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狗拿耗子,真正管事

 轻松悦分享 2022-11-28 发布于广东

干校记事⑭

1970-1973

回忆往事

几许欢乐和痛

怀念友人

多少人物在古今

点击阅读

1:女人保驾
2:文化部五七干校
3 :小周,你行啊
4:自建房,人力砖瓦厂
5:阳台上晒钞票的领导太太
6:紧车工,慢钳工,溜溜达达是电工
7:连队一些事——小伢子、接水泵、建房事故
8:“现行反革命家属”翟肇英的故事
9:球逢对手,乒乓球三友
10:被毛主席夸过的大胡子
12:改农业连,摄影师为种水田发明了机耕船
13:差点死人的中暑

14

干校的猫狗鸡猪

在乡下,第一大害就是鼠患。特别是厨房,生的熟的食品,都是老鼠光顾的地方。所以养猫是必须的。连里在厨房养了好几只猫,确实起了好大的作用。


我们住的大竹棚,也是老鼠活跃的地方。我床头一口装书的破皮箱,平常不大用。

有一天找东西,一打开,一群老鼠窜出来,吓了一跳。原来成了老鼠窝。书被咬了,屎尿多多,还有老鼠崽,太恐怖了!

现在我居住小区老太太抱着的波斯猫,天天洗澡的宠物。老太太说,它抓不了老鼠,只是逗着好玩。猫性已经变质了。

和关心猫不一样,关心狗的人就多得多。每个连队都养有一群狗,狗是必须养的,它是保卫我们的卫士。

狗也是五花八门,品质各不相同。它们的共性是忠于主人,忠于职守。狗太灵性了,至今我都没有弄明白,它怎么判断人群。比如,不管哪个连队,都养有一群狗。不同连队的“五七战士”进入其他连队,狗都不理不睬,好像认得是自己人。只要是当地老乡进入,马上群起而攻之,必须赶出界外。要说是衣着,大家都差不多,恐怕是气味不同吧?


连里有好多“保狗派”,特别喜欢狗。有空就逗狗玩,或者专门去遛狗。或者把东西扔得远远的,让狗找回来。

我也特别喜欢一条狗,叫小黑。浑身发亮的黑毛,身材细长,是长腿奔跑型,特别灵敏。各个连队不同狗集团,经常打群架。

有人为了保护小黑,专门为小黑做了个双层皮带项圈,外圈装了不少一寸长的钉子,钉尖朝外,钉头被两层皮带夹紧缝合。狗打架,互相咬对方的脖子,谁咬小黑脖子,就会被钉子扎。小黑自然大占便宜。

以前有句俗语“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其实,并不是这样。狗逮耗子才真正管事,比猫强得多。我们特别喜欢带着小黑去逮耗子,又好看又好玩。

湖里(抽了水的湖,我们通常也叫湖)许多荒地,有很多老鼠。小黑去闻一闻,就知道哪个洞有老鼠。它用鼻子往里面吹气,吹几下,老鼠一定会从另外一个洞跑出来。在几秒钟内,可以咬死六七只老鼠。它快如闪电,咬一个,扔下咬第二只,脚下还摁住一只,只要出了洞,没有一个能逃掉……


有一次发现一只特大老鼠,钻进一根十来米的竹筒子里,躲在里面不出来。后来把小黑叫过来。小黑终于把它轰出来,在快速奔跑中,咬死了那只大老鼠。

更可爱的是,忠于职守。我们收完稻子,临时堆放在湖心大棚旁边。有一次夜里起来小便。那天月光很好,湖里一片光明。小黑却坐在高高的粮堆上面,观察四方,守卫着粮食。

狗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离开干校时,因为不能带狗,有人留了眼泪,真舍不得小黑。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不喜欢现代的“宠物狗”,它好像失去了狗的活泼和野性,丧失了“狗性”。

住在湖里,有大片土地,养鸡的条件非常好。各连队都养了不少鸡。鸡的品种也很多。花色、体重各不相同。花条的来行鸡可以长到七八斤,一般的鸡三五斤就算大的了。

不管什么鸡,有一点相同,就是母鸡一定跟着公鸡。一只大公鸡,统率着几十只母鸡,绝不让其他公鸡靠近。公鸡在前面,发现有好吃的虫子,咯咯一叫,大批母鸡蜂拥而上。公鸡看守着自己的领地。


事情都会有变化。小公鸡慢慢也会成长为大公鸡。于是,争夺母鸡的大战就展开了。年轻的和原来的掌权的公鸡,大打出手,互相对啄,头破血流,遍体鳞伤。

几次打斗,年轻公鸡被打得几乎气息奄奄,只有远离鸡群,到一边去调养。

大公鸡虽然也是伤痕累累,打跑了对手,一瘸一跛的喔喔一叫,大批母鸡拥过来。雄风依旧,昂首挺胸。

公鸡大战,我们都是看热闹,不干涉,挺好玩。战败的公鸡,远离鸡群,只有看准机会,偷偷摸摸,趁在远处觅食的母鸡不注意,急急忙忙踩住母鸡,啄住鸡头“踩蛋”,然后飞也似般逃跑。如果被大公鸡发现,后果堪虞。


后来,年轻公鸡又来挑战大公鸡。那次惨烈的战斗,毫不留情,从地上,到飞起来互相打斗。真是头破血流。两只鸡满身都是血,毛也掉了不少。

经过岁月的流逝,大公鸡已经不是对手,惨败,一瘸一瘸慢慢离开。小公鸡还不断追逐,这次轮着大公鸡远离鸡群。

当年轻公鸡回到鸡群,喔……一声长鸣,所有的母鸡,全部拥过来,弃大公鸡而跟随新的公鸡。母鸡们对原来的“鸡王”没有什么情分可言。

年轻公鸡天天带领母鸡群游乐觅食,新的部落形成了。这大概就是自然选择,只有最强的才能“传宗接代”优胜劣汰。

干校的各类作物的物种,都相当优秀。像稻种,瓜种猪种等等大部分是湖北农业专门机构提供的。因为文化部副部长赵幸初,原来是湖北副省长,和省里关系密切。湖北为文化部干校,提供了相当多的有利条件。

人们都说“笨猪”,其实猪一点也不笨。通常,收了白薯以后,都会把猪放到地里。人收白薯是不可能完全收干净。收不了,就烂在地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地下哪里有白薯,它一面走一面闻。它停下来,一拱,翻开土,一定有白薯。


每天,一敲盆,它们就知道喂食了,赶快跑过来。它们知道哪里排泄,哪里睡觉,讲卫生。冲洗猪圈,它们都很听话。

干校有一头乌克兰引进的种猪,近两米长,据说体重近八百斤。由中华书局大老马专门饲养。我后来当电工班长时,和大老马很熟。他出口成章,古文古书读得很多。背起古文,如滔滔流水。一个“曰夫子”却把种猪养得非常好。

我们的猪都可以比较快养到一百多斤,而当地的猪,非常小,成熟也只有五六十斤。但是当地猪适应当地,不容易生病,不挑饲料,好养。

我们养猪,都是“肉猪”,为吃肉而养从小就被“阉割”,俗话“劁猪”。如果不劁,既不长肉,肉质也差。

母猪是专门养来下崽的。养户以卖猪崽为业。公猪专门配种,配种收钱。母猪和种猪据说肉质都很差,人们不吃这种肉。


农民知道干校有乌克兰大种猪,为了改良品种,纷纷来干校配种。干校为当地做贡献,一次只收三元人民币,连成本都不够。因为种猪只吃精食,饲养成本比较高。

为了保证质量,决定每天只配一次。每天配种时,许多人因好奇而围观。大老马每天放种猪出来,一开闸,种猪连滚带爬冲出来,直奔母猪而去。

开始和当地猪配种时,种猪太大,一搭肩,母猪无法承受种猪重量,被压塌了,根本无法配种。为此专门搭了一个架子,为种猪承重。

据说,后来为当地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又长肉,又好养。

干校快撤销前,干校军代表张政委看上这头种猪,“花钱”买了。于是由他安排车送去什么地方。

运输的人,也许太大意,也许没有经验。卡车在途中颠簸,种猪不适应,终于从卡车上跳下。这只花了高昂代价,用外汇从乌克兰引进的优良品种被摔死。

听说,光卖肉、化油也卖了不少钱。买家没有亏本。可是,文化部干校是名义卖出,实际送出的种猪,本来可以做很大贡献,被一帮蠢家伙搞砸了。国家损失了。

作者简介:周体侔,八十五岁。重庆大学电机系毕业。在北京高校工作十年,在中央某研究所工作十年。曾参加四清三年,在文化部五七干校三年。八二年去香港,打工及做生意。九八年回深圳定居至今。热爱游泳,长期坚持游泳锻炼。见链接:(84岁的泳友——健康,从心开始)

小编:饶庆松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北海国际仲裁院仲裁员

《时代周报》特邀法律评论员

热爱横渡,三次横渡琼州海峡

2016年挑战往返横渡

彻夜坚持19小时50公里

公开出版物有《横渡,不一样的人生》

曾成功代理死刑改判无罪案件

最高院第一巡回庭优秀志愿律师

深圳优秀女律师

每天一分享,做有温度的律师



阅读|分享|励志|横渡|法律


分享美好,是美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