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阜成门内西三条:鲁迅博物馆(上篇)

 胡同里的溜达 2022-11-29 发布于北京

(上篇)

鲁迅在北京最后的住所

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十四年(1912—1926)中四处住所的最后一处,如今叫“鲁迅博物馆”。

1924年5月,鲁迅带着母亲和原配夫人朱安从砖塔胡同搬进了这座800大洋买下的院子。

鲁迅在三间北房的后身设计加盖了一间屋子,作为自己的书房兼卧室。

直至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南下,鲁迅自1912年起在北京生活的十四年半的时光里,这两年是他在北京最后也是最忙碌和曲折的两年。

小院里有两棵鲁迅自己栽种的树,一棵是丁香树,另一棵也是丁香树。(不是枣树)


其实鲁迅在北京这十四年中的职业并不是作家而一直在教育部任俭事(处长),写作和客座教授是兼职。这两年里鲁迅在这里写下了《华盖集》《野草》《彷徨》《中国小说略使》。也是在这两年里,鲁迅和许广平走到了一起。

1925年8月,因为支持“女师大学潮”鲁迅被时任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的章士钊开除公职。鲁迅状告章士钊和教育部,并出人意料地打赢了这场民告官的官司,民国似乎并不像课本里告诉我们的那般黑暗。1926年3月16日鲁迅官复原职,但也许就在这一刻,鲁迅已决意离开这座让他心灰意冷的城市。

鲁迅胜诉的第二天,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在这里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悲哀者和幸福者?”这段铿锵有力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字就这在这张书桌前写下的。

5个月后鲁迅和许广平一起离开了北京。

小编补记:

从馆内出来,恍如隔世。阳光明晃晃的,刺得人有些睁不开眼。馆外的白玉兰正开得热烈,花开荼蘼。脑海中浮现出那句“朝花夕拾”......

不远处有几只小猫正旁若无人地晒着太阳,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

阜成门内西三条:鲁迅博物馆(下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