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专家被迫撤离前,悄悄留下机密数据:像拧毛巾一样,把知道的拧干净

 金苹果6 2022-11-28 发布于北京

1.中国百废待兴,苏联施以援手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家都满怀信心想要建设一个真正美好的国度。中华人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当然在建设的过程里面,我们也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慷慨支援。那时候中国跟苏联两个国家的关系真的非常的密切,用如胶似漆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

图片

按照《中苏友好协定》,苏联援助中国进行了156个大型现代工业项目,而且还选派了几万名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等优秀人才,来到中国进行指导和协助。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民饱含激情,对于苏联老大哥的帮助,大家都是记在心里,两个国家虽然主权不同,但是怀揣着共同的理想,在工作生活当中相互帮助,互相体谅,也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图片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热情的,对于那些在我们危难时给予帮助的人,我们会更加的感激,苏联在中国一穷二白的时候雪中送炭,对于苏联我们心里真的有道不完的感恩,哪怕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竭尽全力为远道而来的苏联客人提供尽可能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每一个分配到苏联专家的地区,当地的老百姓都把这些来自老大哥国度的洋专家当做神明一样进行热情的款待,无论是办公条件还是住房生活,都尽可能的给予优待。

2.和苏联专家们一起发展国家

当时很多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还为苏联专家们修建别墅式的洋房,他们的日常生活必须的食品蔬菜也都无偿特供。那是来到中国的苏联专家们,一个个工资都是部长级别的,除此之外还会有各种补贴,他们在中国的生活也不用花一分钱。中国人的付出让苏联专家特别的感动,最让他们感动的是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尊重和期盼,这些苏联专家来到中国看到了新中国的一穷二白,有很多中国人,包括干部级别的工作者,都过着非常平凡的生活,即便如此,他们也慷慨拿出了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东西,给自己。

图片

中国人的举动让苏联专家们非常的感动,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能够看到中国老百姓孜孜以求的目光。老百姓渴望从自己这里学到先进的知识技术,也是老百姓们渴求的目光,让苏联专家们由衷的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他们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以此来回报中国人民的友谊。中国和苏联重点的合作领域是军事科技和军工项目,特别是发展导弹原子弹更是成为了重中之重,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导弹的研发是世界性的课题,比起中国,苏联也没有早多少年起步,因此苏联的导弹专家与其说是老师,倒不如说是学长。

图片

尽管如此,苏联在自己也很缺导弹专家的情况下,还是派了专人到中国传授技术,中国和苏联兄弟般的友好合作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两个国家的关系在50年代的时候急剧恶化。关系的恶化让中国以及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们都感到非常的困惑,到了60年代的时候,哪怕白纸黑字规定的合同都还没有到期,苏联依然单方面的宣布终止一切和中国的合作项目,还要求所有的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在一段时间之内回到苏联。

3.苏联专家们放心不下中国

很多专家都想不通国家这么安排到底是为什么,自己非常珍视和中国的友谊,而且那个时候如果和中国项目的终止的话,中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这当中有很多苏联专家都向苏联发电报申请延期回国,可是他们的申请得到的是苏联政府严厉的拒绝和命令。

图片

更加让苏联专家们感到愧疚的是,虽然苏联终止了一切的合作计划,可是中国人对于他们的友情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并不是苏联专家的错,中国人的宽宏大量让苏联专家们个个都觉得既感动又惭愧,很多苏联专家都不忍心中国人遭受巨大的损失,所以想方设法希望能够帮助中国挽回一些损失。

图片

当时在中国的飞机设计师芭兰诺夫说出了很多苏联专家的心声,'他表示在离开这里之前,要把自己像毛巾一样拧的干干净净,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都留给中国人'。担任东风导弹燃料工程研发的苏联专家波哥丹诺夫连夜把很多重要的数据,公式等机密资料写满了一个笔记本,在临别时的时候塞到了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中国同事手中。临别之时,对中国他们也留下了最美好的祝福,他们也一直在期待着中苏关系恢复正常,自己可以再次回到中国和中国人民一起工作!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