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汝玉,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天启二年(1622)进士。天启七年出任江西乡试之主考官,时宦官魏忠贤垄断朝政,败坏纲纪,元璐出考题讥讽之。思宗即位,诛魏忠贤,元璐才倖免于祸。元璐素负时望,亦渐获重用,思宗颇欲用之,然却因此深遭小人所忌,而蒙谗言罢归。元璐自此深知朝政不可为,从此绝意仕途。崇祯十五年(1642)闻清兵入至北京,北京震动,求救兵于天下,元璐毅然尽鬻家产以征兵,募得死士数百人,驰赴北京。并向思宗陈述制敌之法,思宗拜为户部尚书,深恨不能早日用之。 倪元璐为人清正,有忠义之气,骨鲠气刚,倪对当时宦官专权兼掌东厂,魏忠贤又不断打击东林党人极为愤慨,并上奏皇帝为东林党人伸张正义,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京城,倪元璐闻之,遂束带向阙,谢毕天子,以帛自缢身亡,以示忠心曰:“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卒年五十二。 倪元璐肩负着士大夫忠君报国的沉重压力,时势的不堪和官场的腐败,他的抱负终难实现,由是只能借书法来发泄胸中的郁勃。在学书法的道路上,倪元璐最得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人翰墨之助, 以雄深高浑见魄力,书风奇伟。往往纵笔疾书,随心所欲。但天份既高,学养又富,故能触类旁通,风标独领,虽纵横使转,看似绝不经意,但声情并茂,气韵优雅,个人风格十分强烈。 倪元璐书法有明人行书流便秀雅的特点,又有涩劲朴茂的风貌,其源出于帖学书法,又含有碑学特别是六朝碑学的特点。既以风骨凌厉,“异态”高古,清劲奇趣,格调旷达的特点,展现出明代气势豪迈、奔放的书风,行书流利犹如“凌鱼奋尾,骇龙反拘”,体现明人行书流便秀雅的特点,但又以其不求表面点书之精,这就超越了明代书法的一般风格,能惟求气势之盛,集形、意、气为一体,依意而生、率真天成,把明代的书风推向情与美相结合的道路,从而能达“通神”的极高境界。清吴德璇《初月楼论书随笔》评曰:“明人中学鲁公者,无过倪文公。”其书深得鲁公厚实劲健之笔意,而更为劲峭,结体趋于扁方,呈欹侧之势,以险寓正,风格奇倔刚毅,于明末自成一格。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明人无不能行书者,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在古代书法的品评中,此其一。其二:细度他的墨迹,结字多抬高右角,竭尽倾斜交错,危绝救应之势。倪元璐善于用笔,他在用笔上直落直收,斩钉截铁,笔画恣意,给人以刚劲畅达之感,其墨浓而厚笔画重而沉,方整中见婉遒,可窥篆、隶之意趣。加上笔画字型的粗细大小变化,墨色浓湿干枯交替,却又出现险劲中寓古雅的韵律。这就超越了他源出的帖学、碑学书法,将所学融入自己的创造,使之“下笔磊落无俗气”,难怪后人对他有“笔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之“三足”的称誉,正像清代的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说的“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书风,创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书法,对清末民国初年的书风有过一定的影响。 倪元璐所画山水,山皆崚嶒兀屼,林木则苍莽葱郁,皴法喜用大、小斧劈,总不屑描头画角,以取媚于人。王香泉评价:“吾生平颇爱天池(徐渭)书法,脱尽俗尘,及置倪公行草之旁,便如小巫无坐立处。”陶元藻谓:“倪、徐二家画亦然。盖倪以雄深高浑见魄力,徐以萧疏古淡见风神。廊庙山林,原不容并列,况倪有忠义之气,流露毫端,去人自远。”传世作品有《舞鹤赋卷》、《行书诗轴》、《金山诗轴》等。著有《倪文贞集》。 《草书五言诗扇面》 金笺 17.3×53cm 嘉德2005秋拍 以下资料来自中国嘉德2005秋季拍卖会 倪元璐《草书五言律诗轴》 尺 寸: 160.5×46cm 声明:资料仅供学习参考,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 倪元璐《许愈杜陵七言联》纸本行书 37×179cm×2 上海中天拍卖 释文:“许愈问剑岂无意,杜陵痛饮真吾师。” 此联大气磅礴,不屑描头画角,自有一股忠毅刚烈之气,溢诸毫端。书画固非文史大道,要亦以品格为上,次为性情,再则笔墨点画。胸中无浩然之气,手中无金刚之杵,欲籍雕虫小技,名为丹青,可乎? 声明:资料仅供学习参考,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 倪元璐《书林逋“即席送江夏茂才”七绝诗轴》绢本草书 159×51cm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 释文:与君未别且酣饮,别后令人空依楼。一点风帆若为望,海门平阔鹭涛秋。 声明:资料仅供学习参考,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 倪元璐《赠毖轩题画诗轴》绢本草书 153.5×47cm 佳士得香港2011年秋拍第1797号拍品 释文:上頭可有錦崗無,一例風光列畫圖。昨夜泰山雲氣美,飛為快雨到西湖。似毖軒父母。元璐。 诗载《倪文贞公诗集》卷下,题作《题画赠王葱嶽中丞》,共两首,此為其二。诗题中『王葱嶽』与此轴上款之『毖轩』均未详何人 抑或二者本為一人,待考。然从『父母』的称呼推断,毖轩当為某地方长官。此幅书法用笔生涩遒厚,结字紧密欹斜,当属中期偏晚风 格,似為崇禎十年前后所书。 出版:铃木敬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四卷》,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第225页,图版JP10-007。 【资料来源】《中国书法全集》第57卷-倪元璐(荣宝斋) 倪元璐《书赵嘏“野僧壁”七绝诗轴》绢本草书 157×46cm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 释文:晓傍疏林露满巾,碧山秋寺属闲人。溪头尽日看红叶,却笑高僧衣有尘。戊寅冬十月,书似雨玉词丈文几。 声明:资料仅供学习参考,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 倪元璐《草书“辨此非寻俗”诗轴》 绢本草书 120×43cm 北京翰海2002年秋拍卖 858号拍品 释文:辨此非寻俗,文心与赋才。神卓俄鸣节,矦管忽飞灰。风有若归者,虫生不怪哉。小消蛙腹胀,正■蚨回兼。 出版:1.《中国艺术精品收藏鉴赏百科》第五卷P57,大象出版社; 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3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声明:资料仅供学习参考,本站不能保证所有拍卖作品的真实性。 倪元璐《致台翁手札》行书 24×21cm 资料不详 释文:昨小睡起,始见台教,芬有珠沈玉碎之病,不胜惋愕!虽然数也,在台翁不至八子七壻图中小添一队耳。爱女甚男,安昌之老不足宽遣珍重,欲至慰,为客所彃,辄此效忠。老母命笔致喜。夫人亦同斯见。 此札内容为慰亡,写得沉痛哀婉,但又以通脱之观点为生者解说,言简意深,于平常俗事中见高远之怀。所书结体端正,行笔朴厚而活泼,极为精彩。 【资料来源】:《青少年书法》 2010年14期 倪元璐《刘钜溟过访行草书札》行草书 藏处不详 释文:江右新解头刘钜溟弟,丁卯所拔,拟元以夫场贴堂,实副榜第 一。今来过访,约午间到小楼,出五簋享之,其意甚欲见台兄。 倘无他事,借光半日,荣甚欢甚,怀惠然许之。弟璐顿首。 【资料来源】《中国书法》杂志2013年第12期) 倪元璐《春日郊外马上作五律诗轴》行草书 释文:木孔虫穿叶,被火瞒到今。化机与草说,春势独山仟。出酒挠花气,呼工按水音。悔将袍笏至,据法合书侵。春日郊外马上作。似嵩岳先生正。元璐。 【资料来源】《书法》杂志 2015.1 倪元璐《行书仲嘉薄暮过从尺牍》 美国宝蒙堂燕登年藏 释文: 昨仲嘉兄薄暮过从,语次及贵乡备兵,使者旁求後身甚切。冯留老不敢当之意甚坚而决矣。弟不揣敬举所知,敝乡徐亮生讳人龙,其才品气概敝里无双,当年督学楚中。杨大洪诸老赞之太过,诸老既得祻(同祸)即以终养告归,幸以外吏免缯缴汤火,然淹疏已久,服阕於今。将一年两台交章荐之,不一而足也。以此人当贵乡重地,当无所不办。且其气义如云,尤任道之器。 弟如於□□□作游扬套语,即非人矣。 惟□□□□弟事,夜来熟筹,定无寤。此老既□□求归认状,尚肯留弟此中乎?南天两席必有以处我,可不斡旋。年翁以为何如? 弟名单具 【按】此帖所致何人不能确指,惟帖称对方为年翁,当为同科或同窗。又此中所谓杨大洪者,即杨涟,字文孺。万历三十五进上,其余所及之人尚未考知。 美国宝蒙堂 燕登年藏 刘崇德 释文 倪元璐《致黄道周等书札》行草书 福建省博物馆藏 释文:大录读已烂熟, 弥不厌多,有从我求者尚图请益耳。正走马过罄,欲言先复。弟璐载顿首。 冲。 【资料来源】《中国书法》杂志2013年第12期) 倪元璐《致老亲翁札》行草书 27.3×32cm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北山堂捐赠) 释文:昨到司投帖,亦不妨示之鞭影耳。木老报章送览,不明 言辞。许其常尚未可知也。老亲翁或且折柬约之.弟求 与名■■以廿三日,盖明日弟适有小冗耳。弟璐顿首。 【资料来源】北山堂藏《胜国三忠遗墨卷》(《中国书法》杂志2014年第8期) 附录:《明胜国三忠遗墨卷》 (文/戴淑芳) 倪元璐,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时朝中阉党和东林党两派对立斗争,但明熹宗疏于朝政,阉党势力渐大,排斥东林党大臣。倪氏上疏力辩两党是非清浊,力荐忠臣,以正朝风纲纪。明崇祯十七(一六四四),李自成陷京师,自缢死。 黄道周,字幼元,又字螭若、细遵,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崇祯时于朝中方刚严正,不畏权势,被贬谪广西,遂辞官,会福建邺山开坛讲学。明亡后抗清被俘,于狱中坚决不降,从容就义。 瞿式耜,字起田,号稼轩、耘野,又号伯略,江苏常熟人。明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进士,师钱谦益。明崇祯十七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清兵入广,瞿氏留守抵抗清兵。明亡后拥立桂王,继续抗清。清顺治四年(一六五0),清兵攻桂林,城破被捕,不屈殉国。 倪、黄、瞿三人均是明朝忠臣烈士,为国捐躯,其坚贞的爱国情操为后人景仰不已,流传下来的书迹遗墨,亦显得分外珍贵。此卷书迹包括倪元璐尺牍二通,黄道周楷书《宓衍堂铭》,以及瞿式耜书札一通,于清代合装为一卷,以三人皆为忠臣之故。卷中倪元璐尺牍提及他与长辈急于兴办义举的事情,或许是否与倪氏于崇祯年间为各地大旱而戮力赈灾相关。黄道周的《宓衍堂铭》见载于其文集之中,内容阐述透过经史来认识事物道理,以制约、调养精神与行为,达至仁心,这与黄氏于六十岁后于福建讲学,主张糅合朱熹与王阳明二家的学说相合。至于翟式耜信札则是平常家书,记述他得一曾孙。瞿氏长孙昌文生于明崇祯二年(一六二九)八月,次孙昌武生于崇祯十年(一六三七)七月,故札中所述的曾孙有可能指昌文、昌武之子。由此推断,本札应是翟氏近晚年所书。 三人之中,倪、黄皆有书名。倪元璐书法从颜真卿人手,并掺苏轼,行草书下笔迅速有力,结体险峻,章法连贯流畅,风格奇逸俊迈,极具个性。明代后期书坛兴起一股狂逸之风,如徐渭、张瑞图等,皆书风狂恣,倪氏亦被视为属于此类书家。倪氏此书札以行书书写,信手而为,虽无其大幅书法的放逸,但亦见其灵动险劲的本色。黄道周学书则以锺、王为宗,反对轻挑庸俗,曾谓“书字自以道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使足上流矣。”故其书法不趋俗流,行草雄恣,小楷古朴,为人称许。他又认为书法有乐心和寓心的功能,钻研书学,可以参道,故所书内容常与学问相关。此《宓衍堂铭》正是以端庄古雅的小楷,阐述“诚明”“格致”之道,展现出书风与学问的关系。至于翟式耜不以书法鸣世,传世书迹亦少,惟此行草书札走笔自然,字势含蓄,颇有别趣。 此卷于清末曾为宗源瀚“湘文”收藏,卷内仍可见其题签,卷后如孙衣言、秦缃业、冯煦等跋均是应宗氏所属而跋写。这些题跋及其他如高均儒、郑孝胥、杨锺羲所跋,无不从倪、黄、瞿三人的忠贞节义出发,从中不难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文道德价值的重视。 倪元璐《致崑生札》纸本行草书 27.1×12cm ×2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适又闻汇齐送府之说,在乡绅五位之中已有龃龉者,想不讹耳。总是此说大不过,募助银米,何能一时铢升齐 合,在本坊函期给散,尚可零正凑补,或将籴入银两,应乎翻腾。若欲一口配齐,万不可得之数,如此虽十年不得决策, 索我宿于枯鱼之肆矣。鄙意不如急发本坊之示,而以本坊已然之业辞之,径以廿一日始事何如?急秘谋之,崑生兄立示 为望。 【资料参考】《浙江省博物馆典藏大系——翰墨清芬》 倪元璐《行书客况新禧尺牍》纸本行书 27×16cm×2 崇祯十五年(1642)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释文:客况新禧,且歉且贺。犭屯子百凡得卵翼,非笔可谢。郎君往扬试事,听之自然。如其归来,决策又图矢効耳。上宅平安之甚,诸悉小儿书中,不一一。廿五日,弟璐顿首。 此札未署明受信人姓名,但从其内容及语气看,当是写给祝寰瀛的。因元璐於崇祯十五年十二月九日在镇江曾给祝氏写过一信(参见 作品考释八九),两札从内容语气到书法风格完全一致,无疑是短时间内写给同一人的前後相连之作。因而此信写於崇禎十五年十二月二 十五日。两封信中都有提到的『郎君』指祝寰瀛之子,此时正在扬州应试。『??(犭屯犭賣』、『犭屯子』当為元璐之子。又因祝氏大约是元璐家中的授馆教师或管家一类人物,时近新年,元璐作為主人却远离在外,故於札中首云『客况新禧,且歉且贺』。 【资料来源】《中国书法全集》第57卷-倪元璐(荣宝斋) 倪元璐《行书寰瀛尺牍》纸本行书 26.5×11cm×2 崇祯十五年(1642)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释文:種種雲虹,非筆可謝。臨岐握別, 實難為懷。弟於今日初九抵潤州,明日渡江, 三四日即到淮,相機為必達之計。虜破臨清是 實,或傳尚犯兖濟,未肯即去,或云已還薊 者,江以南殊無定說也。弟義無返顧,一出兒 山,此身即非吾有,家中??(犭屯犭賣),時望正言。郎 君七議甚偉,不另書謝。寰瀛老兄台座。十二 月初九日。弟璐頓首。 此札首云『弟於今日初九抵润州,明日渡江,三四日即到淮』。『润州』指丹徒(即今江苏镇江),当时為镇江府治所;『淮』指山阳(即今江苏淮安),当时為淮安府治所,故知写此信时,元璐正欲渡江北上。接下来谈到『虏破临清是实,或传尚犯兖、济,未肯即去』,盖指崇禎十五年十一月清军大举入关,闰十一月入山东,攻陷临清后又分兵攻兖州、克济寧 之事。按『虏』之称在明末专指东北满清,而清军在崇禎年间虽数次入塞并屡犯山东,但祇有这一次在时间上与倪元璐北上赴京正符合。 至此,可知此札為元璐在崇禎十五年闰十一月北上赴京途中,於十二月九日行至镇江写给朋友『寰瀛』的。据《年谱》卷四载,元璐在崇 禎十五年闰十一月闻知清军入关,京师危急,立即召募义师敢死队数百人北上勤王。又计淮安、扬州為天下重镇,兵马必眾,故先往淮安 欲向史可法借兵。及至淮安,才发现此地亦兵寡粮缺,尚不足以自保,衹好独自率三百骑冒险进京。所述亦与此札正相吻合。札中『相机 為必达之计』及『弟义无返顾,一出儿山,此身即非吾有』等语,明确表达出元璐在社稷危难之际誓死尽忠的决心。 【资料来源】《中国书法全集》第57卷-倪元璐(荣宝斋) 倪元璐《赠吉生昌化多山扇面》 泥金纸本行书,18×5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此诗载於《倪文贞公诗集》卷下,题作 《昌化多山奇甚》,集中前两句作『围得都如垓下军,一峰峰起密於纹』第四句『贪』作『躭』气第六句『禽』作『擒』『头』作『前』第七句前四字為『上头应有』第八句『声』作『歌』诗在集中前后相邻者皆為天啟六年居家休假期间所作,故此诗亦当作於是年。又考倪元璐一生除往来绍兴与此京外,往西南方向曾到遇江西吉水和南昌。昌化位於绍兴西面偏北,既不在来往北京的途中,也与去江西方向不同,故元璐往昌化不太可能是中途经过,而当為专程游歷。 【资料来源】 :《中国书法全集》第57卷-倪元璐(荣宝斋) 倪元璐《行草书体秋之一五言诗轴》纸本行草书 158×73.5cm 西泠印社藏 【资料来源】《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西泠印社出版社) 倪元璐《自作有感五言诗轴》绫本行草书 150.5×49.1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昔云必復楚,亦曰蘇君時。寧作秦庭泣,無為馬食羈。蒲胥投愤轂,博浪驚喧椎。血滿脈俱豎,不能如戚施。曩作有感之一,似心严辞宗正之。元璐 诗载《倪文贞公诗集》卷上,题作《戊辰春》,原诗共十首,此為其五,集中第六句『惊喧椎』作『喧惊椎』。戊辰為崇禎元年,这 十首诗的内容皆与当时朝中政局有关,為指事直言之作(参见作品考释十三)。此轴署款既称『曩作』则书写时距离崇禎元年应该已有相当长一段间隔。从书法特点看,其用笔、结字都显示出极其的熟练自如,似為崇禎十年前后所作。上款所称『心严辞宗』未详何人。 【资料来源】《中国书法全集》第57卷-倪元璐(荣宝斋) 倪元璐《行草书题小桃源图诗轴》 绢本行草书,133.7×41.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天上元灵曲奏来,何因人世奖仙才。正如渡口溪风便,流出胡麻饭一杯。题小桃源图。元璐 【资料来源】《中国书法》2013年第12期 倪元璐《行书“槖驼亦易识”五律诗轴》绫本行书 177.8×48.2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释文: 槖驼亦易识,讵田庐山神。宁与石言晋,不能松事秦。时当旦复旦,辨有醇乎醇。冷眼带江上,刑天谁后身。元璐。 【资料来源】广东省博物馆网站 倪元璐《“一城春雨万家烟”七言诗轴》 绢本行草书,127×40cm。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藏 释文:一城春雨万家烟。处处凉飞太极泉。人在扬州清似鹤。不知是宰是神仙。元璐 此作笔调轻快,意气风发,展现了倪氏书体成熟后的一般风貌,并非其精绝之作。他善于运用渴墨,润燥相生,拉大了画面墨色层次的表现幅域。倪氏这种在墨气上自觉性的探索与开发,配合他那劲涩颤动的用笔工夫,其作品在晚明几位浪漫派大家中,艺术效果表现是极突出的。这自然跟他书写时,毛笔不全发开的特殊用笔习惯密切相关。特殊的技巧方法,原是为特殊的艺术形象之塑造服务的,于此亦可觇知倪氏在书艺创作上苦心孤诣之一端。 【资料来源】: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网站 倪元璐《行书谢翱五律诗轴》绫本行书 157.1×41.5cm 上海博物馆藏 此书为行书录宋代谢翱五律诗,其用笔苍古劲爽,结字跌宕奇逸,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宽疏,注重节奏变化,尤以气骨见长。 【资料来源】上海博物馆网站 倪元璐《自书卜居诗轴》绫本草书 171.3×52.5cm 四川省博物馆藏 【资料来源】《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5-明代书法(可嘉提供) 倪元璐《赠行之杜甫诗句立轴》纸本行楷书 81×26.1cm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百年地辟柴门回,五月江深草阁寒。元璐。行之辞丈。 此幅所录為杜甫七言律诗《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的第三联。其书法猛利有餘而韵致不足,明显缺乏技巧的锤炼,当為早期所 作。上款所称『行之』不详何人。 【资料来源】《倪元璐书法精选》(河南美术出版社) 倪元璐《秋窗月堕七言诗句立轴》纸本行楷书 121.9×2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秋窗觉後情无限,月堕馆娃宫树西。元璐 史称倪元璐与黄道周、王鐸一同於天啟二年成进士后,三人在翰林院中相约攻书,黄效钟繇,王习大令,倪学鲁公。又《黄漳浦集. 书倪文正公帖后》云: 『尝戏问鸿兄少时作何梦晤,公言,吾十四五时尝梦至一亭子,见和仲举袖云:吾有十数笔作字未了,今举授 君。』和仲為苏軾字。梦见苏軾授笔云云,或许祇是出於戏言,但也反映出倪元璐对苏軾书 法大约是很有兴趣的,更何况元璐的小字楷书的确与苏字有些相似。此幅书体介於楷、行之 间而非标準的楷书,其笔姿的敦厚饱满,尤其是横细竪粗的规律,很容易使人将其与顏真 卿、苏軾的楷书联繫起来。从书法风格来看,此轴当為早年所书,但所鈐『太史氏』白文印 又说明其时作者已成进士并入翰林院,故很有可能就是在翰苑学书时的作品。『秋』『窗』 『树』三字皆作别体,是晚明文人中常见的习惯,在黄道周、王鐸乃至傅山等人的作品中屡 屡可见,似乎是表示学识广博的标誌,说到苏 軾时不用『东坡』『子瞻』这样常见的称呼, 而偏要选择不常用的『和仲』也是出於同样 的习惯。 【资料来源】《倪元璐书法精选》(河南美术出版社) 倪元璐《赠止吉甥诗轴》行书 日本高木圣雨藏 释文:送别枯桑下,凋叶落半空。我行懵 道远,尔独知天风。谁念张仲蔚,还依蒿与 蓬。何时一杯酒,更与李膺同。 似止吉甥。 元璐。 此诗不见於《倪文贞公诗集》,或為诗集失收,或為钞录古人之作,未可遽定。上款所称『止吉』姓徐,是倪元璐姐姐的儿子。《鸿宝应本》卷十五有《评姊子徐止吉时文》一篇,谓『徐三甥之為文,长雲吉刻峭;季谦吉遒凝;而仲止吉特以明华澹远执其中权』,可 知止吉居三兄弟之中。 【资料来源】《倪元璐书法精选》(河南美术出版社) 倪元璐《行书“已作不栖鸦”五言律诗》纸本行书 130.2×60.4cm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已作不栖鸦,随风转鹿车。纱云抽茧谷,针雨刺纹沙。来去千年鹤,官私两部蛙。看惟城郭是,愁听此嚣哗。元璐。 【资料来源】《中国书法》2013年第12期 附录: 释文:“已作不栖鸦,随风转鹿车。纱云抽茧衣,针雨刺纹沙。来去千年鹤,官私两部蛙。看惟城郭是,愁听此嚣哗。元璐”。此幅五言律诗记载于《倪文贞公集》,系倪元璐赴山东时,对官宦的无理剥削感到气愤而咏的。 本幅行书用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结字跌宕奇逸,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宽疏,注重节奏变化,书法以气骨见长。并时杂有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人曾戏称“刺菱翻筋斗”,其棱峭生动之姿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书法是极有功力与个性的,并不是仅“以人传”。他曾下过苦功研习颜(真卿)苏(东坡),从经典中得到滋养,又以其不可羁勒的孤昂性格及他的“新理异态”使其出新意。又能将揉、擦、飞白、渴笔等技法引入其中,借以丰富作品内涵。 此幅书作行间宽疏,笔力挺拔,墨色厚重,显出绝妙的润燥对比。其笔线顿挫中益见苍劲含蓄,骨力超迈,如“风”字的撇画、“车”字的中竖、“纹”字的撇捺、“城”字的戈钩、“是”字的捺笔等。这是黄道周、王铎的作品中所不曾有的,显示了倪氏不与人同的高雅风骨。整体章法疏密有致,生动灵变,显得书卷气十足。仿佛长空雁阵,赛道群马,在飞腾奔突之中,韵律井然;在宽广的天地间,留下了稍纵即逝的富有生气的诗的规迹。从结字用笔看,无疑是他的神品。 明末的几大书家也是欲力挽狂澜,摆前人书法之束缚。倪元璐也是锐意开拓,积极进的书家,他的书法“尚新理异态”,似枯藤、似盘石,似老树著花,天意盎然,姿媚横生。不受笔笔中锋这制约,而多以侧锋取势,如钢刀斫木,铿然有力。得行草,他的艺术创造精神,去熔铸古今,成就他“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清劲于婉丽之内,虽外曜锋芒,而筋骨内涵”的崭新书风。他的字,一如其为人,锋崚外露,而劲力蕴藉;结体遒密,而气度宽博。张扬而不矫饰,奇伟而不怪诞。正是这样非凡的气质,他为晚明书坛,注入了一股富有生命力的强劲新风。 倪元璐《行书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五律诗轴》绢本行书 103.7×60.3cm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元璐。 【资料来源】《中国法书全集》-15-明4(文物出版社) 倪元璐《草书澜园招饮诗扇面》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亦为数合解风烟,遂入蓝田似辋川。寻白鸡盟范少伯,醉青莲(两字点去)月李青莲。大儒又出广川道,高论如吟秋水篇。想见山公能启事,竹林尚有驿招贤。“苍鲸”(按,补点去的“青莲”)。范质公吏部邀饮澜园泛舟六之一。嗣宗世丈正。元璐。 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倪元璐另一《草书澜园招饮诗扇面》,可供参考。 【资料来源】上海博物馆藏明清扇面 倪元璐《戊辰春十篇等诗册》行书 首都博物馆藏 释文:李耳年八十,出胎耄已登。及其老 也戒,故诩舌之能。壮健非徐偃,聪明异许 丞。谁其无姓氏,牛马胡為应。 昔云必復 楚,亦曰苏君时。寧作秦庭泣,无為马食羈。 蒲胥投愤轂,博浪喧惊椎。血满脉俱竖,不能 如戚施。 自有荆軻客,舞阳非所期。惊人截 豸角,难事谋狐皮。东食岂西宿,伯壎谁仲 篪。有怀既独往,将助亦胡為。 每承长者 责,蒙亦有区区。马脱五何罪,龟藏六已愚。 海潮音不女,戎服射為夫。所以蹷然起,登山 求貘输。 如非道千丈,安敢逼魔城。神鼠啮 盂繫,尸蛆失鬘瓔。自為狐讖错,非与魅争 明。商陆子如熟,杜鹃亦不鸣。 美号世羣 託,孤情物所攻。蝠能幻乌鼠,獭岂祭蚪龙。 欲火其书易,并剸吾子凶。要知蜃楼阁,非必 隼高墉。 世局梟卢喝,以官注者昏。黄师呵 自了,孔子击夷蹲。谁任千秋担,公推五父 樽。无将忠义死,不及喫河豚。始寧倪元璐。 书写年代不祥。纸本。行书自作五言律诗八 首,七言律诗一首。共十四页,凡五十二行,计 三百九十四字。 【资料来源】《倪元璐书法精选》(河南美术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