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那里还好吗?”“我还好。”

 lenbercong 2022-11-29 发布于浙江
她回说:“谢谢。”然后问了一句“你那一切都好吧?”

她在北京,我在上海,瞬间get到“你那还好么”的意味。

“我还好,应该是我问你还好吧。”
“那就好。我也挺好的。”

然后我们就没再说什么。

在现阶段的背景之下,“我还好”是一句彼此都尽在不言中的回复。它好像什么都没说,却又什么都说尽了,还包含了一种多说什么都没有意义的无奈。


最近全国各地都在扑火,北京更是首当其冲。同学群里讨论的种种内容,让我不禁穿越回半年前。

那时,我是作为被慰问的一方,大家除了同情,还会表达“事情为什么会发展到这样”的不解,以及地方不作为的质疑。

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一员,我心痛难过,却无法辩驳,因为它就是让所有人失望了。

那日,蝈蝈发了一张图,at我说“lenber是不是在偷笑?”。


我说我没有偷笑。不过我没说的是:其实我压根就不关心。

是的,对于全国,包括上海本地此起彼伏的现状,我感受是没有感觉。

起初意识到这一点,我有些惊讶,因为作为一个疫情PTSD患者,环境一直很影响我的情绪;与此同时,我也为这种置身事外的冷漠觉得有些羞愧。


我忍不住探究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首先,现在发生的那些匪夷所思的故事都是自己曾经目睹过,经历过,抱怨过,失望过的事情。它们全部都在预期之内,没有超出魔幻的底线。

这些故事的情节没有变,只是发生的地点变了,亲历的主角变了而已。再次听到,只会觉得遇到同样的刁钻考题,哪儿都一样过不去,谁也不要有优越感,谁也都别嫌弃谁。


其次,这些事会再次引发曾经痛苦的回忆,作为PTSD患者,并不想重温痛苦,所以潜意识的反应就是规避它,从情感上屏蔽它,不去共情。

这份冷漠是被一次次摔打、摩擦锤炼出来的。反复失望之后,就不会再抱有期待;底线不断降低,连愤怒和抱怨都不再有气力。

以上是我为自己变得“漠然”找的理由。

我以为经历了这么多,自己已经能够做到接受现实,顺应变化,顾自己,看眼前,用“自私冷漠”包裹不甘与难过,用刻意钝感让日子过得不那么难受。


然而,生活啊,才不会让你那么容易如愿。这个周末发生的事情再次让我心绪不宁。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我有一大半的愤怒都是因为别人遭遇的痛苦,如果光想自己的话,我对命运毫无怨言,它已经对我格外好了。”

原来,共情是有条件的,人只会对比自己更惨的人产生共情。它不一定是感同身受的痛苦,而是物伤其类的悲哀。

说了这么多有的没的,只是想记录下艰难时代里的心情碎片。虽然普通人的故事终将被历史长河淹没,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过,也是专属自己的生命片段,一样值得被看见。


无论未来会怎样,保持良善、独立思考,和内心的稳定感都是最重要的事。

“永远不要怕,始终看向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