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学语文6耕耘未必收获
2022-11-29 | 阅:  转:  |  分享 
  
耕耘未必收获经常看到这样的格言、语录:“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伸出你勤奋的双臂吧,这样,你抱定的一定是丰硕的成果”。也经常听到家长们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何愁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勤奋就一定能抱定丰硕的成果吗?努力耕耘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或者说,付出多少辛劳就能获得多少成果吗?未必。农民们耕耘的季节在田间是十分辛苦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怕出大力流大汗,但其收获却有丰有歉,甚至有时会颗粒无收,这是因为作物的生长除了靠栽培者的辛勤劳作,不违农时,精细管理外,还要受到天时(水、旱、风、虫、雹等灾害)、地利(土壤的各方面情况)等条件的制约。工人们每天在炼钢炉旁、机床前、矿井里的劳动无疑是十分辛苦的,但有时也会出现问题,收不到

预期效果。有时,一炉钢在快要出炉前,会因为电力、温度控制等方面的原因而冷却报废;一个零件,可能会由于原材料、机床等方面的原因而成为残次品。在矿井里开掘的工人在某些地质条件下会采不到煤,甚至会由于瓦斯、煤尘等原因发生爆炸而前功尽弃。读书学习也如此。有的人好读书,但不求甚解,遇到疑难问题就绕道而行,尽管读书多年也依然故我;有的人总抓住旁枝末节钻牛角尖,不善于从整体上去把握问题,不善于求得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无从提高;有的人得其枝叶而不善归纳,使之“落叶归根”;有的人得其根本却不善于演绎,结果,不能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理论不能指导实践;有的人不善于类比,不能举一反三,以一知百,触类旁通。这样,何能以所学知所不学?有的人夜以继日,经常秉烛夜读,不善休息,学习效果怎能提高?有的人学习不善模仿,当然不会继承前人有所创造,而有的人仅能“嚼别人的馍”,学一是一,学二是二,不善创新,读一

百本诗集仍不会写诗,读一百本数学教材,仍不会演算,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收获的前提是耕耘,耕耘是否会有收获,是要看耕耘者为什么耕耘和怎样耕耘。耕耘与收获之间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的。否则,耕耘未必收获。耕耘与收获仅是必要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不管具备什么条件,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所收获的,但仅仅靠耕耘而无其他条件,也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将耕耘与收获误为充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认为有了耕耘这一条件就必能有所收获就大错特错了。弄通这个道理,才能通过勤奋耕耘,不懈地摸索规律,改进方向,而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心彼心插班生

心彼心插班生

心彼心插班生

心彼心插班生

心彼心插班生

心彼心插班生 心彼心插班生

心彼心插班生

心彼心插班生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1751z...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