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雍正王朝中胤禵伪造文书康熙知道,却一直不追究他?不查就是圈套

 zxj1107 2022-11-29 发布于广东

《雍正王朝》中胤禵伪造文书康熙知道,为何一直不追究他?其实开始是不能追究,后来是不必追究。因为即使知道了太子调兵手谕是伪造的,当时康熙也不能去查。咱们把当夜的事情分解开就明白了。

一、这份调兵手喻与康熙废掉太子胤礽关系大不大?

点击加载图片

也势在必然。康熙原本对胤礽的期望是很大的。可以说,康熙心中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太子胤礽。而对其他各个皇子的培养,基本上定位都是都是按照“辅臣”来设定的。比如: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是按照政务干臣的标准来培养,皇三子胤祉是按饱学文士的标准来培养,皇长子胤禔、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都是按带兵武将的标准来培养。如果太子胤礽能妥善处理好与父皇与兄弟间的关系,这些兄弟就是他登上皇位以后,治国安邦的重要股肱和臂助。

但胤礽让康熙非常失望,这种失望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年累月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在《雍正王朝》这部剧的开始,黄河决口,灾患严重,康熙召开朝会上商讨对策,康熙说:“玄烨这么多年不理朝政,将国事交予太子......”刚说到这里,康熙反映过来了,觉得不对劲,赶紧看了一眼侧立一边的太子胤礽,又改口添上:“将国事交予太子,以及众阿哥协调办理......”。这样的话,康熙就把朝局混乱的过错转推到其他阿哥头上,卸掉了胤礽的责任。

点击加载图片

当从匆匆赶来的老四胤禛口中得知户部钱粮不足,根本就拿不出救灾的款项和粮米,康熙立刻痛责老八胤禩,把过错全部从太子胤礽身上卸掉。后来,赈灾成功,康熙发动追缴户部欠款。而太子胤礽由于借了国库五十万两银子还不起,营私舞弊,卖官鬻爵,以筹措款项。被皇长子胤禔抓了个现行。但康熙仍然继续包疪,默许太子胤礽卖官的行为。甚至为了让太子尽快摆脱窘境,亲自插手,让清缴欠款的事情无疾而终,半途而废,以免伤害了胤礽的声望。

但在这个时候,康熙已经对胤礽感到非常失望了。他在内心里对自己的选择提出了质疑:这就是我大清未来的皇上吗?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康熙已经开始考虑,自己选择的这位继承人是否合适,江山社稷和舐犊情深,哪一个才是自己正确的选择?康熙仍然期望事情能够有所改观。但接踵而来的刑部冤狱案又让太子胤礽的恶行再次暴露。刑狱可是国家大事,胤礽连这都敢胡作非为,草菅人命,令康熙怒火万丈,忍无可忍。从这一刻起,废掉胤礽的储君之位就成了一个重要选项。但是,这个炸药包现在就点着吗?

点击加载图片

仍然不能立即废掉胤礽,因为主持查案的老八胤禩并不是把案情查清楚,而是只查对胤礽不利的方面。如果现在就废掉太子,康有就被利用了。把肖国兴的诉状拿到手后,康熙深夜去找张廷玉,说:“你的儿子生病了,朕的儿子也生病了。”儿子生病了,当父亲的怎么办?当然是要尽父亲的责任,想一切办法去治疗挽救了。至于救得了还是救不了,还要看病情有多么严重。

但这个胤礽实在是病得不轻,救不了。木兰秋猎的时候,他又给老爹康熙戴了顶绿帽子。康熙气得发疯,但帝王的家丑还不敢宣扬,这能诏告天下作为废掉太子的理由吗?心腹侍卫图里琛眼疾手快,立即干掉了望风的太监。太子胤礽见势不妙,逃跑了。至此,废掉胤礽的储君之位就已成定局,与调兵手谕关系就不大了。但这个调兵手喻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点击加载图片

二、调兵手谕其实是个“连环套”。

这份调兵手谕是皇十四子胤禵伪造的。胤禵真是够阴险,这份手谕是个连环套,一下子把他夺嫡路上所有的敌手都设计进了套中,胤禵甚至把自己也设成了套中的一环。咱们来看看胤禵设下这一招“连环套”。

第一个圈套是对付太子胤礽:如果康熙未能察觉到手谕是假的,他就会认定太子胤礽确实调兵了,那个情况就太严重了。这是弑君谋逆!那就是死罪了。就算康熙想维护住胤礽的小命,但这是谋逆大罪,胤礽此生再无任何翻身希望。废宗籍,下狱,终身囚禁,都是跑不了的。

点击加载图片

第二个圈套指向了皇长子胤禔:如果康熙发现了调兵手谕有问题。而这份调兵手谕偏偏是皇长子胤禔交上去的,他还一个劲地上窜下跳,迫切地想置太子于死地。康熙发现问题不对,必然要拿他问罪。

第三个圈套指向的是十三子胤祥:老十四精通笔迹的模仿,他这份伪造的调兵手谕的字迹就模仿了老十三的笔意。这样,当康熙发现手谕有假,就会判断为老十三胤祥要混水摸鱼,谋害太子。

第四个圈套暗暗指向了老四胤禛:康熙既然判断了老十三胤祥想谋害太子,那么背后必然有人指使,从中获利,又是谁指使的呢?那还用说,老四胤禛绝对脱不了干系。这就把老四也拖进来了。

点击加载图片

第五个圈套对准的是老八胤禩:在这一环,老十四胤禵把自己也设计成了一个圈套。大家要注意这样一个情节,当十四阿哥胤禵拿出这份伪造的太子调兵手谕交给老八时,八爷胤禩就说:“我不能让你冒这个险”。通过老八的话,我们知道,这是个险招,漏洞是很大的。而八爷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如果这事将来暴露了,我胤禩可不替你承担责任,我有办法推得一干二净,这个风险的后果可要由你十四弟来承当。

如果计划成功了,太子胤礽被杀或被废囚,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但手谕可不是口谕,这是个重要的物证,当然是会被保存下来的,若将来暴露了,那老十四就被当做炮灰推出来顶缸。获益大,风险小,所以,八爷同意这么干了。但老十四胤禵就甘愿当个忠心耿耿的傻冒吗?当然不是。他把自己设进套中,就是让老八下决心这样干。因为康熙如果真的要细查的话,就查到底的可就不是伪造之人了,而是夺嫡之心!这样,就把老八又装进了圈套。

点击加载图片

三、调兵手谕查不查?

既然张廷玉都看出来手谕中的问题了,做为老人精的康熙又会怎样应对呢?发现手谕有假,那么,整个事情的性质可就变了。现在康熙面对的已经不是针对太子胤礽的废立问题了,而是精心策划的夺嫡阴谋。这个阴谋到底有多大,后续的手段是什么?哪些势力参与了进来,短时间内都无法确定。张廷玉指出了事情的关键:此时废立太子已经无关紧要了,最要紧的是众皇子愈演愈烈的夺嫡之争。康熙和张廷玉要破掉这个局。君臣配合,假戏真做。

老狐狸康熙对待手谕的方法是不查为查。如果要查,肯定能查出来,但无法落到实处。清理户部欠款时候,康熙能把几个不起眼的官员的家财、住宅和他们私下经营的商业行为都查得一清二楚,怎能查不出伪造手谕的底细?但是要动手查,必然会打草惊蛇,伸出来的头就必然又缩回去了。于是,康熙和张廷玉就当众表演了一出英明的糊涂大戏。把众皇子全部集中起来,割断与外界的联系。

点击加载图片

张廷玉把手谕拿出来,质问十三子胤祥,要他解释,但不等他辩白,康熙就下令把他拘禁起来。而后,皇长子胤禔被康熙严厉申斥,并囚禁起来。太子胤礽也被废掉储君之位。那么,阴谋的策划者:老八和老十三,就判断失误了。老八胤禩认为,这份调兵手谕的第一、第二、第三个圈套都准确地套住了目标。而老十四胤禵认为,第四个圈套也成功了。

太子胤礽被废,原因即与调兵手谕无关,那么,站在阴谋家的角度看问题,康熙仍然不以调兵手谕为废太子的理由,只能是一个原因:给胤礽一条活路。而胤礽确实活着,阴谋家认为这个判断成立了,而调兵手谕也就成了胤礽未来的判决书。当有了新的储君之时,这份判决书就会生效。

点击加载图片

但是,康熙和张廷玉恰恰利用了阴谋家这个错误的判断,布了一个更大的圈套――让众臣推举储君。迫不及待的阴谋家以为自己的圈套已经成功了,却没想到,自己却已经一步步地落入了圈套。这就是康熙不追查的原因,不查,本身就是个圈套。

关系并不大。即使没有这份调兵手谕,胤礽被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