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容易理解的脉学:圆运动脉法

 勇敢的芯2 2022-11-28 发布于湖南

小编导读

有一定中医基础的朋友想必对于“圆运动”三个字肯定如雷贯耳,圆运动理论不仅可以用在在辨证组方,脉诊里也有“圆运动脉法”。两手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圆运动?如何根据脉象分析脏腑情况?跟随小编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关于脉的理解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这其中有难经脉法、太素脉法、内经脉法等。面对这么多的脉法,我们经常会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家才好。其实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就像玩电脑游戏,游戏难度从低到高才能让人坚持玩下去,要一开始就是打终极大怪,谁还会对游戏那么痴迷?所以借鉴开发游戏的思路,今天小水牛给大家介绍公认最容易理解的脉学——黄元御圆运动脉法


圆运动脉法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寸口脉作为手太阴肺经的一部分,必然也被气血充满,所以研究脉象究其根本就是研究脉中气血的情况。而寸口脉之所以历来被用于诊断疾病,是因为全身脏腑气血的情况都能在寸口脉上显现出来,人们根据显现出来的情况就可以判断疾病的根源所在。那脏腑的信息在寸口脉是如何分布的?

《四圣心源·寸口脉法》曰:“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

心主三焦是心包和三焦的意思,不是心主导三焦,心包和三焦的相火问题等下再谈。现在先看其他已经在寸口处被黄老分配好位置的脏腑(见下图)。

图片

脏腑在脉中的分布

来源:《学习中医很简单:我的<四圣心源>习悟记》

通过对圆运动理论的学习就可以知道,脏腑是有主次之分的,脏主管腑,人体气血的运行规律大都由五脏决定,五脏气血的运行状况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程度。所以在思考疾病根源时,先以五脏为核心找问题,再考虑腑的问题,下图就体现了这种思路。又因为膀胱在圆运动中有独特地位,所以六腑独有膀胱出现在图中。

接下来小水牛将根据黄元御的脉法理论画一幅中医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的图——圆运动脉图

图片

圆运动脉图

来源:《学习中医很简单:我的<四圣心源>习悟记》

将左右手的寸关尺连成一个圆,把脾的位置放在中心就成了这个圆运动脉图(见上图)。大家发现没有,上图和圆运动规律图几乎一模一样,难道脉法也符合圆运动规律?

没错,脉法符合圆运动规律正是黄元御的独特思想。从左尺到左关,再到左寸、右寸、右关、右尺,再回到左尺构成了脉之小圆,透过这个小圆可以了解人体内气血运动之大圆的情况。眼睛是心灵之窗,而寸口脉则是圆运动之窗。换句话说,诊脉者合握患者左右脉犹如握全身之气血。接下来说说圆运动脉法的具体情况。


浮沉大小

阳浮而阴沉,这是阴阳固有的性质。脾土居阴阳之中,所以其脉在浮沉之半,其位在关。浮沉该怎么判断呢?

浮脉是指以比较轻的指力就能感受到脉象,沉脉则要用重手按到筋骨才能感觉到跳动。我们也可以认为,浮在体表而沉在体内。脾脉在浮沉之半,手指要用适中的力来感知。《四圣心源·浮沉》:“关者,阴阳之关门,阴自此升而为寸,阳自此降而为尺,阖辟之权,于是在焉,故曰关也。”如圆运动脉图所示,脾就像横贯左右的一扇转门,左阴升而右阳降。左升则肝木达,右降则肺金敛,所以脾候于左右两关。这就奇怪了,之前不是说脾胃候于右关,怎么就成了两关了?

人之气虽分六气,然六气周游而化一。整个圆运动就是一气在变化,而寸口脉既然为圆运动之窗,理应也为一气运行。气之升降受脾土枢纽的控制,所以气在升和降时都与脾土有关,那自然两关都能候脾胃。只不过因为肝也候于左关,所以在右关脉中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脾胃的情况。

如果脾土虚弱,那么就会导致脾阳不升、胃阴不降。由于脾阳不升,所以肝木不达,肝木不达则胆木不降,这是因为肝胆互为表里,与脾胃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

这个时候两关部的脉象都会大,左关大是因为阳从肾水左升为肝木,脾不升导致肝木没办法继续左升,所以肝木之气郁聚于左关,右关大是因为胃气不降,而胆木没办法右降,所以郁滞在右关。故黄老说:“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胃之郁而不降也。”

相火通过足少阳胆经下藏于肾水,现在胆木不降,相火也就敛降不了。没法敛降的相火会发挥其火易上炎之性,肺金原来的清气被上炎的相火郁蒸化而为火,平常上火的症状就是这样产生的,此时肺的右寸脉会变大。肝木郁陷不升,木中的温气就会抑遏于下而生下热,于是候肾的左尺脉也会大。这就是黄老所说的:“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