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个战斗构想解读未来海军的水下式分布战

 djx0614 2022-11-29 发布于重庆
图片

近年来,无人技术发展及作战应用正在向水下空间延伸。特别是随着水下分布式作战思想和方法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有人与无人潜航器的协同作战运用已成为强国海军进行海战的新模式。其实质就是充分发挥无人潜航器的探测跟踪目标及中继通信能力,引导潜艇远程导弹/鱼雷对目标攻击,起到潜艇远程探测的“倍增器”作用。水下分布式作战运用已成为未来海战的新模式,新军事变革意义极其重大。接下来,本文将以几个水下分布式战法构想,为读者解读未来海战中,水下式分布战的重要。

图片

水下分布式作战构想图

①:水下集群“饱和攻击”航母编队

图片

水下集群饱和攻击航母编队示意图

战法概述:水下集群饱和攻击敌航母编队,是指在战区级水下作战指挥中心统一指挥控制下,依托战术数据链系统,以“指令打击”方式,使预先隐蔽部署在敌航母编队攻击域范围内的多艘导弹巡航核潜艇与大型UUV,向敌航母编队发射足够数量的导弹和鱼雷武器,以武器群战术“饱和攻击”敌航母编队,使其失去对多枚雷弹武器的有效敌拦截能力,达成摧毁或者重创之目的。

力量运用:以数艘巡航导弹核潜艇发射的导弹群+多艘大型UUV控制的鱼雷武器群组合,构成雷弹群的“饱和攻击”优势,摧毁或者重创敌航母编队。条件具备或者有必要时,还可增加歼击机导弹群+岸基导弹群参加的“联合火力打击”,其毁伤敌航母编队的效果会更好。

俄罗斯海军就一直重视潜艇群对敌航母编队导弹“饱和攻击”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与实践。特别是近年来俄海军建造8艘“亚森”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和升级改造8艘“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这些潜艇一次可携带发射32枚“口径”巡航导弹,2~3艘既可实现对航母编队的远程“饱和攻击”。3M-54型“口径”反舰巡航导弹,射程500千米,使用“格罗纳斯”、地形匹配、惯导及ARGS-14主动雷达导引头,利用爆炸/破片型高爆弹头打击目标。巡航飞行阶段,速度约为240米/秒,可跃升至400米的高度飞行,以便检查各目标;当距目标约20千米时的飞行末段,助推器脱落,增速至1000米/秒,导弹将采用景象匹配区域相关制导,通过侦察获得匹配区景物的光学图象,并把景象匹配区分成若干正方形小单元。根据每个单元的平均光强度,换算成相应数值,形成数字式景象地图,存储在导弹的计算机中。当导弹飞经景象匹配区时,弹上电视摄像机拍摄的景物图象经过数字化处理,与预储的数字景象地图进行对比,确定导弹是否偏离预定的航线。如果发生偏离,则产生修正导弹航线误差的控制信号。以复杂的飞行路线模拟突破敌方反导系统的拦截,精准命中目标。巡航导弹不是只有先进的制导系统就能随时作战,它还需要先进而且多样化的侦察手段、高精度任务规划、航路规划系统等等进行支持。如此超高音速攻击目标,航母编队的导弹防御系统很难有效拦截。这两种核潜艇在艇艏武器舱,还装备8具鱼雷发射管及多个备用架,能携带发射鱼雷36枚,包括VA-111“暴风”超空泡鱼雷,以及新型Fisik、Futlyar鱼雷等。

图片

俄罗斯“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作战过程描述:将2艘“亚森”巡航导弹核潜艇,提前部署至敌航母编队航路前方500~600千米的弧线区域内水下待机;将10艘大型UUV预置至敌航母编队前方30~50千米的弧线区域内,担负侦察预警任务。战略侦察卫星、远程预警机、无人潜航器、无人机等多种侦察平台,担负侦察引导及数据传输任务,发现敌航母编队后,将信息通过战术数据链系统上报战区水下作战指挥中心;战区水下作战指挥中心,通过极低频通信触发方式呼叫各潜艇放出拖曳天线,用于接收远程长波或者近程短波目标指示(航母位置、航向、速度、编成数量等)信息和打击指令;各潜艇标绘导弹攻击位置域,计算当前航母编队位置老化时间;确定导弹发射数量,设定导弹攻击参数,完成导弹发射准备;按照指定发射时间要求,继续接收水下指挥中心的目标指示信息,在距离敌航母编队400~450千米的导弹覆盖重叠区时,按照指令打击“时刻”各艇向敌航母编队发射第一波次64枚导弹。各潜艇发射的导弹出水后超低空飞行,依靠卫星或者远程预警机及无人机提供目标指示信息,隐蔽向预定攻击区域飞行,导弹群进入自身雷达末端制导距离时自导开启,弹群散开,按照导弹航路规划选择攻击多个目标。这样第一波次发射共64枚导弹,攻击一个由8艘水面舰组成的航母编队,按照命中概率60%计算,平均每艘水面舰被4.8枚导弹击中。隐蔽在航母编队航路前方30~50千米的10艘大型UUV,前期主要担负对航母编队的侦察预警任务;在核潜艇群发射完第一波次导弹后,水下分指挥控制中心,控制10艘大型UUV再向为航母护航的水面舰发射10枚重型鱼雷,以扩大战果,智能鱼雷采用主被动声自导搜索并攻击目标,按照命中概率50%计算,至少有5枚鱼雷命中目标,这就形成了(导弹+鱼雷)群的“饱和攻击”优势,实现摧毁或者重创敌航母编队的作战目标。

战法优点:对航母编队实施“饱和攻击”早就被苏俄海军所重视。为此,20世纪80年代苏联海军就大力发展“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其核心目的就是使用远程巡航导弹群“饱和攻击”美国航母编队。今天的俄罗斯海军更加重视巡航导弹、巡航导弹核潜艇及大型UUV等“杀手锏”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和非对称作战运用。美国海军将4艘“俄亥俄”级改为可携带154枚“战斧”巡航导弹的核潜艇,又在建造10艘“弗吉尼亚”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还在这类潜艇上装备无人机和多任务功能的UUV,就为对敌航母编队实施分布式“饱和攻击”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采用水下分布式“饱和攻击”更隐蔽、更节省兵力、战术协同更简捷有效。
图片

美海军巨型无人潜航器“奥卡”(Orca)

图片

美国海军的另一款无人水下潜航器BPAUV-MP

②:水下力量协同攻击敌航母编队的前哨舰

战法概述:航母编队的前哨舰,主要用于为航母实施远程反潜、防空与防导任务。水下力量协同攻击敌航母编队的前哨舰,是指由潜射UUV或无人机担负侦察和目标指示任务,引导潜艇发射远程鱼雷对敌航母编队前出的哨舰实施攻击。要求潜射UUV或无人机,在良好气象水文条件下能够实施30千米至50千米的侦察引导和中继通信能力。

图片

有人潜艇与水下无人潜航器协同作战

力量运用:攻击型核潜艇1艘,装载无人机1架、无人潜航器6艘及重型反潜/反舰鱼雷20枚;提前部署在敌航母编队必经航路前方150海里附近,采用引导攻击方式击沉或者重创敌航母编队前出的哨舰。打击时机选择在前哨舰远离航母打击编队独立行动阶段。

作战过程描述:核潜艇按照任务要求到达各自待机阵地后,适时放出卫星通信浮标接收侦察卫星、远程雷达及预警机发出的敌航母编队前哨舰的位置信息。当航母编队前哨舰可能接近潜艇携带的鱼雷最大航程(50千米)时,通过潜艇专用发射装置从水下发射1架无人机及6艘无人潜航器,无人机由运载器发射上升到水面后起飞,打开机翼和电动推进器。无人机配备了昼夜视摄像机,可将目标的确切位置、速度和方位数据传回潜艇,从而为远程鱼雷攻击提供目标参数。在视线和无线电通信距离范围内进行操作,并拥有先进的加密通信,这样潜艇就不需要传输可能泄露其位置的控制信号。6艘无人潜航器,采用“蜂群”战术进行组网搜索探测,并与无人机及潜艇实施中继通信,支持潜艇作战指挥控制。无人机和无人潜航器实现“蜂群”组网近距离接近敌前哨舰,完成侦察搜索和定位任务,潜艇接到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的引导信息后,在距离敌前哨舰45千米时,分别发射4枚自导鱼雷,以每组2枚鱼雷夹击1艘敌舰,从而击沉或重创航母编队派出的2艘哨舰。总之,在此战法构想中,潜艇将转化为母艇与指控平台的角色,协调控制各无人平台的行动。无人潜航器水下行动低速静音好,无人机低空飞行目标特征反射小,均难以被发现。各无人平台信息互通、互联,母艇可实施任务重组。随着有人与无人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的提升,水下新型“分布式”作战构想就能实现。攻击任务结束后,通过控制指令回收或者自毁无人机和无人潜航器。

战法优点:潜艇将不再需要依靠传统的声呐及潜望镜来发现水面舰艇,潜艇感知能力差的缺点将被完美解决,而另一方面,潜艇的打击能力也将不再局限于利用鱼雷,导弹这些可能暴露自己位置的武器攻击,无人机的加入,让潜艇能够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远程遥控无人机或无人潜航器袭击敌舰等目标变成可能。有了这种潜射无人机和无人潜航器,潜艇就可以装备射程大得多的鱼雷。攻击潜艇不必在声呐范围内,甚至不必与目标在相同的区域内。潜射无人机和无人潜航器的出现,起到了潜艇自身探测“倍增器”的作用,给未来潜艇作战增加了新模式,也让潜艇抵近侦察、反舰、防空、对陆攻击等作战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图片

潜艇发射无人机想象图

③:有人/无人潜航器协同打击敌航母编队前置护航的核潜艇

战法概述:攻击型核潜艇是航母打击群的重要组成,主要用于担负航母打击群的中程反潜作战任务。有人/无人潜航器协同打击敌航母编队前置核潜艇,是指潜艇+自身携带UUV+大型UUV协同,攻击敌航母打击群前置护航的攻击型核潜艇。潜射UUV和大型UUV能够按照“数据在回路中”行动规则,为有人潜艇及早提供敌潜艇的位置及运动要素等信息。

图片

UUV引导潜艇鱼雷攻击敌潜艇示意图

力量运用:潜艇1艘,携带侦察和中继通信UUV各1艘,与2艘大型UUV,协同攻击敌航母编队前置式护航的核潜艇。攻击时机选择在敌潜艇高速“蛙跳”机动阶段。潜艇4个发射管装反潜/反舰鱼雷4枚、2个发射管装侦察UUV2艘,备用架装反潜/反舰鱼雷18枚。2艘大型UUV各携带324毫米反潜鱼雷1枚,由岸基专职操控员实施远程控制。

作战过程描述:潜艇与2艘大型UUV,按照任务要求隐蔽进入敌航母编队航路前方100~90海里附近的各自阵地待机,选择有利于声呐探测敌潜艇的水层和小噪声航速,沿着敌潜艇可能来向进行被动声呐搜索,适时放出卫星通信天线,通过战术数据链系统接收水下指挥中心发布的敌航母编队位置及运动要素信息,根据此信息,判断敌潜艇可能位置及相对态势。当潜艇或者发射的UUV以及大型UUV发现目标,应立即判定是否是敌潜艇,如果确定为敌潜艇,由于此时已处于鱼雷射程范围内,潜艇可引导大型UUV发射鱼雷攻击敌潜艇,如敌潜艇受到攻击没有被击沉,潜艇则可再次发射鱼雷将其击沉。反潜任务完成后,大型UUV在岸基操控员的控制指令下自主返回基地。

战法优点:对于诸如反潜战等任务而言,数十个更便宜的无人潜航器可能比单一潜艇或水面舰艇更能使一个区域饱和。一个岸上的操控人员可以控制几个无人潜航器,允许在发出新指令之前一次独立运行数天甚至数周。无人潜航器有非常大的优势,它们可以是一次性的在危险的水域中操作而不会危及人员的生命。无人潜航器可以佯装成一艘潜艇,等待敌方潜艇攻击,而潜艇则可接收其目标指示信息,待令远距离攻击。无人潜航器的设计可以“埋伏”在海床底层,通过传感器侦测、监听敌方潜艇噪声,一旦敌方潜艇从其附近经过,释放反潜鱼雷摧毁目标。面对在广阔海洋上,一种有人与无人潜航器协同作战的全新海战模式,以使己方潜艇以最小的代价而战胜对手,这就是“网络中心反潜战”的核心精髓。

内容摘选于《兵工科技》正刊,原作者:迟国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