观性,这是“戒”字的另一层含义。

总之,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能够活到100岁的人少之又少。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是渺小的,而在宇宙的“时”“空”中,历史的长河也不过是一粒微尘,所以,我们要挺直腰板,正直做人、做事,不枉自己此生为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