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天国在广西51:成败杨秀清,军神养成,竟然出自桂平木偶戏?

 桂临塞上 2022-11-28 发布于宁夏

挖掘鲜为人知的太平天国在广西的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太平天国在广西的历史,我是威叔!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太平天国风情!

  • 《大桂平传奇》

  •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

  •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太平天国人物之成败杨秀清第十集:杨秀清军神养成记

前言

了解太平天国历史的人都很疑惑,杨秀清不过是桂平金田紫荆山里的一个普通烧炭工,为什么会在指挥作战方面有那么卓越的才能?并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带领太平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攻城略地,最后定鼎金陵。

可以说,太平天国从小小的桂平金田村里的一个小小的“拜上帝会”,发展成拥有几乎整个江南地带,和大清王朝可以分庭抗礼的一个组织,杨秀清绝对是起到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的。

1

很多人都奇怪他不过是一个目不识丁,斗大的字都不认识的孤儿(双亲早逝,九岁时候开始跟伯父讨生活),是如何掌握这么厉害的军事才能的?最后还成为太平天国东王。

很多人都是各种分析解读,有人说他这种才能是天生的;有人说是他在加入“拜上帝会”后和团练的一次次对抗中练就的......这些都对,也都不对。主要是那些人都不了解桂平的人文历史和风物,从而泛泛而谈。

万事皆有因果关系。要说天生的,威叔第一个不相信,再天生绝顶聪明,没有积累和见识过,哪有花开的一天?只能说是杨秀清的厚积薄发。真正的问题来了,这“厚积”的来源是什么?

这就要从紫荆山里流传的一种戏曲说起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这种戏曲就是“桂平杖头木偶戏”!

说起桂平杖头木偶戏,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由本地巫文化延伸结合而出现。俗话说:“北有皮影戏,南有木偶戏。”二者都是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这是巧合吗?【改篇文章详细说,公众号】

如今,这个桂平杖头木偶戏被誉为“活态草根”,成为自治区级的非遗项目。

  • 词条里是这样介绍的:

  • 它由民间木偶艺人即兴表演,没有现成的剧本,使用桂平土白话演唱,使用本地的木头制作木偶,穿戴的是桂平土布服饰,使用本地惯用的锣鼓与桂平原始打击乐。

这个木偶戏流传在桂平辖区各地,尤其在桂平城里、南木、金田、紫荆山、罗播、油麻、木乐、麻垌、蒙圩等乡镇。观看木偶戏是古代时候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尤其在圩(墟)日或者过年过节的时候,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一个木偶表演棚做戏台,各色布幕做背景,一个人或者两个在里面表演,边上是N个人在敲打乐配合做气氛,足矣。只要在圩场空地上一张罗,绝对是这个圩日中最热闹,围观人数最多的摊位。里三层外三层形容也是不过分。想当年威叔也是挤着看过木偶戏的。

3

这和杨秀清有什么关系?

那时候作为一个小屁孩和半大小子,吃不饱穿不暖,没人关心(伯父家也是穷得叮当响),唯一的慰藉就是在圩日的时候,挑担木炭到圩上趁圩(墟),把木炭卖掉,挤到木偶戏摊上看刷木偶的艺人表演“咿咿呀呀”,或者碰上大户人家搬红白喜事需要木炭,挑担到大户人家屋里,顺便看看主家请的木偶戏班唱戏。

这些木偶戏艺人所演绎的曲目,比如隋唐英雄、岳飞、穆桂英、狄青等等,那些故事的演绎就是杨秀清知识的来源!因为木偶戏主要反映桂平一带人们劳动、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为内容的传统戏剧。尤其是这些历史曲目,让杨秀清深深着迷,更是对他的思想和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为这个时候的紫荆山里,受外部历史的影响(鸦片战争),地主团练对于烧炭工等穷苦人们的压迫剥削已经到了非常极端的地步,不断有反抗就不断有镇压,他见到了无数次的失败,他也想像木偶戏里演绎的英雄一样。

4

那些木偶戏的艺人根本也没有想到,他们竟然培养出了一位军事天才。

在他们的口中,可能更多是出于“吹水”(本地话,意思是为了曲目效果而进行的各种编排)需要,但是却让杨秀清知道了许多古人行军打仗的军事知识,比如说薛仁贵十大阵法(一字长蛇阵, 二龙出水阵, 天地三才阵, 四门兜底阵, 五虎群羊阵, 六丁六甲阵, 七星北斗阵, 八门金锁阵, 九字连环阵, 十面埋伏阵);知道了岳飞的鱼鳞阵、鹤翼阵、衡轭阵、偃月阵、八卦阵、方圆阵;知道了穆桂英的天门阵;知道了狄青的机动包抄战术等等。

看这些木偶戏,等于是给杨秀清打下了基础。等到他加入反抗队伍的时候,从那一次次的失败中不断积累和修整自己自学的那套军事体系。这也说明他是个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人。

5

直到遇到了冯云山,加入“拜上帝会”,随后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回广东找办法。这时候,杨秀清的天才特质才真正激发出来。正是应了那句话: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他先是利用紫荆山流行的“降童”的迷信把戏稳定“拜上帝会”成员,使“拜上帝会”不至于离析分崩;接着架空“冯云山系”(比如曾家),用“天父传言”在萧朝贵“天兄”的配合下掌握实权,开始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而这一切,都源于木偶戏里的戏码。

从小看木偶戏,用桂平一句俗话来说就是“冇食过猪肉,仲见过猪行路咩”,木偶戏本来就是源自巫文化,和道家相通,演绎道公道婆的“降童”把戏,对于杨秀清来说自然手到擒来,因为又没有专门的套路,都是看个人自己发挥。

6

随着实战经验的丰富,杨秀清在太平军没走出广西之前,就创造出了“牵线阵”。这个阵法非常适合广西的山地丘陵为主的地方。是杨秀清率军被清军围追阻截在大瑶山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军移动阵型,这也是他军事才能的一个展现。

  • “牵线阵”变化于“一字长蛇阵”,是杨秀清在一字长蛇阵上的改良。

  • 牵线者,自两司马以至军帅一线单行也。

  • 具体来说就是每两司马执旗一面,后随二十五人,百人则间卒长旗一面,五百人则间旅帅旗一面,二千五百人则间师帅旗一面,一万二千五百人则张军帅旗一面。其军帅、监军、总制乘舆马随行,一军尽一军即续。宽路则分双行,狭路则单行。

这个排兵布阵使得太平军士们能在行动中能保持较大较强的战斗力,不至于在山地行军中被清军冲击时候溃散成游兵散勇,可以形成合力聚众战敌,还可以变阵首尾相救。打不过还可以相互照应逃跑,用清军总结的话来说,就是挽手急趋官军往往追之不上”。

太平军的“老兄弟”战斗力强悍,所以阵型的维持也使得清军有所忌惮,不敢穷追不舍,追上去不是找揍找死吗?也正是因为牵线阵的诸多优势,使得这个“牵线阵”贯穿了整个太平天国军事时期,得以“始终不易其制”也。这么好用,谁会抛弃这个的阵法呢?

太平军就是靠杨秀清创造的这个阵法走出广西,开创属于自己的风云传奇的。

7

杨秀清喜欢吃螃蟹,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他只有到山里的溪涧中摸螃蟹回家蒸煮来吃,每天抓几只,看着张钳舞爪的螃蟹,所以他对螃蟹也是很熟悉的,并且在后来根据螃蟹,还创造出了让清军吃尽苦头的“螃蟹阵”,这也是太平军最为著名的阵法。

顾名思义,螃蟹阵以其阵型颇似螃蟹而得名,这个阵型非常灵活,杨秀清因战局而变化,最为常见的其阵型分为三队,中间一队呈圆形,人数较少,而边上两队以多重线型排开,人数较多形似螃蟹。运用的核心就是“包抄”二字。

此外还有什么“百鸟阵”和“伏地阵”,这些都是这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阵法。基本都出于杨秀清之手。从这些名字来看,也看出来杨秀清的文化水平实在是太低了。

起这样土的名字,有谁能记住它?所以流传就不广了,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名字很形象。

8

太平军起于冯云山,成于杨秀清,他的指挥和带兵能力,不服还真不行。所以,别看杨秀清是个文盲,但一点不影响他行兵布阵,这些都是他通过观看桂平木偶戏,听木偶艺人唱戏所带来的。

可惜的是,现在桂平木偶戏还在,并被列入非遗传承名录,可是没有人知道,它曾经让一个可怜的烧炭工,变成一个军神!人们再听木偶戏,不过觉得是"咿咿呀呀”,图个热闹而已。现在娱乐的东西这么多,还有谁会专心听木偶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