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私、全面封锁、抢掠物资,抗战时日本是怎样对中国搞经济战的?

 哈哈狮的信箱 2022-11-29 发布于广东

全职写作不易,您的赞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恳请各位把本文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

1929年,德国纳粹党代表大会上,一个叫K·希尔的德国人提出了“总体战”的概念。

所谓“总体战”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国家一切力量进行的战争。这一切力量包括了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种手段。

日本人在这方面是一个好学生,他们很快就掌握并且实践了纳粹的这套理论。在侵华战争中,他们不仅在军事上侵略残害中国人民,还发动了经济战,试图在经济层面瓦解中国人民抵抗的物质基础

这场战争虽然听不到枪炮声,没有硝烟,但却是异常凶险。

敌人的每一步都是奔着亡国灭种而来,而我们综合国力远弱于日本,但却必须奋起应战,方能求得民族生机。

我将用3-5篇文章来回顾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第一篇就先从日本人写起。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日本人对我们所谓经济战可以分为走私倾销,全面封锁、抢掠物资、物资交换这四个阶段。

图片

第一阶段:走私倾销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上上下下陷入狂喜,他们认为不出三个月就可以结束战争。所以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军事进攻之上,经济侵略上则不算强烈。

打着打着,日本人发现自己被打脸了。于是在加强军事进攻之外,日本人也加紧了对我们的经济进攻。

一方面日本人为了断绝中国获取外援和战略物资的能力,开始逐步加强对中国沿海的封锁。最初只是限制中国货船,到了1939年5月,日本人把范围扩大了。“第三国在中国沿海之航行, 一律实行封锁”

另一方面,日本人加紧了对中国的走私倾销活动。

1938年10月,日本成立了一个机构“兴亚院”。这个“兴亚院”的总裁是由日本首相兼任,四个副总裁则分别是外相、大藏相、海相、陆相。这么高的规格,很明显“兴亚院”是日本政府的一个重要机构。

图片

那“兴亚院”主要干什么?他们专门在中国从事走私活动。

一边封锁一边走私,这看起来很矛盾啊。实际上,这正是日本人的险恶之处。表面看起来矛盾的两件事,细究起来却是互补的手段。

日本人走私的主要是和军事生产不相关的物资,通过走私日本人可以:

  1. 换取法币,然后用这些法币在市场上套取中国法币的外汇基金;

  2. 用日货换来茶、 丝、 猪鬃、植物油及牛羊皮等商品,增强自己的外汇;

  3. 把国内滞销的货物倾销到中国;

  4. 通过走私获得的资金再抢购日本所缺乏的某些物资, 如钨砂、 棉花及粮食等;

  5. 还可以趁这个机会排斥其他列强在中国市场的商品,达到独霸中国市场的目的。

这其中尤以第1点最为重要。打战是要钱的,如果一国在经济上崩溃,失去经济支柱,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日本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设法造成法币的崩溃, 取得中国的在国外资金, 由此在财政上使中国现中央政府自行消失”。据《五年来的中日货币战争》一书估算,日本前后套取中国法币外汇基金达 2500万英镑之多。

而日本人大力向中国倾销还和当时日美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没有参战之前,美国是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相当多的原材料都是美国卖给日本的。比如美国进口的铜占其输入的 92. 9%, 汽车零件占 91. 2%, 煤油 60. 5%, 屑铁 59. 7%, 生铁 41. 6%, 机器及引擎占 48. 5%

这样就导致日美贸易之中,日本是大量入超的。为了弥补巨额的贸易赤字, 日本只好将大量金银出售给美国。

金银哪里来?就是从中国巧取豪夺而来。

图片

第二阶段:全面封锁

从1940年9月开始,日本人改变了自己对华经济侵略的方针,由原先的走私为主转向了全面封锁。

日本修改策略的背后其实是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1940年9月,日本人做了一个选择,和德国、意大利组成了同盟站到了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对立面。

原本美英等国还和日本做做贸易,发发战争财。现在美国等国就开始对日本搞起了经济制裁,禁止各种物资和工业原料卖给日本。

这个时候,英美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封锁,那么原先盗取中国外汇就没太大意义了,加上要迫使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尽快投降,日本决定采取更为严厉的全面封锁。

在海外,日本继续对其他国家施压,切断国际援华的渠道。1940年,日本强迫法属印支当局禁止中国利用滇越铁路,还派了一个代表团去监视;日本强迫英国封闭滇缅路3个月。到了9月,日本干脆攻打了印支北部。1941年4月和苏联签订中立条约,苏联同意停止援助中国;5月,日本宣布封锁港澳。同年7月,日军进攻印支南部。

图片

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开始在沦陷区和国统区交界处设置严密的封锁带,限制沦陷区物资流入国统区。日军还提出了所谓“海盗式”的作战方式,即采取近距离奇袭作战,但是不扩大占领地区,而是摧毁或瘫痪相应地区的经济和工业。

1941年7月26日,美、英、荷兰等国先后宣布封存日本资金,英国宣布废除《英日通商航海条约》等一系列条约。7月28日,荷兰宣布不再卖石油给日本。到这时,日本从中国套购外汇换取物资的做法彻底失灵。

此后,日本对中国尤其是大后方的经济封锁就更加严酷。日本禁止上海的机器、粮食、油类、化工用品、棉花、五金等物资向日本和沦陷区以外的地区输出,说白了就是禁止这些物资流入大后方。

为了杜绝物资流向国统区等地区,日本开始严查走私,走私商贩遭到日军逮捕杀害的不计其数。在河南,就有走私商贩被日军抓获以后剥皮活埋,死状极惨。

日本人的封锁并不仅仅限于不让东西进去,他们还要想办法让东西从国统区流出来。

1940年8月,日军大本营下达了新的“基本任务”:应重视对敌封锁,同时大力获取敌方之重要物资。日军要求对于沦陷区内不足的必需物资,要想尽办法由国统区等处获得。

除了明抢,日本人也会通过购买或交换的方式来获得。但是日本人对于交换物资是有明确规定的,只能用鸦片、化妆品、果子酒等物。

为什么?因为这些物资对于增加我们的战斗力没有什么太大帮助,反而有可能会腐化我们的抵抗意志。

图片

第三阶段:抢掠物资

战争进行到1941年12月,日本对华经济战又发生了变化。

1941年12月7日,日本作死式地袭击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日本在经济层面一方面继续加强对中国的封锁,一方面将侧重点转移到了对中国重要战略物资抢掠和诱购上。

1942年6月22日,日本规定禁止法币在沦陷区内流通。之前产生的一切债务,存款都必须按照法币和伪中储券2:1的比率进行兑换,将法币折算成伪中储券。

日本人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呢?

这样做就提高了在沦陷区里法币计算的物价水平。也就是人为提高沦陷区的物价,这样一来大后方的商人如果从沦陷区买货到后方去买,就是亏损。而把粮食等物资从大后方走私到沦陷区,换回法币或毒品则可赚取暴利。

可悲的是,不管在什么时候,总有人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一昧逐利。

日本搞了这么一手之后,大批奸商将粮食、布匹、五金零件、汽油等物资从大后方走私到沦陷区。这些物资甚至是抗战以来千辛万苦抢购而来的商品,结果又重新落到日本人的手里。

对于日本来说,这样的措施即可让自己急需的物资得到补充,还可以加大国统区的物资匮乏问题;日本人看到甜头之后,还推波助澜动用大量法币高价收购大后方物资,导致后方法币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大后方的通货膨胀。

图片

第四阶段:物资交换

时间进入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颓势明显,美军逐步控制了太平洋战场。虽然名义上日本人还控制着诸多地区,但是日本海上运输线早已是千疮百孔,不同地区物资难以流通。

日本维持战争所需的物资逐渐见底。而经过这么多年战火的摧残,处于日军控制下的沦陷区物资也难以为继了。

图片

与此同时,在中国战场上,日军也难以再有什么更大的战果。为此,日本又想诱惑蒋介石政府投降,以期从中国战场抽身。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日本开始和国统区开始做物物交换的生意。

而这个时候,退守重庆的国民政府实际上也面临着严重的物资短缺问题。陆上海上交通几乎断绝,物资只能主要靠空运而来。而空运走的则是非常危险的“驼峰航线”,效率和数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民政府和日本人就开始了一种罕见的物物交换。当然毕竟在战时,双方都还是颇为注意一些重要物资的控制。譬如日本允许补药可以交换,但是治疗枪伤的药品则是严禁输出。

十四年抗战,中国军民不仅在战场上和日本侵略者做生死搏杀;在没有硝烟的各条战线上,也有无数的明争暗斗在不断进行。

日本发动经济战的目的,一是为了瓦解我们抗战的经济基础,二是掠夺物资以壮大自身。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日本经济战的目的是有所实现的。它导致了大后方经济形势的艰难,物资的匮乏,物价的上涨,民众生活越发困难。

但是,日本试图以经济战来使中国军民放弃抗战,做亡国奴的企图则从来没有得逞过。

全文完

参考资料

《论抗战时期日本的对华经济战》

《被遗忘的抗日经济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