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语文课 | (十九)一步步走向远方——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爱语文红泥火炉 2022-11-28 发布于江苏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是屈服于还是打败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亨特用他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答案。

随着悠扬的上课铃响起,李老师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这篇课文的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堂课的学习以李老师的一个问题开始了,“同学们,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我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来默读课文,勾划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作者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概括文章内容

五分钟时间急速逝去,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一个关键事件——冒险他说概括文章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关键词概括法,如抓住关键情节来概括。第一个词“冒险”,第二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遇险”。老师点头写下来,“然后呢?”“脱险!”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不错!下面我们换种方式概括内容——用一两句来概括。一向很积极的梁力玮同学迅速举手回答道“这篇课文可以概括为,作者与同伴们厌倦了普通的游戏,于是和同伴们一起去爬悬崖但后来,作者独自被困悬崖最后杰里和爸爸一起将作者救下。

“梁力玮同学的概括十分简洁十分完整很好!为了使这篇文章更有故事性,我们可以在适当加入人物的心理大家觉得可以在哪些地方增加心理活动呢?”李老师问道。

杨林淼同学答道“我们可以在作者独自被困在悬崖上时增加心理文章第16段中写道,'我听到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这句话写出来作者极度害怕和无助的心理,与后文获救后的轻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为下文的一系列的故事埋下伏笔。

周闯同学补充道“可以增加作者在听到同伴们提议去爬悬崖后犹豫的心理在文中的第四段'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既想去冒险,但又十分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适应矛盾的心理更能够为下文作者遇险做铺垫。

“可以在爸爸救作者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心理,在第26段,'这看起来我能做得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这岩石,然后找到了。’这句话写出了'内心的轻松和自信以及对爸爸的信任。”潘烁宇说道。

李老师听后赞许地点了点头,“同学们,文中的心理描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描写,一类是间接描写。哪位同学能够给它们归归类。

梁力玮同学答道“文中第1120段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描写,写出了作者因被同伴抛弃在悬崖上的恐惧,而二十八段中'扑’'抽噎’等动词及一系列的动词属于间接描写。

李老师点点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上两行字——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文中的环境描写也是间接描写,十七段中'时间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通过写时间的不断流逝,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也越来越绝望。”葛吕闻补充道。

“文中那么多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呢?”李老师问道。

“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文章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揭示人物心理,使人物真实可感,引发读者共鸣,丰富了人物形象。”黄馨瑶同学总结道。

不知不觉,这节课要结束了。李老师又给我们留了一个任务——为课文增加一两处心理描写。他说,这叫学以致用。我们都会心一笑。的确,文章很多地方还可以补白——如爸爸指导“我下悬崖时,好像太顺利了。应该增加“我”的心理描写,写我心中的怀疑及每一步成功的喜悦。

我举起手来,同学们也纷纷举起手来……

下课时,我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往前走了一大步——我们学习了概括内容的方法,体会了心理描写的妙处,还为课文添加心理描写。我们一步步走向语文学习的远方。这何尝不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