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涂华新导师:大医精诚,传承经方之道

 经方人生 2022-11-29 发布于四川

图片

注:语音由机器人阅读,各位师友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聆听。

他的二十多个春秋

便是这样走过来的

他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他对百余经方的精准解读

就是这样临床实战得来的

时间仿佛回到了2011年冬天,因着与涂华新导师结缘相识,那个冬天不再寒冷,他似骄阳温暖着年轻人的心、中医人的梦!

他那略显瘦弱的身躯,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诊室里不停地忙碌着,每天都是从早八点忙到晚上八点,有时到下午四点钟还不曾吃上午饭。

那时,也曾劝老师要注意身体,按时吃饭。

涂老师却讲:病人来了是对我们的信任,病人看完再吃饭才安心。他满脸温和的微笑,流露着内心的真诚,让人无法再去劝阻。

如果说,医治身体的,是那株粒粒有温度的药石,医好心灵的,便是人间那丝丝缕缕流动的真情。

图片

图为涂华新导师中医科诊室

洋溢着欢乐和温暖,漆面斑驳的木质长条凳上,你挤我挨地坐着,对面墙上挂着红绒面金黄字的锦旗,仔细看时,白色墙壁上与视线平行出还贴着一张白纸黑字的“行孝歌”。小小的诊室祥和而令人平心静气。

摩肩接踵、低语寒暄的诊室,总会回荡着老师与病人对谈时发出的轻盈的笑语。

图片

双手把脉的时刻,他又是那么的严肃认真,时而抬眼观望来诊者的面色,时而低头凝神静思,时而用一两语询问求诊者情况,复诊时还要偶尔腾开右手去翻阅病历记录,末了,还要以手去抚摸求诊者的脚腕部,诊脉之谨慎细致,不仅令人想起仲师的劝诫:省病问疾,不能仅以“ 口给”,也就是说为病人看病不能仅依据问诊,寥寥数语询问便自以为掌握了病情,处方下药;把脉更不能疏忽,寸关尺脉皆要详知,足部亦不能忽略,脉搏的跳动、面部的关键部位都要详尽观察。

言遵仲师,行更遵仲师,这也正是其比肩于国内外众多经方大家的原因所在。

他对病人也是极为尊重的。诊断完毕,根据情况,他会询问病人自己想要拿几服药,然后根据病人的意愿(多数是对自己病情有一定了解的、熟悉的病人)在处方签上写上剂数,之后,双手把处方签递到对方手中,再双手递上印有自己电话号的名片。

图片

涂老师在诊室

每张处方签上简简单单的几味药,是没有任何玄虚的,偶有习惯了吃大方的病人也会心生疑问,“涂医生,我这就两味药就可以了吗?”但结果往往是令人欣慰的,几天后,我们会发现,病情好转了的求诊者有的还要专程坐车来到诊室向涂老师“汇报”。

医生以诚相待,病人还之以诚,这是令我们这些旁观者深为感动的。

正像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涂华新先生以医疗为职业,他对技术的追求是精益求精的,对自己的工作是负责和充满奉献精神的。

经方是不复杂的,然而是需要时间积累和沉淀的,他以身试药,顽强不屈地向人们证实乌附之药有大用。

面对每天百余位病人,他无不谨慎诊断,耐心沟通,仔细叮嘱,也无不记录在案,定时回访,记挂在心,用无微不至来形容是不为其过的。

他的二十多个春秋便是这样走过来的,他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他对百余经方的精准解读就是这样临床实战得来的。

多少个黄昏幕落,灯火已上的时刻,一位位求诊者在涂老师的精心诊治下安然归去。

涂老师门诊实况

他的嘴角挂着略显疲惫地微笑,脱下白大褂,抖一抖,挂在墙壁的衣钩上。一天的辛劳却没有随着白大褂地脱下而结束,当邀约涂老师一起吃饭时,他又说:“不了!你们早点回去休息。我回去再看会儿书。”这时,你会明白,原来真的没有所谓的“天才”,天才是由勤奋造就的。

初识涂老师的时候,他神气清朗,气力丰沛,而现在,为使经方造福百姓,数年操劳奔波,无暇自顾,时间竟会无意间在老师的脸上留下点点暗斑。

他为中医事业的复兴,为中医梦,为经方事业付出了太多太多了…… 

(来自于2015年的呼声,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涂华新导师说:“经过了上千年的断层之后,我们仍能从临床中看到《伤寒杂病论》的历史面貌,期望大家把好的医案总结出来,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件功德无量、造福千秋的事业,我在这里拜托大家了。”

有了这样的导师

有了这样的情怀

为师友们打开一扇通往中医临床的窗

让师友们的临床不再徘徊

让师友们在中医临床中

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