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斯卡提名,关于中国式生存的纪录片

 解毒时光 2022-11-28 发布于北京

1912年,作为辛亥革命时期政治团体南社成员的郑泽曾在清廷覆灭民国诞生之际,登上高楼望向远方,他并没有看到期待的一派发展的镜像,而是分崩离析的帝国势力被零散的新势力所替代,也正是如此,他开始了对革命的反思,写下了如下诗句:

按剑登高楼,望远纾烦忧。高楼不可登,忽忽烦忧增。

一百一十年后,郑泽曾的后代以他的那首诗为名,拍摄了一部反映中国人生存状况的纪录片,在大洋彼岸颇受好评,入选了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片。近些年来,带有中国元素的内容越来越被重视,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一种影响力的诞生。

这是一部几乎没有剧情的片子,导演在中国五十多个地方取景,将人力市场、工厂、新员工入职军训、商业培训课等场景顺序的剪辑在一起,每一部分似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个片段,就仿佛一百多年前郑泽曾登上高楼一般,他的后人用镜头的方式俯瞰了当今中国人的生存状况。

任何想要对当下中国进行简单归纳的尝试都一定会是失败的,所以影片并没有进行任何的评述,只是静静的还原了同一时间下的不同侧面。

一面有人力市场中,十几二十块钱一小时的工作;一面有几个衣着鲜亮的年轻人在豪华餐厅品尝红酒和火腿。一面有工厂流水线中机械式工作的工人;一面有大公司年会中的推杯换盏。一面有集团入职的军训;一面有国际高级礼仪培训。

在这其中,能看到不同工作带来的人的境况的参差,也能看到人们在向往更好的生活中所作出的努力,既有艰辛生活的无奈,也有释放愉悦的洒脱,看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却也体现出了若有若无相似的人生。

即便是对片中所呈现的工厂生活状况不甚了解的中国人,在猎奇了之后,即便是生存状况比他们好,也不会产生什么优越感,反而总能在其中找到一些自身的影子——日复一日的工作、成为机械化的流水线中的一员、毫无个性的生活。

在这些不同的生活片段当中,似乎总在诉说着一个梦,就是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支持这个梦的还有一个神话,就是只要努力就可以配得上更好的生活,也能够通过努力来获得那些社会给大多数人的期许。

这也就让千千万万人过上了同一种生活,走入了同一个轨迹,他们努力的体验着自己的生活,甚至那根本就不能被叫做体验,只不过是一种可以被简单概括的生活而已。

这种生活总体上是有目标的,但是它的目标只在于不断的向上提升,不仅仅是生活质量上,而且还抱有对跨越阶层的期待。但是这种跨越仅仅被定义在了物质层面,一方面物质更好去衡量,另一方面日复一日的劳作,也耗尽了人们的精力,再无头脑去追求精神上的存在。

在需要靠时间堆积的体力劳动当中,精神是无法长期有效的成长的,这种精神的不自由所导致的,就是普遍的无意识、或者是说毫无生气的人,而在这种生存状态之下,人也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具有明显的机器感的存在。

片中一群看似中产阶级的人聚在一起,品着红酒,聊着对于国外的感受,但是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精神上的匮乏依旧是非常的明显,物质的丰富并没有让他们跳脱出某一种生活方式,也只是仅仅在现有的生活方式中对于更好的生活有了一些期望,或者是说他们见识到了更好的生活之后的模仿欲望罢了。

这就好比上高楼,总有那些上不完的楼,一层接着一层,如果上楼是人生的目标,那么人生的意义就会陷入一种重复,也无需再去讨论人生意义的问题了。

人生意义在一个日常的探讨当中显得过于宏大,也过于缥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在于我们是否有意愿跳脱出这种不断登高楼的方式,以及这个社会是否给我们创造了某一种可能性,让人可以在相对于宽松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个性。

如果用一种绝望的观点讲,“人是无用的激情”的话,那么我们总要把这个激情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去挥洒出去。对激情的使用,虽然不能做出严格的区分,但我们还是可以去找寻一些方法,将这种激情区别成工作和生活,也就是说我们有多少激情是消耗在纯粹在为自己做事情,有多少事情激情消耗在迫于生活的无奈而给他人做。

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现在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并不是所谓的利己主义,而是普遍的服务精神。大多数人的激情都被运用在服务他人,为他人去创造。当然好似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获得了收益,但实质上这种服务才是当下社会状态的一种关键体现。

当整个社会变成一种以物质和消费为导向的单向度的存在的时候,那么社会的结构会变得非常简洁,人的思想也变得容易统一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它不太会允许异类声音的存在。

异类的存在就是会威胁到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那个梦,而这种生存梦想一旦被打碎,在被赋予一个新的梦想之前,人是无法像人一样生活的,这种情况就愈发加剧了原本已经固了的消费性质的物质主义,因为一切异类都会被扼杀在壮大之前。

人们在物质主义的庇护之下,小心翼翼守护着他们的生存愿望,甚至对这种愿望不假思索的接受。在这种逻辑下,人们努力的去实现不知道是谁赋予自己的目标,这种目标在不断的打磨当中,甚至变成了所谓的人生必经之路。

社会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告诉每一个人在某一个时间段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如果说人生是一次独一无二、有去无回的探索的话,为什么要被告知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谁又有资格告诉他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恣意妄为,因为即便是一场独自冒险的旅行,我们依然对于同伴有需要、有热爱、有同情。在这些情感的驱动下,我们依然是会参考他人的意见以及顾及他人的感受。

做一个打破他人愿望的异类,是不受欢迎的,也是需要勇气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发出某一个宣言去倡导什么新的东西,只需要用自身的行动,默默的去验证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向他人去呈现一种生活方式和彰显一种生活可能。

在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里,并不是只有一种被称作生活的东西,生活就是那些无限的可能性被人们不断验证的过程。如果我们固定了这些可能性,我们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全部。

也许失去并不遗憾,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只有一次的机会,在这条无法回头的路上,选择了什么并不关键,怎么选、并理解自己做出选择的过程,可能才能更贴近人生体验的真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