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浙西盘山公路计划

 上海崔哥 2022-11-29 发布于浙江

骑行浙西盘山公路计划

D1.上虞-杭州,里程:91km,路书:3273202。

游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宿杭州。

西溪湿地公园位于杭州西湖区和余杭区西北部,距西湖不到5千米,规划总面积11.5平方千米,湿地内河流总长100多千米,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湿地公园内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幽雅、文化积淀深厚,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我国第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三堤十景”:三堤:福堤绿堤、寿堤;十景:秋芦飞雪、火柿映波、龙舟胜会、莲滩鹭影、洪园余韵、蒹葭泛月、渔村烟雨、曲水寻梅、高庄晨迹、河渚听曲。

核心景点

泊蓭:明末清初钱塘人邹孝直(名师绩)的庄园。当时这一带芦苇丛生,野趣盎然,从高处远远望去,整片庄园似仙岛泊于水上,因此得名。其中自在堂、空明轩两组建筑与拈花舫前后呼应,由南向北分别构成三个空间。

烟水渔庄:西溪农耕渔事文化展示中心。借鉴了清代文人陈文述《秋雪渔庄》的诗歌意境,取柳烟、炊烟、水烟三烟之妙,因此得名。此景点有桑蚕丝绸故事、婚姻民俗、西溪人家等展览馆,展现水乡民居的地方特色和居民质朴的农耕文化。

深潭口:又名深潭港,据《南漳子》记载:“深潭口,非舟不渡;闻有龙,深潭不可测。”因此得名,是西溪主要的民俗文化展示中心。西溪龙舟胜会每年都在此举行。这里也是许多影视文化作品在西溪拍摄的取景点,如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等。

厉杭二公祠:厉杭二公祠是西溪专门奉祀文人的祠堂之一,与秋雪庵两浙词人祠齐名。供奉的二公,一位是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是康熙举人;另一位是杭世骏,字太宗,号堇浦、秦亭老民,为雍正举人。两公都是清代杭城的著名学者和诗人。该景点主要恢复文人墨客雅聚功能,可供人切磋诗艺、挥毫泼墨、题诗作画,具有较浓厚的文化氛围。

河渚街:因古地名为河渚而得名,是一条以休闲、商贸集市、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民俗商业街。街中还原保留当时人们生活生产的格局,临水而建的阁楼房屋,穿桥而过的零星小船,以及流传的民间传说,充满了以岛为家、以船为马的水乡风情。

洪钟别业:明代成化年间刑部尚书洪钟(字宜之)晚年退隐回籍时,在西溪建造的别业。别业内由宅院(三瑞堂、归舣居、香雪堂、沁芳楼等)和书院(竹清山房、清平山堂、萝荫阁、抱月轩等)等建筑组合而成。

高庄:又名西溪山庄,俗称西庄。始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之间,是清代文人高士奇(1645年—1704年)的山庄别业,具有典型的明末清中期前宅后园的官宅特点。因康熙南巡时,曾驾临此地,而名声大噪。庄内由高宅、竹窗、蕉园诗社等建筑组成,再现了当年康熙临幸高庄的历史场景。

梅竹山庄:清钱塘文人章黼(字次白)(约1777年—1857年)的山庄别业。他在庄外种植大量梅花与翠竹,其又人性高洁,自比梅竹,又好读书、擅字画,常邀朋唤友至此吟诗作画,因此得名。为西溪主要的赏梅区域。

西溪梅墅:位于西溪梅竹休闲区内,属于旧时南宋辇道沿线范围,自古便因种植梅花而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赏梅。此地以田园农舍为载体,以梅文化为内涵,以旷达开远的环境美为特色,为西溪主要的赏梅区域。

西溪水阁:位于西溪梅竹休闲区内,居所临水而建,是自古文人墨客在西溪隐居藏书之地。水阁分为“兰溪书屋”和“拥书楼”两处藏书楼,不仅可以感受西溪厚重的文化气息,还能了解当时文人隐士避世清闲的情怀。

秋雪庵:始建于宋淳熙(1174年—1189年)年间,初名“大圣庵”。明末西溪沈氏兄弟重整建筑,延请名僧住持庵堂;明末陈继儒取唐人“秋雪蒙钓船”诗意题为“秋雪庵”。民国时期经南浔名士周庆云(字梦坡)重修。是全国诗词研究基地,也是西溪最重要的寺庵之一。

莲花滩观鸟区:位于莲花滩区域,规划面积约35公顷。整体水域比较浅,局部为深水区,生长着茂密的水生植物,很适合涉禽类的水鸟生活。观鸟区内遍布小岛、游步道、林地,为西溪湿地涉禽鸟类的主要栖息地,是西溪涉禽类水鸟的主要观赏区。

湿地植物园:中国首个国家级湿地类植物园。园内总占地约55公顷,展示了西溪特色的基塘系统、河流、滩渚等生态多样性中的湿地植物;其内容包含了全国范围内水生、湿生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览、休闲游览、科研科普教育、水生植物的配植示范和引种繁育。共培育湿地植物600多种,其中乔木 100余种,湿生灌木地被近250种,挺水植物150余种, 漂浮植物30余种,浮叶植物50余种,沉水植物30余种。

创意产业园:西溪创意产业园,位于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北角的桑梓样区域,占地0.95平方千米,占整个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面积的十分之一,也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文化精粹之地。创意园于2009年11月开园,园区建筑共有59幢,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投资近1.4亿元。创意园坚持“名人立园,影视强园”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影视和文学艺术产业。

福堤:整条堤以六座带福字的桥连接,因此得名。福堤全长约2300米,衔接公园南北两个出口,并串连起园区的主要景点,是一条以生态为基调、人文为特色的长堤。体现了西溪“梵、隐、俗、闲、野”的文化特质。

绿堤:“绿堤”东西全长1600米,宽7米,两侧植被丰茂,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绿堤”寓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杭州生态旅游城市相呼应。绿堤犹如一串五彩的珍珠,自西向东串起了杭州湿地植物园、包家埭生态保育区、合建港生态保育区,是西溪的生态堤和科研科普长廊。

寿堤:寿堤与五常港并行,南北全长约5470米,宽4.5米,是西溪湿地中最长的一条堤,与长寿之意不谋而合。寿堤两岸水网纵横,古树森森,朴野幽趣,景观天成。沿线设有龙蛇环绿、慈航送子、龙舟胜会、洪园余韵、幔港寻幽、桥亭思母、火柿映波、村埭田园等西溪美景。

空中揽胜:“空中揽胜”观光氦气球位于西溪湿地慢生活街区,是由中国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载人观光氦气球,也是杭州唯一的高空氦气球体验项目。

D2.杭州-河桥镇,95km,路书:3273204。

游河桥古镇,宿河桥镇或昌化镇。

河桥古镇位于临安市西南部、柳溪江畔昌化,距杭州100公里、临安市区50公里。

河桥古镇是古时昌化县治所在。明嘉靖年,唐昌即(昌化县)设四镇,河桥因“邑水口形胜商务独冠唐昌”被列为首位,至今镇门上“唐昌首镇”犹可见。

河桥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朝嘉靖年间,这里人口稠密,商贸繁荣,文化昌明,又因为地处三江交汇处,所以被称作“唐昌首镇”。有桥必有水,水路通航,古时“河桥一带,几里许,烟火不下千家”,相当一段时间内,河桥地势之显要不言而喻。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时期,河桥再度繁荣,诸多机构在此设节,颇具影响,河桥也是浙西商业集市,有着“小上海”之称。河桥老街是古镇的象征,是古镇文化最直接的反映。老街南北长近2000米、宽5米,皆用条石、鹅卵石铺筑。古街两旁有100多家店铺,具有清末民初传统建筑风貌,还留存着当年店铺林立的痕迹……

在这里,清末的老楼还在,抗战的标语还在,文革标语更是随处可见,很多人家的堂前还挂着毛主席像。老街上的太平沟是古镇最具特色的一处景观,水从蒲溪引进,流进家家户户的门前,宽一米,深两米,露在上面的石条与路面平齐,有榫卯,每隔一段设有明井,砌石阶,便于居民取水、淘米、洗衣、消防。拂去尘埃,河桥古镇的价值并未被世人遗忘。作为山区小镇,凭借周围秀丽的山水风光,轮廓依旧的老街,百余幢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2010年,杭州打造首批13个“风情小镇”,河桥就位列其中。

D3.河桥镇-清凉峰镇,里程:81km,路书:3273210

骑行“牵牛岗盘山公路”,游大明山。宿清凉峰镇(颊口)

牵牛岗位于浙西,处于临安与淳安的边界,临安大明山的最高峰,海拔1500米,沿途风景秀丽,是徒步、骑行、观日出,赏晚霞,拍星空银河的绝佳胜地。

山顶有一座现代化的气象雷达站,盘山公路可直达山顶,但山路蜿蜒曲折,站在顶峰豁然开朗,俯瞰周围群山,一览众山小。

大明山是国家4A级景区,距黄山70公里,地形高差达一千余米,因而山高谷深,层峦叠嶂,群峰耸立,气势十分壮观,气候条件及地质条件与黄山类似,所以被称为浙西小黄山。

山色黟然若黛,宛如国画中的泼墨山水,奇松、怪石、云海、峰林层出不穷,很像黄山,然而大明山又不同于黄山,南侧几座1400米以上高峰及三处1100米以上的高山盆地,均由变质砂页岩及变质火山岩组成,山形平缓,林木葱葱,水草丰盛,流水清清,长年不断。

大明山三奇

一奇:在大明山海拔1100多米的高山之巅、于切悬崖之上,惊现一望无际的千亩草甸,俗称“千亩田”,且不说上面的 风光何其壮美,单就其深谷悬崖与一马平川的强烈视觉反差,江南山水与塞外风情的剧烈审美对比,足以称之为华夏一绝,更何况它曾庇信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是大明王朝逆风华起的圣地。

二奇:如削如切如诗如画的峰林景观随处可见,特别是广袖、 湘愁、玉筝、羞月、福冷、剑媚、落雁等明妃七峰,峰如其名,神态各异,风姿绰约,仪态万方,雨雾相拥便泼墨成画,艳阳当空则立社擎天,不是黄山疑黄山。

三奇:山高流长,快深林山,落差大,水量足,形成大明山诸多风景名胜;同时,充沛的雨水也滋养了景区丰茂的植被,成片的枫林、银杏、夏腊梅、南方铁杉、天国杜鹃,给大明山披上了美丽的盛装,使之既充满了雄性的激越,也充满女性的娇媚和柔感。

D4.清凉峰-岛石镇,里程:68km,路书:3273224

骑行“太子尖盘山公路”,宿岛石镇。

太子尖是著名的浙西三尖之一,海拔1558米。太子尖靠近浙江安徽两省交界的地方,其山脚的浪广村离徽杭古道浙江起点浙基田只有三公里左右的距离。

太子尖风景壮丽,其东面是百丈岭与大鹄山,西南是龙塘山与清凉峰,西北是安徽境内的山云岭,北面则是岛石镇境内的九莲山、太子山、龙池山与滴水岩。游人在太子尖居高远眺,浙皖两地风光尽收眼底。

太子尖盘山公路就是华浪线,是浙西临安区境内著名的自驾、骑行公路,起点是在龙岗镇华光潭村、终于是马啸乡浪广村,全程约30公里,中间翻越浪广岭,浪广岭的左侧就是太子尖,海拔1500多米,徒步可登临峰顶。

D5.岛石镇-伏岭镇,里程:约68km,路书:3273247、3273250、3273256、无法生成路书、3273269

“骑行浙皖天路”,宿伏岭镇。

“皖浙天路”素有安徽小黄山之称。这是安徽绩溪荆州公路——华东三大盘山公路之一,这是一条精彩纷呈的景观大道,最高处位于山云岭隘口,海拔1158米,隘口比公路起点坎头村高915.3米,比终点上胡家村高499.5米,一条路上共有弯道351处,回曲21起,最小半径15米。想象一下在这条路上飞驰,经过一个又一个弯道时的惊险和刺激就觉得很过瘾。“皖浙天路”全名叫荆州公路,途经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素有“小黄山”的美称。是华东地区名副其实的“唐古拉”。

D6.伏岭镇-清凉峰镇,里程:约40km,路书:(六只脚)4817248、(行者)3273281、3273280

“徒步徽杭古道”,宿清凉峰镇(颊口)

杭古道西起徽州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位于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侧,北靠黄山,南依天目山,全长25千米,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绩溪县境内的盘山石阶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据史料记载,这条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徽杭古道是历史上徽商与浙商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徽杭古道附近的重要景点有:障山大峡谷、胡氏宗祠、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南第一关等。

徽州古语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早在东晋时期,徽州人迫于生计,便开始往外贩运山货拓展生机,走出了一条条饱经风霜的经商道路。徽杭古道又称逍遥岩栈道,是古代徽州商人贩运盐、茶、山货往返杭州的必经之路。

  障山大峡谷是古道的一处重要景观。障山古称三天子都、三王山、障峰。春秋时吴越以此分界,秦代设立鄣郡,以山命名。障山大峡谷景区地理气候特殊,是为数不多的联合国植物基因库之一,拥有43种珍稀名贵物种。峡谷中谷水清澈透底,瀑布孪生,彩池遍布,好比108个仙女在翩翩起舞,使峡谷水更加迷人。景区中的50多个景点各具特色和传奇,显现出徽州山水的特有灵性和徽文化的浓厚底蕴,其中领袖头像、百丈岩、葫芦潭、冠顶生花堪称“四绝”。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它成为“苏浙沪”的一座天然后花园。百丈岩为一单体巨石,高460米,垂直85°。岩面光滑如镜,如巨钟覆地,高入云天,堪称一绝。

D7.清凉峰镇-报福镇,里程:88.4km,路书:3274093

宿报福镇

D8.“骑行龙王山盘山公路”,里程:75.3km,路书:3255383

宿安吉县

龙王山位于安吉县南端的章村镇,西天目北侧,浙江的安吉、临安、安徽的宁国三地交界处,属天目主峰之一,比西天目主峰高58米,主峰海拔1587.4米。龙王山地势险峻,多悬崖峭壁、山涧瀑流、河谷幽深。龙王山有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高、奇、富。龙王山主峰,与西天目1506米主峰一南一北,遥相互应。龙王山主峰既不似黄山、华山一峰孤耸,又不似峨媚山那样的群山环抱,而独出一指的风貌。

D9.骑行“莫干山盘山公路”,里程:80.4km,路书:3255388

游莫干山景区。宿德清县

莫干山山峦连绵起伏,风景秀丽多姿,景区面积达43平方公里,它虽不及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却以绿荫如海的修竹、清澈不竭的山泉、星罗棋布的别墅、四季各异的迷人风光称秀于江南,享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莫干山素以竹、云、泉“三胜”和清、静、绿、凉“四优”而驰名中外。

D10.杭州-上虞,里程:99km,路书:3274126

游湘湖。骑行结束。

湘湖以风景秀丽而被誉为西湖的“姐妹湖”。是一个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湖泊,湘湖还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发掘的跨湖桥文化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把浙江文明史前推到八千年;湘湖城山之颠的越王城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年勾践屯兵抗吴的重要军事城堡,见证了“卧薪尝胆”的历史风云,为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古城墙遗址;湘湖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故里,李白陆游文天祥刘基等历代名人在此留有不朽诗文。

湘湖八景:

城山怀古。此景与清·乾隆湘湖八景中的“越城晚钟”都是记述越王城山,但“城山怀古”的景名更贴切。因为它突出了传承越王勾践“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精神的永恒主题,更有时代特色。而且城山寺已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毁废,所谓的“晚钟”之声已不复存在。

览亭眺远。览亭,即位于石岩山巅的一览亭,是全景式观赏湘湖和钱塘江的最佳位置。登亭西望,千顷湘湖尽收眼底,两岸青山历历在目。远望钱江银亮如练,渔浦烟光依稀,广袤的萧绍平原河流纵横,村落点点,一幅江南渔米之乡的锦秀画图

先照晨曦。一览亭旁的先照寺,系南宋古刹。每当旭日东升,万道霞光首先照亮古寺的黄墙飞檐。“旭日之光先照此寺”,寺名由此而来。晨曦中的先照寺,掩映在绿树丛中,金碧辉煌,并与暗绿色的石岩山一起,倒映在湖中,景色迷人。明代魏骥有诗咏此:“兰若岩山巅,凌虚依寥泬。阳乌忽东升,流光每先得。”

跨湖夜月。跨湖桥堤一虹卧波,横断湘湖葫芦腰,白天景色迷人,月夜更有风韵。无论春夏秋冬,湘湖夜月都是风情万种,尤以秋夜为最。秋夜坐在跨湖桥旁亭内,山暗林疏,湖平似镜,夜凉如水。此时,一轮皓月冉冉升起,湖面波光闪烁。此景此情,使人尘虑尽消。

杨岐钟声。湘湖西南的杨岐寺,有巨型铜钟,声震四野。清人王勉《湘滨秋泛》诗云:“此中畅得游人意,湫口窑头都作记。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即咏此。古代湘湖四周寺庙众多,不乏钟声,但杨岐钟声出类拔萃,名气最大。

横塘棹歌。横塘即横筑塘,位于湘湖西南堤塘的外侧。传说早先有黄竹(芦竹的一种)栽于塘上,婆娑成林。因方言“横”、“黄”谐音,故俗称“黄竹塘”。明代魏骥诗句“黄竹依稀范蠡塘”,即指此。横竹塘长三里,塘内外皆河道,芦苇丛生,是捕鱼捉蟹的好去处。夕阳西下时,横塘放棹,渔舟唱晚,一派诗情画意。

湖心云影。风和日丽的日子,登临湘湖中心的压湖山。但见湖面似镜,蓝天白云倒映于湖中,水草游鱼在云朵中穿行。而云影晨昏不同,四时有别,其景象如诗如画,变幻无穷。明代来曾奕有诗云:“湖山四顾渺无涯,几度低回幽兴赊。水底烟峦云影簇,桥旁渔艇柳荫遮。”即咏此。

山脚窑烟。湘湖粘泥是制作砖瓦的好材料。湖边居民历来以制陶为业,环湖窑场林立。暮色苍茫之际,湖边山脚窑烟缥缈,成为湘湖特有景色。清代黄元寿《湘湖杂咏》诗曰:“日暮窑头添新火,轻烟散作半天云。”即咏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