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熊猫基地“我们这十年”|科研保护开新篇:十年·蝶变

 老沈阅览 2022-11-29 发布于广东

2019年6月11日,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成大”产下一只雌性大熊猫幼崽,初生体重171.9g。傍晚双胞胎妹妹出生,初生体重42.8g,比此前世界上成活初生体重最小的大熊猫“五一”还要轻几克,仅为正常大熊猫幼崽体重的四分之一。

“成浪”

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这只名叫“成浪”的全球初生体重最轻大熊猫,脱离了险境,逐渐成长为了一只可爱活泼、身体健康的熊猫宝宝。“成浪”深受全球熊猫粉丝喜爱的同时,还成为抗击疫情公益歌曲《我们心在一起》MV的“主角”。“成浪”平安健康成长的背后,得益于成都熊猫基地多年来厚重的科研技术积累。

“成浪”近照

通过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成都熊猫基地使圈养大熊猫种群年均增长率提升至12.2%,而死亡率则降至1.9%,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从起初的6只发展到如今的237只,原创性解决了大熊猫适时配种、亲子鉴定及“营养不良综合征”等影响大熊猫种群发展的关键问题,不仅解决了大熊猫“多生、优生、少死”的问题,更推动建成了大熊猫可自我维持圈养种群,实现了大熊猫迁地保护目标。

十年来,熊猫基地围绕四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繁殖学方面

开展了大熊猫个体营养、繁殖期行为、干细胞等相关研究,建立了大熊猫辅助生殖技术体系,使成都圈养大熊猫种群年均增长率从1.0%提高到12.2%,构建了大熊猫多类型细胞资源库。

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遗传学方面

建立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熊猫亲子鉴定专利技术,并应用于全国圈养大熊猫的种群遗传管理。

濒危野生动物疫病防控方面

建立了野生动物疾病研究实验室,建立常见疾病快速诊断、细菌培养和寄生虫筛选方法。

濒危野生动物生态学方面

开展了包括大熊猫野化训练研究工作、栖息地修复、野外种群监测等研究,探索大熊猫“人工辅助软放归”的成熟训练模式和野化放归体系。

一系列科研成果不仅让大熊猫种群得以扩大、延续,也带动了其他濒危动物的保护工作朝着更加可持续方向发展,华南虎、小熊猫、绿尾虹雉等动物也同样受益匪浅。通过在全世界唯一的绿尾虹雉圈养种群中推广应用繁殖技术成果,2019年四川宝兴蜂桶寨成功孵化了7只幼鸟,为近二十年孵化成绩最好的一年。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非凡十年,成都熊猫基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等方式,使圈养大熊猫种群年均增长率提升至12.2%,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发展到237只,为大熊猫种群繁衍发展延续贡献了应有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