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碑店诗人李海鹰荣获(全国)主题诗歌征稿活动一等奖

 澗雲風子 2022-11-28 发布于河北
11月28日,由中国作家网、青年文学杂志社、诗选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时代的旋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主题诗歌征稿活动获奖作品揭晓,高碑店市诗人李海鹰创作的组诗《此乡·雄安》在893件应征作品中拔得头筹,荣获一等奖

图片

此次获奖作品共30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9篇,优秀奖13篇。主办方将为荣获一二三等奖作品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为优秀奖作品颁发获奖证书。

图片

作者简介

李海鹰,笔名梅子。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理事,高碑店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河北省朗诵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中国文学》《诗选刊》《山东青年》《作家导刊》《海外诗刊》《诗深圳》《荷花淀》《热河》《当代诗潮》《保定日报》《保定晚报》等各级刊物。主要代表作收录于《华语诗人》《河北青年诗典》《河北诗歌地理》“中国女诗人专号”、《千年咏叹—诗情白洋淀》。曾获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银奖、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先后四次获得“荷花淀”文学奖、两次获得河北省主题征文奖、曾参加第六届第八届河北省青年诗会,著有诗集《一隅香雪》。



此乡·雄安(组诗)

作者/梅子

一支芦苇的记忆

风从北方吹来

滹沱河蔓延的潮汐

划过三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绿水泽野

一万只白羊整齐的奔跑

芦笛伴着渔歌

运席的船队浩浩荡荡

鱼鹰和令箭交换的密码

一支芦苇肩负的使命

四月的天空纯净而安详

仿佛昨日的烽烟都沉入湖底

湿地不曾荒芜 菡萏不曾忧伤

船帆不曾搁浅 渔网不曾惆怅

说书人也不曾远走他乡

想象着一场战斗热血沸腾

一根羽毛写进红色的日记

青鞋布衣  耕堂芸夫

满淀风物  百笺笔墨

成就一个浸润荷香的文学流派

一群年轻人在船舷上放歌

朦胧的岁月既青涩又甜蜜

在这里

每一枝芦苇都是诗和远方

驻村干部笔记本上的词组

温暖而浩荡

“拿什么奉献给你”

他们胸怀忠诚和信仰

肩扛旗帜走进沧海桑田

因苇而秀 因荷而美 因水而旺

一个水乡渔村的巨变

荷叶铺水面

烟岚寂寂绕堤槐

往日时光翻动流年的页码

你用怀旧的眼神认出了我

白洋淀的柔波里有一种丝滑的感慨

让美丽的故事如数家珍

乡愁

是一支芦苇的记忆

秉烛人

高擎着黎明走来

千年咏叹

光芒  普照雄安

此乡·雄安

在东淀看女人编席

在西淀看老汉织网

在千里长堤观柳影听鸟鸣

在大淀头赏美丽乡村新气象

在七间房

走窄窄的街道  深深的小巷

在嘎子村 

“拐弯抹角”  触摸岁月的痕迹

倾听斑驳的记忆沉沉的呼吸

我在女儿墙上凝视过往的漫漫云烟

在亚洲第一站感受时代的列车风驰电掣

我与一支芦苇默默交谈

与千万只奔腾的白羊

憧憬更辽阔的海洋

当我写下

一首逐梦百年的诗行

不禁热泪盈眶

我是多么幸运

人生且计一百载

能有三番到此乡

水墨淀头

这不是徐则臣的故里

这不是运河不是御马头不是花街

但这里有着一样的船帆一样的彼岸

更有着不一样的风物和人

当金色的芦苇丛淹没了鸟鸣

寂寞不再是初冬的主题

风寄宿在芦苇荡里排练着姿势

一寸宽一尺长的镰刀才是真正的旗帜

粉墙黛瓦  小巷悠深

大淀头如一位素衣女子从民国走来

她怀揣着诗人们留下的种子

静静地守着一份信仰

娟娟款款  水墨如初

我知道这素色清妆

并非一笔丹青能够挥就

又岂能容得我用半笺诗文

来敷衍她的底蕴和风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