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44、古道绵长家声远――探白杨

 新用户2420aRkV 2022-11-28 发布于安徽

白杨古道。由绩溪上坡翻山进入白杨。2021年春月摄

探白杨:古道绵长家声远

江伟民/文

“探秘白杨十八村,古道连山巅。若问客商何所往,望夫崖前云雾深。”站在白杨村徽商古道歙绩交界处山巅上,见万里云山,自由翻卷;四周山林,葱茏茂密;山风拂动,精爽神清。不由随口道出四句打油诗来。白杨古道全长15里,从村中一直延伸到绩溪临溪。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古道上的挑夫、僧尼、商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曾经的繁华终究随着日子的淘洗而逐渐落下帷幕。庚子初秋,我们走进白杨,揭秘一个千年古村落留存时空深处的过往和芳华。

白杨俚语称:“白杨十八村,好男好女不出村,猪头脚脚往外拎。”意为白杨村落庞大,姓氏众多,土地肥沃,女人大多不愿嫁出村庄,只有当地男人看不上的“猪头、猪脚”,不得以才会嫁到外村。这话说得够霸气。但字里行间也透着着自豪和对家乡的挚爱。

白杨地处北岸镇北部,几座山峰围成一个硕大的盆地,18个小村落如同点点繁星,散落在一条绵长的白杨源中。白杨全村分方祁、上祁、新桥、上村四大片,原为四个行政村,新世纪初,行政区域调整后并四为一,以白杨之名名之。

白杨村,古道从村中一直通向绩溪境内

白杨村历史悠久,有人类活动开始,已有1800余年。史载,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便有黄氏迁入。后白、杨二姓迁入,并以各自姓氏名村,修建白杨寺。唐广明元年(880),改白杨寺为褒忠古寺,历代多有修缮,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中叶。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见过寺中大钟,撞击之下,钟声越空而出,悠然绵远。与深渡镇向丰村大天寺钟声遥相呼应,成为一时风景。

如果说,岁月和兵燹在白杨古村留下了太多沧桑,那么横贯一个村落、并由村中延至山外的古道,却是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古道沿村落东北向直往大山里钻。村口一亭处,两股细流汇集,是为大小源。小源荒芜日久,行人难入,相传为朱元璋屯兵之所,常能听到战马嘶鸣,故称马嘶坑。朱元璋后因战事吃紧,援兵江浙,诸多财宝未及运走,遂埋入小源山体一巨石之下。谁知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当地及周边的百姓汇集马嘶坑寻宝。

白杨村中老宅,透着浓浓的土地的味道

“当时整个马嘶坑及两边山上都是挖宝的人,相传有一个人快挖到宝贝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如同天塌了一样。老天发怒了!这个人立马回家了回家一看锄头前还真沾了一点金子。此人受暴雨淋湿后就生病了,只好沾在锄头上的金子卖掉用来看病买药,药用光了,病也好了这个故事也在告诫我们后人,不义之财不可取,天都不容讲故事的老人叫吴增光,瘦长个子,上了年纪,却很有精神。概是年青时当过兵,练就了一副好身板。老吴从南京铁路退休后,便回到村里,现为白杨老年协会会长。白杨老年协会在村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古村的宣传推介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白杨古道,沿大源流向铺设而成。在一个明清400年间,徽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白杨古道也就成了当地村民走沪杭、闯天下的必经之路,由村口一直往东北向延伸,越岭而下至临溪石榴村。古道由两尺左右的青紫石料直铺而成,先窄后宽。这样的设计是有一定道理的,起端窄仅为一村所用,后渐宽只为多村汇聚。古道沿途山峦高耸,巨石横存,留下了众多传说。人文景观亦有不少,一路多亭,路旁多窑,山腰有庵,不一而足。

睡美人石像

在村人的引领下,我们溯源而上。行至半程,只见溪中有一巨石,生得稀奇,如人仰睡一般,石称“睡美人”。村人相告,此石为上界仙人所化。上界仙人来白杨古道游玩,为其独特的山间景致所迷,累了便躺下休息,不料睡熟过去,化成了石头。

当地谚语称:坐坐药材石,终身无病疾;石上靠一靠,无病活到老。

这药材石就是古道旁的一处山体,以药材多生而得名。“传说这上面有野石斛,老话说,'吃了上草,健康活到老,就是讲的这个石头,这个石头说的是整片山上面有不少的中草药。”相传药材石山体上还有一种石兰花,只闻其香,不见其形。我们的到来虽说已是秋天,一样能够感受到一座大山的芬芳。

白杨古道石壁墙,摄于2021年春月

沿途还有“棺材潭、石壁墙、碰碰石”等景点,为当地村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说。这些与人为善、激人奋进的传奇故事,成了滋养一个村落文明的佐料。

如果不是当地村人指点,我们很难发现刻在古道石板上的莲花图案。沿途一共6朵莲花,或含苞,或初开,或绽放,朵朵各异。村人相告,古道顶端右侧有一莲花庵,6朵莲花代表6个尼姑,不同形状的莲花代表不同年纪的尼姑。相传庵主为北岸方村一方家寡妇,丈夫去世后,公公劝其改嫁,却说生是方家人,死是方家鬼,不愿改嫁,只愿出家。于是公公为其在白杨古道岭头右侧建庵。

古道沿途莲花图案

莲花庵遗址

莲花庵现已毁坏倒圮,仅剩一墙,杂草丛生,不复昔日荣光。庵上一口,有一巨石,人登其上,秋风飒爽。人称望夫石。徽商纵横商界的400年时光里,村中多有留守徽娘,因途远信少,不时有人登高探视,盼能在雾霭丛生处,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相传有一年下大雪,一妇女登山望夫,又冷又饿,在望夫崖处不幸辞世。随后,崖畔长出了不少樱花树,每年繁花满山,香气袭人。村人说,满树的樱花是对已逝女子的思念。为了纪念她,此石从此后命名为望夫崖。

一到春天,望夫崖处樱花灿烂

莲花庵斜对面修有一亭,初建于乾隆9年,后历代多有修葺,存有两块石碑,详记修亭布茶不取一文之功德事。茶亭为近年新修,虽不再施茶,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历史遗存。这倒让我想起了休婺边界吴楚分源之浙岭上,亦有一茶亭,为婺源方婆布茶之地,逝后葬于道旁,过往行人念其善行,每每持石堆其墓前,时日一长,竟堆成高坡,是为方婆堆,成了今人凭吊的景点。一个农耕时代,全凭两条腿行走,耗时耗力,即便带有茶水,亦是有限,途中饥渴时,能喝上一碗热茶,当是不世之功德。

莲花庵下新修葺的茶亭

白杨村历史悠久,留下了众多的故事传说;白杨村人才辈出,留下了大量的名人传记;白杨村古建林立,留下了岁月时空的擦痕;白杨村文化底蕴厚重,更为我们留下了足以写进经史的谱系村志。现在的白杨,即便是上了年纪的乡贤遗老,依旧在整理古籍、催活民俗,推介白杨的进程中发挥余热。

白杨中心村为方祁、上祁。明时,程、汪、潘、王、胡、吴诸姓迁入,其中吴姓迁自北岸村,后渐成村中大族。白杨村留存下了大量的清中后期建筑,这与一个徽商的繁盛是分不开的。

茶商吴树仁旧宅门前

清咸丰、同治年间,上祁茶商吴树仁在深渡开有吴裕记茶号,桂林镇状元洪钧为之题写招牌,前店后坊,有茶锅360只,年制干茶 3000余担,一跃成为白杨徽商的代表人物。吴树仁乐善好施,除了为一个家族添置房产外,他还斥资万余大洋修桥补路,成为一时美谈。村人吴宪鸿是吴树仁后人,从乡镇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出版带有浓浓徽味的文学作品三部,现主持县作协事宜。吴宪鸿介绍,其祖乐善好施每每斥资修桥补路,接济他人。

吴树仁旧宅,有岔口画家吴皖生所作墨竹图 

行走白杨古村,善事美谈不绝于耳。横跨在东源水之上的安人桥就是其中之一。安人桥为吴汪氏所建。吴汪氏是一寡妇,她看到小溪不时发大水,两往来多有不便于是出资造桥。为此,吴宪鸿还把这一故事写进小说新桥》。

我们的目光被一座古宅吸引。即便大门紧闭,野草葳蕤,亦不能消减热情。这幢老宅就是当地村人吴范的故居。《歙县志》载:吴范为民国汉口空军第三十队飞行员,“八一三事变”后,击落日机4架。1937年11月25日,在轰炸日军出云号旗舰时阵亡,年仅23岁,国民党当局给予国葬。

笔者与吴增光先生在白杨古道上合影,摄于2020年秋

白杨文风昌盛,村中老年协会上了年纪的老人,不顾年事已高,全身心投入到修志谱史之中,随着《白杨源志》、《白杨源逸谈》、《古方祁姓氏族谱》的出版,一个村落的历史沿革、文脉传承得以走出深闺,芬芳四邻。

白杨老年协会整理出版

吴增光说,作为一个人来讲,活在世上,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他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老人的话朴实真挚,给人带来不小的触动,一种对生命意义思考的触动。

胡迎春斥资修缮的石头亭

古道绵长家声远,众人拾柴火焰高。村民胡迎春,40出头,在杭州做着生意,还在村中任着村委一职,凡是村中事务,往往不惜歙杭之间长途往返,还以一已之力修复古道石头亭,为白杨年轻一代开了一个好头。或许,这也是白杨十八村所共有的家风传承吧。

白杨古窑址

站在白杨村440多年历史的单孔石桥上四处远眺,入眼群山围成了一个30平方公里的硕大盆地,白杨村安居其中。水是万物之灵,村右的东源,村中主源的中源,以及村左的西源汇成了白杨村的三大水系,经七贤村汇入棉溪河春去秋来捻指流年,往事如烟潮起潮落沧桑巨变,转瞬千年。不变的是一个村落融入血脉的印记、刻入骨髓的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