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39、炊烟四起醉心肠――走民主

 新用户2420aRkV 2022-11-28 发布于安徽

民主村石岭水口

走民主:炊烟四起醉心肠

江伟民/文

其实早在走访三阳镇高峰村时,我们就在燕窠自然村偶遇了发端于湖田山的小溪河。当再次在杞梓里社溪桥处与小溪河邂逅,并逆流而上时,一个叫民主的村子豁然展现眼前。

把个溪流的名字叫个“小溪”,或是官方叫法。民主村所在地的石岭村民,大都叫个石岭源,或者把村外的半坑村一起归纳进去——石岭半坑源。当地民谚称:石岭半坑源,辣椒当油盐。仅仅一句话,就把一个旱南深山曾经的穷困和不堪,概括得十分恰当了。

原来的民主村由石岭和田干组成,原新阳村由新阳和杨家塔组成。新世纪初合二为一成现在的民主村。石岭和田干以汪氏为主干,为汪华长子建公之后。明景帝(1428—1457)年间,汪氏69世祖伋公,由岩寺迁石岭,至今已衍至96世,近600年历史。

古之迁徙,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原因。一为拓地,二为逃荒,三为避乱。自然也有例外。汪氏入驻石岭,或为这里的水口所吸引。村人相告,小溪河在杞梓里汇入昌源河处,便有龟蛇二山把水口;石岭村口,左手边的狮山与右手边的大象山,把住石岭水口。水系曲折蜿蜒,山脉层层守护,一个十分难得的人居佳地。

石岭村景

石岭水口,小溪河沿群山之形,回返而出,溪水平缓。在古人眼中,便是聚财之地。相传汪氏入驻之后,石岭村还曾来过一位堪舆先生,一走到村口,便为灵动的水流和狮象守钥之势所撼,认定此源为风水宝地,便想着把祖坟迁移过来。

堪舆先生沿小溪河而上,一直来到了湖田山左近。这时候,他看到一株红叶树,正是想要的风水佳地,于是满心欢喜地回转家中,第二天当他捧着祖宗骨灰再次来到湖田山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红叶树。堪舆先生顿时傻了眼。认定的风水宝地再也找寻不着。实在无奈之下,只好凭着感觉安葬祖上骨灰,却与实际选 定之地相去甚远。

其后的数百年间,亦有类似事件发生,终究被一座不时变化的神奇大山戏弄而无法如愿。

民主村村委会所在地,原为汪氏宗祠所在地,后毁。相传,宗祠正堂悬有汪华像。村中产妇难产时,便会来到宗祠,焚香祷告后,敲锣打鼓把汪华像请至家中驱祸。

汪氏为徽州大姓,我们在诸多村落都有对越国公汪华的介绍。在石岭,我们听到了另一个版本的传说。古时的石岭人认为,女人难产,大抵为小鬼作祟。请来汪公大帝,便能镇住鬼怪。而汪华之所以有驱魔降妖之能,是因其忠心而被唐太宗李世民封其为“阴间天子万万年”的传说有关。

石岭老宅俭德堂

村民相传,李世民跨海征东,征伐高句丽,一去就是18年。这18年均由汪华辅佐太子,代君理政。李世民班师回朝时,汪华率队伍前去迎接,两人分立一座桥的两头时,李世民不再过桥。究其原因,原来有谗臣进言称,汪华把持朝政日久,且有九子,已有纂位之心,你若过河必被其所害。李世民一想,的确不可不防。在桥头接驾的汪华见皇上迟迟不过来,业已揣摩到了帝王心思。竟是把九子当场逐一斩杀,后自己自刎投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忠君爱国之心。

在村民的故事中,李世民一见此状,终于明白了汪华的忠心。虽立时醒悟,却追悔莫及。于是便分封九子: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相公。最后在仿佛一个华时,李世民道:你是阳间天子十八年,阴间天子万万年。如此一来,凡阴间鬼怪,均为汪华统辖。农家人认为,妇女生产难产,大抵为鬼怪挑事,请来汪公大帝,鬼怪避之不及,自然逃去甚远,妇女也就能安然生下孩子了。

历史上,李世民征东确有其事,却并非一去就是18年;另一个越国公汪华确是辅政大臣,却没有“代君”行使帝王权力;其三,汪华斩杀九子而后自杀,均为民间传说,与事实相去甚远。有一点倒是肯定的,汪华为保“歙、宣、杭、饶、睦、婺”六州之平安,审时度势,说服文臣武将,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为大唐李氏王朝及六州之民所敬重。作为汪氏子孙,不过是以传说的方式,为祖上忠君的事实,谋求一个另类的说辞罢了。

石岭汪氏有里外门之分。里门汪氏多发本村,外门汪氏多迁外地。而迁出去的汪氏一族在没有建祠立宗之前,每年均需向祖祠上缴一定的管理维修费用。相传外门汪氏曾迁满金、开化等地,一到年终,汪氏外门族人都要前去收取费用,次次均顺利。有一年,收费的族人被接待者好酒好菜弄醉了。那时候,族人外出收费,都要带上祠堂族谱。外出的汪家人见其烂醉如泥,心中大喜,便着人抄写族谱。待到来年再去收费之时,外出的汪家人说,我与你们不相识,何来收取费用?收费者一看,原来他们早已建了祠堂,开宗立派。

古人建祠立派,规矩甚多。首先得有祖谱,知其从何处来。外出的汪氏在外发展数代后,为了不再上缴祠堂费用,便设计盗抄了祖谱。

只是如此一来,虽说算不上欺宗灭祖,却是淡漠了根系亲情。

新阳村水口

石岭村落沿小溪而建,地势逼仄,许多房屋的基础,均须从河道处打桩而起。村中古建甚少,新建之楼大抵高端大气。村中仅有的老宅名“俭德堂”,至今已逾150年。祖上传下规矩,此屋不可乱堆杂物。现虽为众屋,4家共有,亦遵祖训,一家管理一年,轮流打扫。遇祖宅破损,亦由4家共同出资维护,至今不废。

一幢老宅,因子孙后人齐心协力,未曾为岁月所侵,大抵是件幸运之事。石岭公路贯通于1996年。汪氏入驻的数百年间,村人依靠肩挑背扛,用力气和汗水,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经营得风生水起。

田干汪氏为新中国成立后自石岭迁入。虽说人口不多,新世纪以来,却是出了数个名牌大学生。一个地域偏僻却不废诵读的村落,总是让人心生敬意的。

沿小溪复上数里,便是新阳。新阳村水口古树参天,宁静幽雅。相传这里还曾是一个乡的建置,地域范围涵盖村外的民主村,村里的燕窠村。

新阳以方氏为主干,迁自杞梓里苏村。来的时候为叔侄二人,叔叔文郞公入驻石岭,侄子太䘵公来到新阳。新阳方氏尊太䘵公为始迁祖。

在一个漫长的农耕时代,村人要想生活得好,就全靠天公作美。风调雨顺之年,大抵仓禀充实,人们安居乐业。若是遇到干旱年景,弄不好就是颗粒无收。如此一来,求雨也就成了当时农村经常发生的事情了。

新阳村人求雨,有着许多讲究。相传菩萨送出去的时候,得偷偷进行。村人要把它装进竹篓里,盖严实后再挑去清凉峰,放在峰上一石洞内。到了第二天,集结一支庞大的队伍,锣鼓开道,爆竹四起,大张旗鼓地用轿子抬回来。在村人的诉说中,当地求雨很灵验,大多逢求必应。现在村中的几位老人,都有过求雨的经历。新阳村一开始求雨时,沿途经过三阳、中村、叶村、竹铺、岭脚等多个村庄,所经村庄百姓均不信他们能求到雨,大多不予理睬。却不料还真把雨给求来了。如此一来,到了第二年天旱求雨时,沿途村民积极响应,担水于山腰道中,供新阳求雨人饮用。到了次日下雨时,竟把一个旱南山区浇了个透。

我们在与村人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丝端倪。所谓求雨,选日子特别重要。村人相告,当时村中就有识天气的族人,他们看准了哪一天会下雨,才会在当天去求,因此才有“逢求必应”的奇迹。

杨家塔水池

杨家塔章氏祠堂承绪堂

杨家塔在一座半山腰上,现在亦通了公路。我们到来的时候,有一村民正在水池边洗菜。走近一看,竟有四个水池,高低错落分布,分为人用、洗菜用、洗衣用、涤便桶用等。现在的水池为水泥所筑,历史上均为石板砌成,古色古香。

杨家塔为章氏祖居地,当地章氏迁自绩溪。村中章氏祠堂承绪堂,规格较小,仅为两进,开的是偏门,却保存完好,这也是一个民主村我们见到的唯一保存下来的祠堂。

在村中行走,很难见到村人。一个深山坞里的高山村落,村人大多选择外出发展。村人相告,户籍人口180人,留在村里的还不足30人了。

杨家塔村口石栎树群

杨家塔水口有4株高耸入云的石栎树,所产籽粒可做柴子豆腐,口感鲜嫩,味道鲜美,为村人所爱。却由于树身太高,其中两株石栎曾遭过三次雷劈。最近的一次是2015年的梅雨季节。其中一株仅劈过一次,便成了枯木。另一株石栎,被劈过两次,只见树身从上到下有两条十分明显的伤痕,现已愈合。

一泓清碧几多湾,

霞蔚云蒸谜漫山。

最是农家小院内,

炊烟四起断心肠。

民主村不大,仅千余人口,一个村落却被曲折婀娜的溪流拉得很长。近年来,湖田山声名鹊起,当地花岗岩峰林地貌,四季风光无限,游人如织。发端于湖田山的小溪河必然带给我们别样的神奇。不经意的一次驻足,我们把倾听到的故事传说、领略到的山光水色,通过镜头的记录和文字的整理,更能激发起一股文化振兴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是乡村振兴中最基础最本真的原动力。为了使之更为旺盛、更加充盈,我们就会一直走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