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普陀山的“寺”与“石”

 昵称45109175 2022-11-28 发布于浙江


浙江普陀山虽说是座山,其实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是一座云蒸霞蔚、仙气袅袅的绿岛。山不大也不高,但名气却不小,与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一道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普陀山,佛教传说是“观世音菩萨应化善财说法圣地”,它曾招来西藏活佛、南洋弟子,也吸引过前朝皇帝、近代名士,使之成为无数善男信女心中的“海天佛国”。踏上人间清净地,开启心的旅程,于是万物明朗,从容自在。而其海山风光,动静兼有,壮悠皆备,加之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又使之成为万千游客心中的避暑“乐土”,大凡涉足普陀山的中外旅游者,无不陶醉于“巍巍山势欲压海,缥缈云飞海上山”的海山奇观之中。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我慕名而来,普陀山的“石”与“寺”令人魂牵梦萦。


所谓的奇石,应当是每一件都绝无仅有——集天然性、唯一性、稀缺性、艺术性、不可再造性于一体,给人以视觉上的极致享受。而在普陀山,石景满山,奇石林立,怪石叠耸,危石若悬,庋石若举,堕石若抉,崩石若斧,形容肖貌,神态毕现,“熊罴之上山,牛马之饮溪”,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西部一路尤为集中。自盘陀庵至梅福庵之间,有逶迤广平、上刻八丈方圆心字的“心字石”,这是普陀山最大的一处摩崖石刻,不仅书写气魄雄伟,丰姿挺拔,而且刀笔工整,摹刻精湛,堪称一绝,游客到此多喜在字间摄影留念,可谓普陀山最浪漫的地方;有二石骈峙、峻整如门的“对称石”(即西天门),有酷如长蛇的“蛇头石”;横如平石上、望之如扁舟的“一叶扁舟石”,天然形似,胜过人工雕琢,恰似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隐匿在山川丛林之间,散发着独一无二的自然魅力;在梅福庵之西,有高低相望的“观音说法石”,旁有参差矗立、形如听法者的“五十三参石”,形态逼真的“卧牛石”。


尤其是号称“天下第一石”的磐陀石,更令人赞叹。只见它横卧山巅,形似石船,上可容二三十人,下渐成锥状,由另一石托起,旁空中倚,似连非连,用力推去却又纹丝不动,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真是鬼斧神工,见者无不叫绝。每当夕阳西照,石披金装,光芒闪烁,蔚为壮观,“磐陀夕照”,也是普陀胜景。在磐陀石以西,有“二龟听法石”,形态可爱动人,酷似奇肖,一龟蹲石顶,一龟缘石壁昂首延颈,筋膜尽露。传说二龟原为东海龙王左右丞相,夜来听观音说法,迷而忘返,就此化石。其实,据地质学家分析,这两块“石龟”来自海洋深处,是在一次地质运动中才冲出海面的,它们是沧海桑田的见证者。


来普陀山,或赏石探奇,登高观海,或烧香祈福,礼佛静心,无论是风光景致,还是人文内涵,每一个角落都精彩纷呈。先看石,再访寺,让欣喜归于平和。

普济禅寺,又称前寺,坐落在白华山南、灵鹫峰下,是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也是普陀山第一大寺院,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轩共计357间。它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后来宋神宗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将其改名为“宝陀观音寺”,专供观音菩萨,香火便从那时丰盛起来。门前有一幅书写苍劲的对联: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进到寺内,但见六重殿阁,开阔深邃,黄墙琉顶,气势轩昂,规模大于杭州灵隐,寺内大圆通宝殿,为清代早期建筑,庄严巍峨,有“活大殿”之称,千人进去不觉宽,三五千人进去不觉挤。殿内两側是观音三十二应化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寺前的海印池,又称放生池,广约十余亩,池上东跨永寿桥,西建遥池桥,中为平桥,上有八角亭,南连御碑亭,内竖丈六高汉白玉雍正御碑,上载普陀历史。东南岸耸立元建的多宝塔,四面五层,精雕细刻,具有浓厚的元代艺术风格,为全国罕见。若遇夏时登桥远眺,则见寺院林立,鼓声杂沓,梵山当屏,多宝塔(是普济寺最古老的建筑,是普陀三宝之一)立其左,风景十分雅趣。整个寺庙修筑在山势比较开阔平坦的地带,寺前的池水为山泉所积,一到夏日,池中荷花盛开,莲蓬满结,荷香袭人,而当夜幕合下,环山林木映入水中,托出一轮水中银月,恍如一幅水墨图画,“莲池夜月”为普陀十二景之一。


法雨禅寺,又称后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兴修大殿,并赐“天花法雨”匾额,故得今名。全寺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宛如登临天宫。这种拔高式布局,不仅精致恢弘,也体现了建筑美学。寺中九龙殿殿顶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是从南京明故宫拆迁而来(普陀三宝之一)。细观那九龙藻井,中盘一蟠龙,周围八条莲头垂柱,八龙绕柱而下,昂首舞爪,抢夺正中悬挂的斗大铜球,勾出了一幅“九龙夺珠”的生动画面。整个建筑犹如一件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寺前的“海天佛国”石牌坊三门四柱,斗拱精美,在夕阳的照射下,更加雄伟壮观。内寺的合抱罗汉松,两干合一,粗壮挺拔;龙凤柏,老态龙钟,两杆弯曲,似龙似凤,实为罕见。


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是普陀山海拔最高的寺院,规模虽较前、后两寺为小,但宏构巧制,又高处山顶,深掩于万木之中,故有飘飘然似天上宫闕之感。主殿顶用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彩色琉璃瓦铺盖,明万历、清康熙、清嘉庆所赐的三枚御印现就藏于此寺,可谓镇寺之宝。山上有石阶一千余级,沿途古樟苍翠,珍木遍植,其中鹅耳枥树更为稀罕,初视貌不惊人,细察便觉与众不同,生枝长杈,无不两两相对,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普陀胜景颇多,然梵音洞更让人流连忘返。它位于青鼓山下,峭壁危峻,斧劈如门,石缝中嵌一巨石,如巨蚌衔珠,古人形容此为“高岩绝登势窟窿,峭壁平分浩渺中”。石洞曲折通海,每当巨浪涌至,水石搏激,但闻洞中山崩石摧,龙啸虎吼,其势之壮足令阳光为之失色,群山为之震颤。洞内雾蔼茫茫,回光返照,岩石各显其形,朝辉夕阳,变化莫测,在这里还可一睹观音“真身”。其实,“观音真身”不过是洞中光影,通过礁石反射,与进退中的潮水形成折光作用,而出现的一种如人般的幻像。因为出现的机会不多,见者均觉荣幸。

普陀山,真象一朵圣洁美丽的莲花,亭亭玉立在祖国的东海大洋上。登上普陀的佛顶山巅,放眼望去,极目之处,奇峰峭拔,古木蓊蔚,秀石玲珑,岩窦窈窕。仰望蓝天碧山,真可谓“读不完的禅间事,阅不尽的海人生。”  

张金平,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写作是业余爱好,笔耕40载,散文、书评、大特写、科普作品300万字见诸全国大小报刊,多次获省级以上奖励。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