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为父母,有这三种“穷人思维”,难以养育出富足的孩子

 太行森林 2022-11-28 发布于河北

有格局的父母能让孩子拥有高度的视野、广度的胸怀、厚度的理想。

——萨姐

01

最近,被一则名为《抵达过千万家,只为给儿子一个家》的短视频破防了。

主人公小辛是一个30岁的单亲父亲,也是一名普通的快递员。

每天和他一起送快递的,还有他3岁的儿子小泽。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他拼命地工作,每天要送出去近万件快递。

他说:如果带着儿子不努力的话,就会连饭都吃不上。

他跑上楼送快递的时候,儿子就乖巧地在楼下等候。

奔跑中,他喘着粗气,不敢有半点停顿。他说:我的心愿是比快更快,在儿子长大前安家。

即使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父子二人的生活也是充满了笑容。

回到简陋的出租屋内,他们一起给远方的爷爷奶奶打电话,一起吃薯片,然后,他们一起讲故事,过春节。

他们的家,简陋狭小,他们的日子,清苦艰难,但谁能说他们的生活不美好不富足?谁又能说这个爱笑的孩子不乐观不幸福?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到底什么样的父亲!才能带出这么乐观的孩子?泪目,我辈楷模!

我相信,天下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能够给孩子一个富足的生活,保他们一世平安。

父母们拼尽全力,给孩子吃最好的饭菜、穿最好的衣服、进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

可是,到头来,我们却发现,这样被“富养”的孩子,实际上却被“养穷”了。

因为,我们忽略了养育路上最关键的一点,穷养和富养的关键,不在物质,而在心灵。

作家罗伯特·清崎说:让你贫穷的不是你的原生家庭,也不是你现在的工作,而是深植于你脑海里的“穷人思维”。

这里说的“穷人思维”不是指穷人的思维,而是指阻止你进步,无法使你变得富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要想孩子内心坦荡、情感丰盈,我们就应该尽量避开这三种“穷人思维”。

02

节约省钱思维:省的是家长的金钱,亏的是孩子的未来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其中,最高赞的回答讲了两对母子的故事。

跨年夜那天,他和儿子在广场上卖发光气球,见到了不同的两个家庭。

第一个家庭是一个7岁左右的男孩子,缠着妈妈买气球。

妈妈有些无奈,最终还是买了。

这时,爸爸推着电动车走过来,张口就骂:臭小子,一天就知道瞎要,以后好好念书,否则以后你也只能大冷天里卖气球。

第二个家庭是一个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她喜欢那个小猪佩奇的气球。

爸爸一边付钱一边对女儿说:宝贝,你看,这个叔叔多棒,他会做气球然后卖给需要的人,这样,人们有了喜欢的气球,叔叔也能赚到钱,多好。

很明显,这两个父母的做法,决定了孩子会有不同的人生走向。

像那个男孩子的父母一样哭穷、省钱的父母,其实并不少见。

电视剧《陪读妈妈》中的陈莉莉,在上海的胡同里开包子铺,儿子是个交换生。

在一群家境优渥的留学生中,他们的家庭很一般,于是,“穷”就成了陈莉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在一次和儿子起了争执之后,陈莉莉哭着说:咱们家和人家家不一样,我和你爸这么辛苦,就是希望你能出人头地,这样我们家就不会矮人一头了。

我们不否认陈莉莉对孩子寄予的厚望,但她没有意识到,当这句话一出口,她就已经矮人一头了。

她并不是真的穷,她只是把自己和孩子都放在了一个无能的立场上,她不认为自己应该为家庭的贫穷负责,反而将责任转嫁到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经常和孩子说家里穷,要省钱,是希望孩子能够懂事节俭,能够体谅父母的不容易,或许是为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但事实上,儿童心理学实验表明,父母哭穷并不会让孩子变得优秀,也不会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物质上的穷,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而孩子精神上的穷,则很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被愧疚感所包围,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家庭的拖累,进而失去追求幸福的勇气。

不得不说,这样的孩子,他们的人生,从一出生,就已经注定难以幸福。

03

独享占有思维:拥有的是现在的玩具,失去的是未来的机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渐渐地发现,身边“独享玩具”的孩子越来越多。

分享则成了一种稀缺。

卢勤老师曾指出:

懂“分享”的孩子会越来越懂事,长大后也会更有出息,不懂得“分享”,只知道“独享”的孩子会越来越自私,长大后也很难适应社会人际交往,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就。

很多家长会刻意地教孩子分享,然而很多时候,他们用错了方式。

亲子真人秀节目《育儿大师》中,4岁的冲冲正玩着恐龙玩具,却被旁边的弟弟一把抢走了。

冲冲一下子懵了,他嘴里不停地说着“不要”,但又不知道怎么把玩具要回来。

他抬头看了看妈妈,妈妈则直接让他把玩具让给弟弟。

明明是自己先拿到的玩具,妈妈不但不帮他要回来,反而还让自己“让”出去。

强烈的委屈感,“逼”哭了冲冲。

冲冲本能地想去妈妈那里寻求安慰,爸爸一把拉开了冲冲,粗暴地把孩子压在墙上,大声地训斥:你就站这儿哭吧,哭能解决问题吗?

父母的指责和批评,在孩子原本就疼痛不已的心灵中,再次插了一把钢刀。

视频的下方,一位网友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时说:那真的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痛,我特别无助,不知道谁能帮助我,我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

在父母的攻击和自我攻击中,孩子会更加地无所适从,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大声哭泣。

如果连哭泣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他们所有的负面情绪就会堆积在心里,成为一个黑洞。

也许,我们多关注一下孩子内心的情绪,多看到他们眼神中的变化,那么,孩子感受到的能量状态就会是完全不同的。

儿子同学的妈妈,就非常懂得引导孩子。

她会坚定地和孩子说:这是你的玩具,你有权利不分享,但你也不可以随意拿走别的孩子的玩具。如果有小朋友想要玩你的玩具,你们可以一起商量。

当然,孩子也会有玩具被抢走受委屈的时候,而妈妈则会蹲下来,抱着孩子,将自己的“看见”传递给孩子。

从独享到分享,考验的是父母的大智慧。

04

风险规避思维:犹豫的是家长的规划,延迟的是孩子的希望

孩子小的时候,面对着无限可能的机遇,以及无法确定的未来,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是让孩子尝试更多的可能,扩展人生的知识边界,还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确定的领域,确保投入与产出的最大性价比?

花滑女神陈虹伊的父母,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从一个普通女孩,成长为一代花滑冠军,陈虹伊的人生得益于父母的两个重大选择。

三岁时,陈虹伊第一次接触冰,就显出了惊人的天赋。

长大一点后,小虹伊要求父亲报个班,父亲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走入冰坛,父母为6岁的她做出的第一个选择。

而从兴趣到专业,则是摆在全家面前的第二个选择。

虽然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但善良的父母依然选择支持。

谈及原因,朴实的爸爸说:没有什么值不值得的,就算现在不滑了也值,能滑到今天就已经是一种成就,孩子的经历都是她的财富。

在父母的心中,没有付出与回报的权衡,没有对未来风险的过多考量,他们用一颗宽容的心,给予孩子最宽容的环境。

在父母的呵护下,陈虹伊享受着滑冰带来的快乐,也保有一颗难得的平常心。

谈到冬奥会落选,她笑了:这项目跌宕起伏太平常了,这个比赛可以全成,下个比赛你全摔也有可能。

滑冰,是陈虹伊人生的一种选择,但绝不是唯一。

滑冰教会她的,不仅仅是输赢,更是生活的勇气。

同样是孩子喜欢滑冰,我的一个朋友的做法就截然不同。

那个孩子上初中,痴迷滑冰,天赋也好,经常会在周末约着小伙伴去滑冰。

但她说:滑冰有什么用?贵不说,将来能保证你上个好高中吗?有那点时间不如多读读书。

就这样,她硬生生地掐灭了孩子希望的火苗,也一下子拉远了和孩子的距离。

两个父母不同的做法,决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走向。

亲子专家黄静洁老师说:有格局的父母能让孩子拥有高度的视野、广度的胸怀、厚度的理想。

如果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什么风险的话,那一定是他们被父母的视野所限制的未来。

05

真正的爱孩子,不仅仅是爱在今天,赢在当下,更是让孩子笑在明天,胜在未来。

好的父母,可以经济不宽裕,可以生活不富裕,但一定是笑口常开,格局远大、眼界开阔的。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但愿意用心呵护孩子长大,保护孩子的兴趣,关注孩子的情绪的父母,一定能够创造洋溢着爱与欢笑的家庭氛围,为孩子铺就一条充满着无限可能与希望的未来之路。

《战国策》中有一句话,被很多人所熟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里的“计”,指的就是:

虽然生活实苦,父母却能用今天的博大胸怀与长远思维,冲破贫穷的桎梏,将孩子养育成有格局、有眼界、有心胸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