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背影》,我们到底看懂了什么?

 许她一世繁华 2022-11-28 发布于上海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初读朱自清的《背影》时,并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太散,总感觉不到重点。

那时的我们确实也不能体会,毕竟学习的时候才八年级,如何能够看懂这么具有深意的散文。

现在再回读,慢慢的看懂了父亲的背影——那是对父亲的心疼。


接受北大新式教育的朱自清和父亲的封建教育存在着思想和行为上的矛盾,父亲固守的“父为子纲”一度成为朱自清抗拒的源头,家境优渥时娶妻纳妾,年少不羁不顾家庭最终气走了母亲,祖母也因为父亲挪用公款给生生气死,对父亲很难有好感。

军阀混乱的民国风气污袭,朝不保夕是常态,补完亏空的朱家只剩一地狼藉,父子俩都得外出求学求工作。

即使同道而行,也不愿跟父亲多呆一天,不愿意父亲去送,一个劲的嫌弃父亲。看到父亲跟脚夫和茶房讲价钱时一时嘲笑父亲的迂,钱能买通一切何必讲人情。

直到平时习惯了大手大脚的父亲为了买橘子跨越护栏去对面月台时,他的眼泪不自觉的潸然落下。

肥胖蹒跚的父亲已在无声中已成为了垂垂老者,乌黑的头发已经花白,连走两步都那么用力。

在送行的铁轨上,父亲买的朱红色的橘子成了他唯一表达对孩子疼爱的媒介,肥胖的身体在沙砾上踩出了一道道印坑,但那几步路,却用尽了父亲的气力,那被撑得刺啦作响的大马褂和布棉袍显示着他极为吃力,连爬上月台都显得那么困难。

他心疼了。

原来在求学的缝隙中父亲已经老了,祖母去世父亲独自一人居住,没有了其他的念想,唯独思念孤身在外的儿子,也希望儿子能够对父亲表达关心,只是碍于父子身份没有那么亲昵。

也是这一刻,他开始对父亲充满了愧疚和心疼,开始了从内心缓解和父亲的关系,从内心原谅了父亲。

父亲的背影,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个中年男人对生活的妥协,养他的人已经被送走,他养的人已经长大,他终于可以向命运低头了,父亲,太累了。

父亲对孩子的爱向来不会表达,它不像母爱来得那么温柔那么细腻。疲倦时是父亲的胸膛和背脊让我们依靠,哭泣时父亲会如高山一般训斥没出息,往往会一边说你乱花钱一边节衣缩食供子女生活。

中年人的世界,窄窄的肩膀承担了太多的压力,上面得赡养父母下层得养育子女,连叹气都会引起家人的不安,一切都需要小心呵护,他们不敢懈怠,不敢抱怨,所有的问题,都只能自己扛着。

现在的年轻人,对待父母的付出很少会抱着感恩之心,理所当然的享受父母所给予的一切,认为父母对子女好是应该做的事。曾几何时,他们也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宝,也是被悉心呵护的,因为有了孩子,他们学会了成长,学会了怎么照顾人。

我们从来看到子女回报给父母的方式就是拿着父母的钱在KTV里唱着廉价的《父亲》,却越来越少的发现愿意帮父母干活,愿意跟父母一起逛街,不嫌弃父母因缺乏知识而跟年轻人的社会格格不入。

我们是第一次做人子女,值得被父母宠被长辈爱,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却要放弃自己的休闲时间,忍受着因熬夜而产生的疲劳,看着眼角逐渐加深的皱纹,他们也曾心疼自己,但是他们的脆弱从没有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这就是父母常常喜欢露出坚强的假象。

于是,便有了龙应台的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如果你跟父母的关系也不好时,如果你嫌弃自己的父母穿着打扮老土时,如果你责怪父母不理解你时,请花点时间读读《背影》,随朱自清一起理解父亲的不易,学会关心照顾你的父母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