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61、徽州人文行走中

 新用户2420aRkV 2022-11-28 发布于安徽

许国石坊

行走中的人文徽州

江伟民/文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州人来说,行走徽州当是外人的事。外来的驴友不了解,而为了了解,需要行走。天天一个徽州待着,菜市买菜、逛街购物,又或是上班下班为生活奔波,哪一天不在行走?

的确,这都是行走。却又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行走。

徽州有句方言,躲在山中看闲书,不如十字街头听打讲。徽州人在自我圈囿的时空中,一样能够汲取地域文化的精髓。只是,这些片断式的传承,还需要一根线串起来看,否则总有不甚完整而失之偏颇了。

前些日子,受邀在当地几个学校为孩子们讲作文写作课,我就喜欢讲一个与旅游相关的段子。段子说:一群人从自己待厌的地方,坐上好几个小时的车,来到别人待厌的地方旅游,下了车,撒一泡尿,买上一些或许永远都用不上的纪念品,拍上几张照片,再坐几个小时的车,回家。

除了一身疲惫外,再无其他收获。

当时想表达的意思,是想告诉孩子们,在外出旅游的时候要做个有心人,要多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

了解一个地方,只是无谓的到此一游,是远远不够的。行万里路,并不仅仅是脚步的到达,还要用“心”去触及。

真正说到“行走徽州”,还要从2017年,我从事歙县融媒体中心一档大型纪实栏目《行走新安江》的工作开始。

《行走新安江》原来称作《清丽新安江》。开栏的目的,在于以水系为轴线,全面了解新安江及其主、支流沿岸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村落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情。徽州不缺乏历史,徽州亦不缺乏故事,徽州更具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独有的人文传承。这一切,都成了栏目讲述的内容。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实地走访,着力挖掘一些经史子集尚未收入的内容。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栏目组一行从新安江发源地休宁县鹤城乡六股尖开始,沿主、支流,开启了漫长的行走。近5年来,我们完成了新安江流域徽州地域的大部分探访,流了许多汗水,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长庆寺塔

徽州府衙内景

在历史上,徽州人有三次大的迁徙过程。现在的徽州八大姓、新安十五姓,大抵迁自中原望族。为避战乱,先人先迁徽州篁墩,后洒落一府六县的广袤大地。徽州人家,在大山深处,或一字排开,或三三两两,从江畔及山坞、从山脚至山巅,随处可见,如同天上繁星。看似杂乱无章的村落分布,却有着一个基本的共性,那就是逐水而居。

水是生命之源,一个村落的繁衍生息离不开水,日常的生产生活更离不开水。于是在第一缕炊烟升腾之际,水碓的舂捣声,磨盘的吱呀声,集结而来,随之而起的还有成年人的劳作声、孩子的欢笑声……一个生机勃勃的村庄诞生了。

可以说,行走新安江的过程就是行走村落的过程,行走徽州的过程。

徽州不全在纪念馆摆设的物件上、史书的记载中。更为贴近地气的徽州在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里,在一代代村民的劳作中,在一张张嘴巴的讲述中……

新安江是徽州人民的母亲河。有关源头之争,虽说早已尘埃落定,但各地村民依旧保持着自己固有的思想。我们在歙县绍濂乡行走时,村民便道,他们的濂溪发端于千米海拔的石耳山,也可算是新安江源头;在绩溪伏溪乡走访时,村民也说澄源河可算源头之一;自然汤口村民也把黄山上流泻而下的丰乐河当作源头。或许谁都有好胜之心,又或可看作朴实的村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其次便是村落的名头之争。歙县棠樾村,是鲍氏祖居地,有着七座相连的牌坊群,加上乾隆皇帝一句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的赞誉,自然是排在了头牌之上。不“服气”的村落当然有很多,有着八卦村之称的徽州区呈坎村,宋代大儒朱熹称之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又何尝不是第一村呢?再加上歙县许村,国保单位有15处之多,远非其他村落可比,自是信心满满。一说许村,歙南的北岸村、昌溪村、近些年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石潭村,亦是不遑多让。他们会说,南吴北许,东叶西汪。南吴还在北许前,歙南吴氏有风雨廊桥、吴氏宗祠、太湖祠、全国唯一的木牌坊等国保,数量虽则少了,可明太祖朱元璋为昌源吴氏手书“第一世家”匾,足以当个榜首了。

昌溪太湖祠  上悬朱元璋手书“第一世家”匾

自然,黟县西递、宏村,亦因明清古迹保存完整而名头日盛,歙县杞梓里因出了个唯一写进《资本论》的中国人王茂荫而流芳千古,歙县雄村曹氏曾出过父子宰相更因“代君三月”而让后人铭记,加之民国四大乡绅之一的曹霆声,以一己之力斥资数十万大洋修建徽杭公路而名垂青史……所有这些,都是徽州村落中的佼佼者。

其三,便是方腊所属地的争论。或曰方腊为歙县北岸镇七贤村人,有95版《歙县志》为据;或说,为浙江青溪人,只是在七贤一带举事而已。

古人语:清官难断家务事。面对洋洋洒洒、琳琅满目、名人辈出的徽州古村,或许任谁都难以评判出一个高下来。

徽州人文璀璨,溪涧流泉之间写满了故事传奇,为当地村人所津津乐道。

在休宁县鹤城乡新安源村,我们第一次听到有关出“天子”的故事。故事说,一妇人怀孕,为遮挡天象,有一猫一狗轮流在瓦上值守。一次狗下来觅食时遭遇不测,猫活活饿死在屋顶上。又因清理瓦片而至天机外泄,朝廷派兵追剿。天子尚未出生,却会说话,告之母亲抓一把土往身后一扔,就能避开追兵。孕妇忙中出错,把土抛在了身前,突然长出一座高山……后孕妇被杀,天子胎死腹中……故事中还谈及,天子一出生,自然得有兵将保护。保护天子的兵将便是村子四周的竹园,还安排了一个村人日日用米汤浇灌。村人浇了几次后,便停下了。他认为,人都吃不饱,还用米汤浇竹园,太浪费了。至朝廷追捕孕妇时,竹子一齐爆裂开来,可走出来的兵将大抵缺手少腿,如何抵挡得了……

我们在歙县深渡镇三源村走访时,听到了类似的故事。三源村中,有一个叫皇帝盔的小自然村,因其村落水口林及周边山势如同皇帝的帽子而得名。亦因天机泄漏孕妇被杀,天子没能出生。不同的地方在于,三源的故事中,有大将、有文臣,还为未出生的皇帝配了妃子……大将的名字叫张大力,力大无穷,可挑数吨巨;文臣便是徽州区岩寺街上的“烂肚宝”,斯人满腹经纶,亦因天子之死而游戏人间,在岩寺一带流传着诸多故事传说,后因打赌而死于蚊毒;所匹配的妃子倒是没有具体的人物展现,却在山巅上有一个湖,湖水经年不干,人称“美女照镜”。

漳潭村红妆馆

绵潭村古戏台

散落徽州大地的民间传说还有很多。诸如方腊兵败后,遗留下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在歙县七贤留下的是18把金交椅的传说。18把金交椅沉于当地18口水塘之中,后人多有探宝,却无所获。在歙县白杨村,亦有相似传说。相传,在白杨嘶马坑(一座山坞),最多时有数百人进山寻宝,其中一人挖掘时,锄头沾了一点黄金,正大喜时,天降大雨,返家后大病一场,将所获金子悉数就医,金尽病好。村人言及此处时道,不义之财不可得,得之必有祸殃。至此后,再无寻宝之人。

说起寻宝一事,还得说说歙县绍濂。绍濂有探花故里之称,相传在绍濂通往长陔的古道上,有一个金子打成的“金头”,一样引得众人前来寻宝。大抵兴起而来,空手而归。

张硕主持雕刻的巨硕 万佛朝宗

我们再来说说徽州的文化特产:徽墨和歙砚。

歙县有中国歙砚之乡、徽墨之都的美誉。我们到过婺源溪头乡芙蓉溪畔的砚山村,这里是歙砚老坑龙尾砚石的所在地。是故,歙砚又称龙尾砚。为了保护老坑砚石,当地政府已于数年前全面封山禁采。我们也到过歙县溪头镇双龙村的龙首砚坑,当地开发者亦曾斥资开山,龙首砚石又称乌玉,虽少了龙尾砚石的名头,亦是歙砚中的不可多得的主要原材料,却因石势往山内生长,开采诸多不易而暂停……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歙砚砚雕界自南唐李少微以来,各代名人辈出。至现代,仅歙县当地就有俞青、程礼辉、张硕等多人获砚雕类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此过程中,当地亦有不少地质学名流,富堨镇仁里村程明铭等人,曾集一生之力,多方访山寻石,寻得多个砚石点,衍生了全市范围内一个近万人的歙砚大军。

歙砚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2004年9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歙县“中国歙砚之乡”荣誉称号。

徽墨的开山祖师原姓奚,因李煜一己之爱,赐李姓,叫李廷圭。时人称叹:“黄金易得,李墨难求”。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2015年12月,徽墨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项胜利徽墨作品:徽州府衙纪念墨

至当代,绩溪人周美洪、歙县人项德胜、项胜利兄弟,成了徽墨制作技艺集大成者及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历史长河中,把徽墨再次推向高峰的当属绩溪上庄人氏胡开文。胡开文师从休宁西街汪启茂,成休宁墨界后起之秀,后取汪女为妻,继承了岳父产业,并打响了“胡开文”的牌子。继休宁、屯溪、歙县开设“胡开文墨店”,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后在扬州、杭州、上海、汉口、长沙、九江、安庆、南京等地,或设分店,或开新店,其经营范围几近覆盖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呈胡开文一支独秀之势。

接下来说说徽州四雕。

许村双寿承恩坊 文昌阁

徽州四雕大抵是为徽派建筑服务的。特别是其中的石、木、砖三雕更是如此。在徽州各大宗祠内,均可看到四雕的精美作品。北岸村国保单位吴氏宗祠内就有精美的石雕“西湖十景图”、“百鹿图”及道光年间的“礼器图”,可谓是石雕作品之集大成者。在大阜村潘氏宗祠内,横梁雀替上的木雕“百马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一绝。在呈坎村罗东舒祠、许村村许氏宗祠、昌溪村太湖祠、周氏宗祠等,都有众多的石、木、砖雕作品,成了研究徽州雕刻的主要场所。歙县方乐成、吴林水、吴正辉等,是徽州砖雕一脉的传承人物,定居徽州区的歙县人木雕大师王金生,是木雕界的擎旗人。近几年,休宁县出了两个木雕界的女掌门人汪文雅和陈秋香,她们或活跃在各类古建的施工现场,或进入职业学校当起了老师,为后来者挑起了一盏前行的灯。

至于竹雕作品,或与建筑关联不大,却是一个殷实的徽州人家颇为重要的摆设品。在古代,竹雕作品大抵以笔筒等小物件为主,上刻山水人物,飞鸟走兽,俱是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徽州区洪建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三十年来,竹雕作品有逐渐放大之趋势。北岸镇竹雕大师汪加林,常以整个竹脑加工成各类动物或名建筑形状,与时代紧密关联,有着浓浓的时代特色。

绩溪徽杭古道  江南第一关

徽文化为中原文化与当地山越文明相融而成的结合体。其中以仁义礼智信为主体的家风传承,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涵盖了当地文化的精髓。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行走徽州,感受最深的便是良好家风家训的传承。歙县定潭村李济仁、张舜华一家,徽城镇饶上珍、汪宏坦一家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靠得就是良好的家风传承。

李济仁是歙县小川乡人,自小习医,与深渡镇张一帖传承人张舜华结婚后,同为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后夫妇俩调入芜湖弋矶山医院工作,李济仁在多年工作中,施仁心仁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获评首届国医大师殊荣,成为新安医学研究者之一。

百岁老人饶上珍,与人和善,性格爽朗,祖孙四代人常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显得特别和谐温馨。这其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便是饶上珍的儿子汪宏坦所表现出来的孝道。一个长寿老人的背后,都有一群以孝为先的子孙后人。

北岸村风雨廊桥

北岸村吴氏宗祠

我在徽州村落的行走中,相继采访过40多位百岁老人。或许现代人注重养生,十分关注百岁老人的养生之法。而我得出的结论仅为两点,一是万事看开,气定神闲;二是后人孝顺,生活安逸。如果没有一个广博的心胸,时时为俗事叨扰,或喜或悲中,总会伤了脏器;若无孝子贤孙,生活无着,更难人生百年。

自古至今,孝道文化一直贯穿在整个徽州历史进程之中。昌溪乡沧山源村是经学大师吴承仕的故乡。村口一亭中有一石碑,上面记载了康熙年间一个叫遇旦的孝子,割肉为母疗治的故事。

遇旦生于康熙9年,为了割肉救母,康熙26年就因疮口病发而殁,年仅18岁,令人嘘唏。我们在为孝子的孝行感动的同时也为当时的江湖游医乱开处方草芥人命之恶行而愤慨。从今人的眼光去看,以肉治病,病怎么也好不起来。若是缺少营养,更无须用人肉填补。而在愚昧无知的年月里,遇旦听信游医之言,竟是毫不犹豫地拿起刀割下身上的肉来……

在郑村棠樾村,亦有鲍逢昌割股疗母的故事。貌似古代,以人肉为药引之事,时常发生,一个个孝子贤孙们竟是不顾自己安危,毅然绝然地割肉救亲。

在棠樾,还流传着鲍寿逊父子争死、孝感动天的故事。相传鲍寿逊父子为强人所虏,相告欲杀其一,父为保子子为保父,父子二人争先赴死,终获强人释放……

徽州古城应公井

在忠孝仁义的家风家训熏陶下,徽州有着忠君爱国、直言敢谏的一代名臣王茂荫,有着乐善好施斥巨资资助灾民的鲍潄芳,有着以生命为代价唱响革命歌曲的大音乐家张曙,也有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他们早已从一家一室的小我中走出,把自己融入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进程之中。

一个徽州大地,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渔梁坝

徽州有一个商帮,闯下了无徽不成镇的荣耀。这里地域特产众多,有三潭枇杷、三口柑橘、问政贡笋、上丰雪梨,也有着徽州石头锞、徽州毛豆腐、徽州臭鳜鱼……

徽州有一处古坝,少去了曾有的帆影点点,少去了过往的呢喃叮咛,留给今人环环相扣的吨余巨石,一路向东的洁白浪花,还有诉说不尽的渔梁风情……

徽州有一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府所在地,这里古巷、古街、古井、古祠堂、古牌坊……文物众多,目不暇接。气势磅礴的徽州府衙和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就像一本徽州百科全书,轻轻翻动之下,扑面而来的厚重文化,就能陶醉一个春天……

                    2021.11.3于至简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