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家溍谈抢救京剧遗产录相原则

 cxag 2022-11-29 发布于辽宁

图片

朱家溍先生

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戏曲研究家


人民剧场从6月30日到7月5日,连日举办六场京剧录相演出,是抢救性质。北京京剧昆曲振兴协会这项工作,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开端。我认为这个项目比举办大奖赛更有意义。抢救工作是以老演员为主要对象,这次首先邀请新艳秋女士来京录相,是非常恰当的排列次序。

图片
新艳秋

新艳秋女士已经80多岁,这次演出的《六月雪》和《骂殿》两出代表作,都令人非常过瘾,是程派戏的典范。如果用“不减当年”一类的语言来形容是不恰当的,《六月雪》和《骂殿》的二黄慢板及快三眼,唱法的纯正、气韵的醇厚,都比当年更提高,已进入化境。戏曲演员有的人唱念做都不讲究,全仗漂亮扮相好嗓子也能成为红角,而这两个条件逐渐减退,便什么都没有了。

其原因是艺术修养和技术的钻研都没有长进,俗语说“没份儿”。有的演员的艺术感染力随着年岁也增长,越老越好,年岁大可是长份儿。当然老人的面貌和嗓音都有变化,不可避免的比青年时代有所减退,但有很强的本领征服观众。于是观众就无暇顾及这位征服者的声音面貌老了多少。

新艳秋《贺后骂殿》片段

新艳秋离开舞台已有四五十年,60岁以下的观众不但没有看过她的戏,甚至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新艳秋这个人名。然而《六月雪》和《骂殿》两出戏,每一句唱都得到全场一致掌声,一个唱段完毕更是全场沸腾,这种热劲近年在戏曲舞台上我还未见有第二人。新艳秋到今天仍旧是一位能彻底征服全场观众的演员。

绮年玉貌时代的新艳秋,在民国一八年男女合班制度以前我没看过她的戏。男女合班以后,有一度新艳秋加入杨小楼先生的永胜社,因为当时梅、杨、余的戏,我是每场必看的,所以从这时期我才开始看新艳秋的戏。

图片


后来她组织一个阵容很强的班,老生郭仲衡、贯大元,小生王幼荃、老旦文亮臣、花脸侯喜瑞、小花脸慈瑞全、曹二庚、李四广等等,所有程砚秋的新编戏都陆续上演,传统旦角戏也应有尽有。这时期她的《聂隐娘》、《红拂传》等新戏和《武家坡》、《玉堂春》等老戏差不多我都看过。

最近一次在人民剧场休息室里我和她说起旧话,我说:“我看过你两出比较很少演的戏,一出是《霸王别姬》,刘砚亭的霸王。一出是你反串小生,演《黄鹤楼》的周瑜,杨小楼先生演赵云。”她听了高兴地大笑起来。她说:“大概现在没有第二个人看过我这两出戏。

图片
新艳秋《黄鹤楼》剧照

这次录相演出的中年演员,如宋丹菊、张逸娟的《樊江关》,演的恰到好处。凡是剧情台词应该打动观众的地方,都在观众席中引起足够的回响,说明这出戏能抓住观众。散场时还听见有些青年谈论《樊江关》,认为“没想到京剧还有这样的戏。”丹菊这出戏是程玉菁先生所授,所以是有根的。

中年演员又例如陈志清、关静兰的《二堂舍子》,两位的唱、念、做都是在规矩中显示出应有的光彩。陈志清的气质脱俗,尤为难得。此外的戏都不错,就不……列举了。

图片
朱家溍

总之这次演出,如果只是我们这些老朽们说好,还不算数,因为我们对于京剧有所偏爱,而很多青年能够接受,是演出成功的标志。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这项抢救遗产的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成功。我想当然要接着干下去。应该吸取这次的经验,总结一下,看今后应如何进行?

我个人的意见认为今后应先尽本市已具备的人力、物力,又比较容易做到的剧目,加强排戏录相。至于举办公演,牵扯面太广,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纠缠在一起,有时因演出反而带来对于录相工作的障碍,事实不得不把演出事情放在第一位,或因演出人事关系把原订计划打乱,该录制的没有录,可以暂时先不录的反而优先。

图片
杨小楼

由于这些因素,不如录相工作先进行,不和公演同步,等录制成若干剧目以后,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剧目公演。这样还有个好处,可以不受剧场演出时间的约束。

例如这次的《普球山》只演了一场,后面开打未演。《断密涧》的后半出也未演。如果单纯录相就不至如此遗憾。最后要重申一下抢救遗产的原则,一出戏有今昔不同的演法,例如这次的《战冀州》和《金钱豹》,都是现在流行的演法,当然可以录制一份,但是千万不可丢掉从前的《战冀州》和《金钱豹》,因为从前那种演法才是须要尽先抢救的遗产。

图片
杨小楼《金钱豹》特写

现在流行的《战冀州》只是全出中的一段,即马超回城见妻儿被杀的一段。这出戏是杨小楼先生的拿手好戏。回城一场,见妻儿绑在城楼,马超用一个“抢背”表现因受惊而跌下马来,见儿子的尸首抛下来,马超有个“扑虎”表现因心疼儿子而昏倒,见妻子的人头抛下来,接住人头,用“跨腿”、“踹鸭”“僵尸”表现悲痛欲绝。

这些翻跌身段都是符合剧情、有目的性的表演。而现在流行的路子,是在上述剧情之外增加了许多和马童共同的跟斗大比赛,可以说是离开剧情的自由体操,虽然难能而不可贵。

图片
王金璐《战冀州》剧照

《战冀州》、《金钱豹》两出戏现在如果要录制只有请王金璐先生来演,才是杨门的路子。武生戏还有许多需要抢救的,都应该请他来演。金璐先生以外还有中国戏曲学院退休的老师:何金海、孙盛云、李金鸿、闫世善诸位先生都是富有经验负责排练武戏的专家,应该请出来共襄抢救遗产。

最后还希望现在仍旧在舞台上的名家:梅葆玖、袁世海、谭元寿诸位先生都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录制下来传之后世,成为不朽之作。(朱家溍《积极抢救,传之后世——抢救京剧遗产录相演出观后》中国京剧 1994-09-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