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走出来是有效果的 ——给周校长的回信 周校长: 展信佳!对于来信提到的“走出批改区”这个问题,我也是深有感触。今年下半年我刚接手一年级语文,发现课堂教学跟高年级比完全不一样。一年级学生们的课堂纪律难以把握,注意不集中、玩尺子、抠橡皮檫等各种状况频发,最开始甚至很多基本礼仪和知识也不懂,可以说初入小学的孩子们明显有些不适应。对此,我作为老师,自己也是非常地不适应。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最初几周我们彼此就好像处于“鸡同鸭讲”的阶段,但我们都在努力去磨合、适应。为了治住一年级,各科的老师们都各显神通。班主任邵老师天天跟孩子们“叨叙”各种规矩和纪律,包括加分减分制度、如何排队、如何做操、如何吃饭、如何坐姿、如何做眼保健操等等,同时不断地强调在校安全知识。数学李老师采用小组加分制、课前准备加分制等,不断去训练孩子们上课时的专注力和坐姿规范性。另一个班的语文李老师则是天天中午蹲点在教室里,盯着孩子们认真完成作业,然后回到办公室总是长叹一声“唉”。我作为一名新手一年级语文老师,起初还是自信满满的,觉得自己可以把女儿教成班里的“小学霸”,那么对这些学生应该也可以。但实践下来发现,情况有点不太一样,特别是纪律意识方面。以这次围绕讨论的主题“走出批改区”为例,最开始我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自己坐在批改区,让学生们排队批改,前15分钟大家往往都安静地等待,但由于照看不到队伍后面的同学,之后就慢慢越来越吵,或者出现推挤等情况。在这样的吵闹噪音中勉强忍受了大约三周之后,我自己也受不了了,于是有一次作了个尝试,能不能走来走去批改呢?结果发现效果挺好,因为学生看到我来回走动的时候,会更加注意,不像排队的时候那样嘈杂,作业本上的字也写得更加漂亮起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不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也经常会有诸多的不顺心不如意,但有时换个角度、换个方式,说不定就能找到更适合更有效的办法,问题也就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对教师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让我们共同努力,牵着小蜗牛们一起慢慢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