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瓶梅》中的熟语

 殘荷聽雨 2022-11-29 发布于北京

《金瓶梅》中熟语来源于世俗社会, 来自于人民大众及其口语, 盛传在明代社会。这些熟语在人民大众口中长久流传并经过文人学者及作家等的创作和运用, 以书面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样才使这些口耳相传的熟语流传到今天, 有继承也有创造。明代的语言开始由以传统的文言文为主逐步向通俗化转化了。《金瓶梅》中的熟语就真实地反映了明代汉语的面貌、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呈现了那个时期特定的时代特色。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是社会文明的反映。熟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古白话词汇和熟语, 有助于揭示汉语词汇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演变规律, 反映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演变过程及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金瓶梅》并以家庭生活为题材, 描写了明代市井风俗人情。其语言半文半白, 通俗易懂, 而其中大量丰富熟语的运用, 使语言更加高度口语化, 脍炙人口, 生动形象。分析和研究《金瓶梅》书中的熟语, 对于揭示明代语言特色及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图片

一、《金瓶梅》熟语反映了明代语言的特色 

明代语言开始逐渐由传统的文言文为主向通俗化语言转化, 与现代汉语接近。明代中期开始, 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表现市民的生活、思想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 人们的艺术趣味也趋于世俗, 其特征表现为题材重日常琐事, 语言表达更加率真自然, 俚俗易懂。到了明代后期, 通俗文学兴盛, 《金瓶梅》最富特色, 它是世情小说的发轫之作, 它一改过去描述英雄豪杰、神仙魔怪的惯例, 转向了家庭生活、平凡人物, 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 表现了社会的变迁,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时代性。

(一) 从《金瓶梅》熟语的出处来源看明代社会说书体语言向市井口语发展的转变

《金瓶梅》中的熟语有的来源于古代典籍, 有的来源于小说戏曲, 有的来源于古代名人名言, 有的来源于佛经颂典, 还有的直接来源于世俗社会,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宋元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处世态度, 同时它运用了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 充满着浓郁淋漓的市井气息, 反映了文学语言由规范化、雅驯化向口语化、俚俗化的方向发展。

《金瓶梅》中的熟语有的来源于前代小说戏曲, 例如第73回“猪八戒走在冷铺中坐着——丑的没对儿”, 此歇后语借白话小说《西游记》中人物猪八戒构成。猪八戒貌丑, “冷铺”指军巡铺屋, 平时没人, 猪八戒一个人坐在里边, 便“没对儿”。第3回“远亲不如近邻”则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24回:“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 休要失了人情。”指遇有急难, 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帮助;有的来源于古代典籍, 浓缩了古代诗文、古人名言或历史典故。例如:第58回“出类拔萃”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 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来, 未有盛于孔子也。”多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第53回“君子一言, 快马一鞭”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六:“快马一鞭, 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头来, 无事各自珍重。”比喻一言为定, 决不反悔;有的来源于明以前的古人诗书, 例如:第89回“叶落归根”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叶落归根, 来时无口。”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第97回“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宋·洪迈《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旧传有诗四句, 诵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挂名时。’”常比喻渴望已久, 一旦得到满足, 喜出望外;有的来源于佛教等宗教用语, 如:第73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梵语, 这里指佛塔。意谓佛教教义, 把搭救人命看得很重。第79回“为人多积善, 不可多积财;积善成好人, 积财惹祸胎”强调为人要多做好事, 也表现一种重义不重财的观念;有的直接来源于当时的民间世俗社会, 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是人民群众的日头创作, 并大量的流传于人民群众的日头语言中。例如:第91回“腊月里萝卜——动了心”, 比喻原来的想法有所动摇和改变。第58回“吃人家碗半, 被人家使唤”, 比喻受人恩惠, 就得听人摆布。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金瓶梅》的熟语来源广泛复杂, 作者在吸收历史语言、传统典故和民间口语的基础上, 又对其精心地进行了加工、改造和提升, 所以《金瓶梅》中熟语有的比较典雅工整, 而有的相对浅近通俗, 有的由典雅工整变为了浅近通俗。

(二) 从使用的主体来看《金瓶梅》中的熟语使用的广泛性和通俗性

《金瓶梅》中的熟语使用者下至市民走卒, 上至达官贵人, 为整个社会所共用。例如:第三十四回: “书童打开看了, 大小四锭零四块。说道:'既是应二爹吩咐……小的'虼蚤脸儿——好大面皮!’”。第58回: (吴月娘对潘金莲说道)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你有长俊正条, 肯教奴才排说你?”。第46回:“ (应帮闲伯爵说书童) 我那俊侄子, 常言道: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你不知他这行人, 故虽是当院出身小优儿, 比乐工不同, 一概看往也罢了, 显的说你我不帮衬了。”第32回) 郑爱香 (妓女) 道:“这应二花子, 今日'鬼酉上车儿——推丑’, 东瓜花儿丑的没时了。”等等。

二、《金瓶梅》熟语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特色 

《金瓶梅》假托宋朝旧事, 实际上展现的是晚明政治社会, 全书描写了富商、官僚、恶霸西门庆的一生及其家庭的兴衰, 并以此为中心, 辐射市井社会, 反映官场社会, 展开了一个时代社会的广阔图景。

1.《金瓶梅》中的熟语反映了明代官场政治的黑暗。

明代建国以后, 进一步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明代中叶, 社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趋向尖锐、激化。文学创作也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 从表现美转为表现丑。《金瓶梅》则实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大转变, 极写世情之恶、生活之丑, 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揭示了明代社会潜伏的极权主义和腐败政治。例如:第71回“同僚三世亲”、“官官相护” 说的是官场之间相互勾结, 彼此袒护;“早晨不做官, 晚夕不唱诺”即早上没有了官职, 晚上便无人理睬, 体现了人情势利, 世态炎凉;第47回“火到猪头烂, 钱到公事办”意思是想办事, 非用银子打点衙门方能成行, 由此可见官场的腐败贿赂习风。西门庆就凭借经济实力来交通权贵, 行贿钻营, 提高政治地位, 又依靠政治地位来贪赃枉法, 为所欲为, 扩大非法经营, 从而成为集财、权、势于一身的地方一霸。作品还通过西门庆的社会活动, 反映了上自朝廷下至市井, 官府权贵与豪绅富商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的黑暗现实。

2.《金瓶梅》中的熟语反映了明代商业经济的繁荣。

明代中期以后, 手工业城市商业经济逐渐繁荣, 手工业的各个部门丝织业、棉布加工业、矿冶业、榨油业、制陶业、造纸业等相继兴起, 从事商品贸易的商业部门也随之而出现, 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我们从《金瓶梅》的熟语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景象。例如:第20回“放着他的两个丫头, 你替他走!管你腿事?卖萝葡的跟着盐担子走——好个闲嘈心的小肉儿!”中“卖萝葡”是明代社会小商业经营者走街串巷、挑担买卖的生动写照。第81回“宁可卖了悔, 体要悔了卖”, 意思是要抓住行情, 及时销售。“宁可耽迟不耽错”, 字面义是说宁可迟一点也不要弄错了, 在生意上是说不要着急下手, 要找好做生意的门路, 看好做哪一方面有利润再投资。这是小商业者在长期的从商活动中总结的经商经验和行业观念。

3.《金瓶梅》中的熟语反映了明代百姓生活的辛酸。

《金瓶梅》以相当多的笔墨描写了西门庆及其妻妾的家庭活动, 写出了这个家庭的荒淫无耻、贪得无厌、骄奢糜烂和钩心斗角, 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诸多女性, 尽管出身、性格、遭遇不尽相同, 但都无视所谓的道德名节, 被超常的情欲、物欲和肉欲所扭曲、支配。例如:第55回“一朝祸起萧墙内, 亏杀王婆先做牙。”萧墙是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第95回:“月娘察知其事, 骂了一顿, 家丑不可外扬, 与了她 (如意儿) 一套衣裳, 四根簪子, 一件银寿字儿, 一件梳背儿, 拣了个好日子, 就与了来兴儿完房, 做了媳妇子。”;《金瓶梅》中还描写了权贵以强凌弱, 百姓备受欺压的现象。例如:西门庆设计陷害来旺, 把他押解徐州, 从而强占了来旺媳妇。其心思缜密, 手段毒辣, 做完坏事反倒若无其事, “害死人还看出殡的”就是其丑恶本质的写照。第1回“如今世界, 开只眼闭只眼儿便好, 还经得多出只眼睛看人破绽哩!”“开只眼闭只眼便好”, 就如今天所说的“睁只眼闭只眼”, 意为处世时不可太计较, 不必太认真。第38回 “妇人道:'爹说的是。自古良善被人欺, 慈悲生患害。’也反映了明代社会下层人民生命的存在状态和处世哲学。

4.《金瓶梅》中的熟语反映了明代传统文化的内涵。

由于中央王朝的统一和明初实行的一系列恢复社会发展的措施, 从而使明朝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朝代之一。新的社会时代气象酝酿着新的社会文明。在明代, 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大文化精神深刻地影响着那个时代的民众心理, 这在《金瓶梅》的熟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例如, 第79回 “养儿靠儿, 无儿靠婿”, 表现了养儿防老的思想; 第20回 “痴人畏妇, 贤女畏夫”, 体现了夫为妻纲、尊卑有序的儒家伦理思想;佛教讲求“轮回”, 讲究因果报应”。例如, 第73回“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劝人要多做善事, 救人的性命为自己积功德。第46回“烟熏的佛像挂在墙上, 有恁施主有恁和尚”;而第92回“祸祸无门人自招, 须知乐极有悲来”、第9回“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则体现了老子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 也体现了庄子的消极的人生哲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