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闫美琴的艺术之路

 戏剧传媒 2022-11-28 发布于河北
国家强盛,文化繁荣,具有深厚革命传统的山西晋东南地区,地方文化多姿多彩,活跃着老区人民的文化生活。
太岳山的青山秀水滋润了传统文化,养育和培养了沁源的众多优秀戏曲人。她们的舞台丰采和长年拼搏于山庄窝铺间的身影被人们喝彩,被人们称道。
闫美琴是【沁源县晋剧团】的一位晋剧须生演员,她扎根于沁源山区,一心为老区人民服务,精彩的舞台形象,富有特色的声腔艺术给晋东南地区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闫美琴从小爱戏,从小就对戏曲舞台上的美轮美奂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她是有线喇叭和收音机里戏曲节目的忠实听众。村里每年邀请的戏班子演出,是她最高兴的时刻。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搭台子唱戏是村里最热闹的节日。在唱戏的日子里,教室里的她总是魂不守舍,人在课堂一颗心早已飞到了戏场。于是,下课铃一响,她便飞也似地回家,顾不上吃饭,搬上凳子便站到了戏台的最前面。她记性很好,每次看戏她总能学会几句。
那是她十四岁上初二的时候,她在校门口看到了戏校张贴的招生广告,她当既报名,跃跃欲试。
戏校招生的年龄限制在十六岁,十四岁的闫美琴,以她挚爱戏曲的强烈愿望和她稚嫩动听的声音打动了招生的老师,她被破格录取。
初二时的闫美琴学习很好,每次考试,门门功课总是名列前茅。半途考入戏校、放弃中学学业,令老师和同学们为她惋惜,原本反对她学戏的父母也拗不过她爱戏的执着,同意了她的选择。
就是这颗执拗的心让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戏剧之路,就是这股九牛拉不回的执着精神奠定了她的戏剧人生。这是她人生道路上做出的勇敢抉择,也是她舞台逐梦的开始。
执着的追求伴随着的往往是令人难以忘记的艰辛。她忘不了求学路上的艰难曲折,她忘不了练功场上的日日夜夜,她忘不了老父亲在她戏校三年中赶着毛驴为她送米送面的瘦弱身影。
艰苦的条件往往是奋发的动力。在戏校学习的三年中,她与同学们不论冬暑,凌晨既起,披星戴月,踢腿下腰,喊嗓子练功,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入学第一年她便学会了《拜月》《投县》《交印》三个晋剧折子戏。三年期满,她学会了晋剧的老八本《算粮·登殿》《明公断》《金水桥》《芦花》《忠报国》《空城计》…。
刻苦的学习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优异成绩,也让她信心倍增。17岁的她,戏校毕业,荣幸地考入了【五台县青年晋剧团】,从此她正式登上了演戏的舞台,让她有了舞台历练和实践学习的平台,她更加勤奋、更加努力。
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和舞台上唱念做舞的认真与专注,引起了剧团领导的重视,她成为团里的重点培养对象,不懈的努力让她经常受到团里的表扬和奖励。18岁那年,著名丁派须生艺术家白桂芝老师给她排了传统名剧《下河东》。传统名剧的学习是对她演戏生涯中的一次严峻考验,尽管她非常用心,但《打驾》一场却让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度。为此,要强的她竟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起早搭黑复习苦练老师教过的程式,走着站着琢磨着《打驾》的唱段台词…。但无论怎样努力,赵匡胤脱掉蟒袍,手执盘龙棍上场亮相的那套动作,怎么也做不好,后面紧接着的一整套唱念做打更成为这一剧目学习中的难点。她没有气馁,她没有灰心,争强好胜的她虽然练的筋疲力尽,依然信心十足,她暗下决心,纵有千难万难也要拿下这个好戏。

晋剧《下河东》中的赵匡胤

让她难以忘记的是在她学戏最困难的时候,她的同学——她现在的爱人梁玉宏,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同在排戏之中,他顾不得背自己的台词,却默默记下了老师给闫美琴示范过的每个程式每个动作,在闫美琴练习过程中,他守在一旁,提醒指点,一连数日陪她到凌晨两点。这是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也是她们相帮相知的过程。后来,每当她想起当年的这段情景就无比激动,她感谢栽培她的老师,她感谢在艺术上给她无私帮助的爱人梁玉宏。
一个优秀剧目的练成,记录着演员幕后的艰辛,标志着她在实践学习中又取得了进步,《下河东》的推出让她在流派剧目学习和唱念做打的艺术锤练中取得了可喜成绩。
孜孜不倦的求知欲让老师们欣赏、令人们称赞,第二年,也就是她19岁那年,五台剧团的朱俊奇老师给她排了《卧虎令》。排练成熟的《卧虎令》在阳泉、昔阳一带的演出中很受人们欢迎。紧接着,团里又给她排了《血染宋宫》《狸猫换太子》等大戏。
老师们的精心培养和她的勤奋努力,让她进步很大,她逐渐扛起了团里的须生戏,她的演艺事业一团红火。艰辛中她圆了自己的童年梦,艰辛中她憧憬着艺术之路的绚烂与光明。

闫美琴和她的老师芦变嫦、田晋平

1988年,远在省城的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派掌门人芦变嫦老师和著名鼓师田晋平老师给她亲排了《春江月》,1989年又为她排了《三娘教子》;1990年,著名导演杜强老师又给她排了《八义图》;1992年随团演出期间,她受到了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刘宝骏老师和白桂英老师的悉心指点,让她在不同人物的刻画与表演上有了新的认识。

和刘宝骏老师夫妇

1992年9月,她加入【山西省沁源县晋剧团】,随团走遍了三晋大地,巡演于内蒙一带,让她领略了深厚的三晋文化和浩瀚的草原风情。
2000年,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李爱梅老师成立的【大同市三江艺术团】,又一次给了她学习的机会,李老师精湛的舞台表演艺术和对她的精心栽培,让她又一次领略了李老师的艺术风范。也是这个时候,她受到了著名导演文井老师的关注。于是,师生们书来信往,微信交流,让她在文学方面有了长进。

闫美琴和李爱梅老师

2006年,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边桂莲老师给她亲排了传统剧目《牧羊卷》。一段起伏跌宕的苦情故事、表现人间悲欢离合的悲剧,让她表演的淋漓尽致。
2009年她受聘于【山西省大同市晋剧院】,经王栓恩院长的引荐,结识了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李玉成老师,当时因条件所限,未能举行拜师仪式,但李老师依然用心为她说戏,给她倾心传授了不同风格的艺术经典,让她的视野更加宽阔,也给她的艺术探索之路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恩师大同晋剧院的李玉成

最让她庆幸的是,在2014年11月28日,她正式拜在了晋剧表演艺术家马派大师李月仙先生的门下,圆了她梦寐以求的“拜师梦”,让她的艺术攀登之路有了更高的追求,让她进一步坚定了为艺术献身、为老区人民服务的信念。


拜师会上与老师们合影,右起:田永国老师、大同市晋剧院院长王拴恩、恩师李月仙老师、李爱梅老师、闫美琴

名家大师们的精心传授和言传身教让她领略了大师们的艺术风范、领略了大师们不同的艺术特点,让她在兼收并蓄中得到了启发和教益,更重要的是让她在艺术探索之路上对舞台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
多少年在艺术海洋中的驰骋荡漾,多少年在晋剧舞台上的打拼磨砺,让她在晋剧舞台上收获满满。当然,她不是最好的,但她是优秀的,她是一位坚守于革命老区,坚守于沁源山区,默默为山乡人民服务的优秀晋剧人。
她的舞台作品很多:《汉阳堂》《画龙点睛》《牧羊卷》《醉陈桥》《杀驿》《下河东》《孙安动本》《海瑞搜宫》《回荆州》《双灵牌》《皇宫案》《困雪山》《忠保国》《辕门斩子》《血染宋宫》《空城计》《金水桥》《哭灵堂》《嫁衣案》等等……。不仅如此,她还参加了【沁源秧歌】的排练与演出,秧歌的旋律虽然不同于晋剧,但她仍以饱满的热情和对山曲秧歌的热爱,很快融入到了秧歌的旋律之中,完成了角色的创作。

闫美琴在《画龙点睛》中饰演的唐太宗

她主演的《卧虎令》《鸡架山》《状元打更》《金麒麟》《范进中举》《少国公》《杨八姐游春》《满床笏》《龙头拐》《芦花》等传统戏在晋东南地区倍受人们欢迎。

在晋剧《龙头拐》中饰演镇边将军刘奕

辛勤的付出,必有收获。2002年她参加了长治市庆祝党的十六大戏曲展演活动,在传统戏《满床笏》中饰演唐王,荣获一等奖;
2003年,她参加了山西省《走进大戏台》栏目专业组比赛,在初赛、复赛中两次夺冠;
2007年,沁源县文化局任命她为沁源县晋剧团副团长。
2008年参加了长治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在大型沁源秧歌剧《众志成城》中饰演岳母,荣获一等奖;

大型秧歌剧《众志成城》英雄的母亲

2015年,在长治市优秀新创剧目展演的《孙安动本》中饰演孙安,荣获一等奖。
2016年在山西省戏曲研究会梨园晋剧网举办的《互助推广与自我推广》公益活动中荣获“卓越贡献优秀奖。”
2017年,她在山西省戏曲研究会举办的“晋剧流派唱腔模仿大赛”活动中,荣获最佳模仿奖。
2017年,参加第三届(黄河流域)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荣获奖项;
2017年,荣获沁源县文化局颁发的“年度优秀基层文化工作者”奖。
2021年,长治市优秀剧目展演大型现代戏《滴翠岭》中饰演七奶奶荣获一等奖
2022年,全国首届“梅花杯”戏曲网络电视大赛《汉阳堂》中饰演海瑞荣获银奖。

晋剧《汉阳堂》中的海瑞

舞台上的精彩来自于她唱做念打的扎实功底;舞台上的精彩来自于她对剧本、对故事、对人物、对人物情感的深刻理解;舞台上的精彩来自于她对梆板声腔的熟练驾驭和精雕细刻;舞台上的精彩来自于她对戏曲艺术的深深热爱。
她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不是简单化的舞台画面,她表演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深度,她的声腔饱含人物的情感,她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绝不肤浅!
她的扮相和行腔雍容大气,嗓音厚重,韵味浓郁,演唱富于激情、富有表现力。她的声腔继承了恩师李月仙大师的风韵,又吸取了晋剧艺术家张鸣琴的特点,她博采众长,形成了浓郁厚实的独特风韵,听来耐品耐读。
她悟性好、记忆力强,她的戏路宽。舞台上的老旦、娃娃生甚至花脸她都能反串。如《火焰驹》中的老旦、《杨八姐游春》中的佘太君,《春江月》中的小柳宝,《血染宋宫》的赵德芳;《滴翠岭》中的老妈妈,《少国公》中的徐夫人,现代戏《众志成城》中的英雄母亲,《小二黑结婚》的二黑娘;她反串过《见皇姑》的秦香莲,《走山》中的曹玉莲,《忠报国》中的李彦妃,《审陈琳》中的李蕊贞;她还反串过《见皇姑》中的包拯;《潘金莲》中的彩旦王婆……。

晋剧《少国公》中的徐夫人

戏剧舞台有一句行话,叫“救场如救火”,这是剧团在演出时因某位演员由于突发原因而不能参加演出,此时若没有人顶替,演出便不能正常进行。每在此时,她总是挺身而出应急救场。救场的角色不一定是她的须生行当,也许是老旦、也许是娃娃、也许是青衣、也许是彩旦……,很多角色她都能胜任!这得益于她博学强记的特点,得益于她在完成本身角色塑造的同时还记下了其他角色的唱段台词,所以临场救急、手到轻来,令人称奇。

反串《双官诰》中的大娘

频繁的演出,长年在城乡奔走,不仅仅是艺术的奉献,更是对她人生经历的艰苦磨练。
风光的舞台后面隐藏着她舞台下的付出和艰辛,也隐藏着让她多年挥之不去的伤痛。
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和她在一个团工作,夫唱妇随,非常恩爱。她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女儿和儿子的出生和成长过程,正是她表演艺术逐渐成熟志在报效国家和报效人民的时刻。孩子需要照顾,舞台不能舍弃,在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她忍痛含泪把刚刚断奶的孩子托付给了别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舞台演出之中。这不是她冷酷、更不是她不疼孩子。孩子们要吃要穿,孩子们要上学,要她挣钱抚养!而更重要的是她舍不得丢弃她挚爱一生的舞台和一身戏曲功夫!艺术是她的生命,唱戏是她的立身之本。所以,母女们、母子们只能在妈妈的演出之余见面和团聚,孩子的教育和管护只能穿插于繁忙的演出和排练之间。早晨起早,她要下乡演出,她不忍叫醒酣睡的孩子,便在信纸上留言,把万千嘱托都写在纸上,把深深的母爱注入到字里行间。令她欣慰的是,俩个孩子聪明听话,牢牢地记住了妈妈的留言,父母虽然经常不在,但她们时刻谨记着爸妈的嘱托,努力不让舞台上的爸妈分心。如今,她的女儿已经师大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儿子优秀,学习也很好,令她高兴,令她自豪。
三十余年的艺术探索之路,三十余年的生活坎坷,让她的人生经历了多少考验,也让她更加成熟。她经常审视自己,从艺三十多年,虽然在艰苦拼搏中艺有所成,但发展和努力的空间依然很大,她经常提醒自己,不能满足于现状,一定要遵照恩师的教诲,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高艺术水平,做一位德艺双馨的好演员。

作者:张同亮

于2022年11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