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词,流淌着忧国之泪

 本钟 2022-11-28 发布于云南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赏析

●车其磊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主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活在两宋交替年间,擅长填词,人称“词俊”。

靖康二年(公元1127)四月,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众多皇室贵族、后宫嫔妃等北上金国,史称靖康之难。靖康之难中,没有被俘的官员纷纷仓皇南逃,朱敦儒就是这些官员中的一位。他一路南奔十分狼狈,直到金陵(今江苏南京)才总算得到喘息的机会。那时,已是萧瑟的秋天。一天,朱敦儒登上金陵城西门的城楼,想起自己长时间的流亡生活,感慨万端,写下了一首词——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首词饱含爱国情感,慷慨激烈,气魄宏大,字字都能引起共鸣。这首词开篇即点出登楼的地点和时节,金陵城西楼,冷落萧条的秋天。秋天,万物衰败,容易引发人的感触,古人常说“秋士多悲”。此时的朱敦儒寄住金陵,背井离乡,愁绪满怀,凭高望远,看见辽阔的大地,奔流的长江,低垂的夕阳,这一切都烘托着沉沉暮气,一片苍茫。于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这一句自然地从笔下流淌而出。

面对这样的情境,朱敦儒想起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下片直接写出“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沦陷,北宋灭亡,官僚贵族们纷纷逃散。这样的局面,朱敦儒亲身经历着,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是朱敦儒有办法吗?没有,他能做的不过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风,本来是没有感情的,此处“悲风”的“悲”,是作者的“悲”。“悲风吹泪”,这泪也是作者的“悲泪”,不是作者自我哀伤之泪,而是他的忧国之泪。作者为什么要请风把自己的“悲泪”吹到扬州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呢?因为,扬州,是当时南宋朝廷抗击金国的前沿重镇和国防要地。所以,这里的扬州代表着作者时时牵挂的前线战事,他多么想去扬州抗金报效国家啊。

这首词从登楼开始,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篇充满着作者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深的爱国之情,感人至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