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尉迟迥拥兵十万,为何却兵败自杀?这和他用人方式有着直接联系

 梦想童年594 2022-11-29 发布于江西

尉迟迥是西魏北周时期的著名将领,母亲是昌乐大长公主,因此尉迟迥是北周政权奠基者文帝宇文泰的外甥,妥妥的权二代出身,自小就是一个十分聪明俊秀的孩子,长大之后也成为了一个能征善战的人,曾跟随文帝宇文泰收复弘农,攻克沙苑,立下了累累战功。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去世,杨坚以自身的权势以及静帝外公的身份开始辅政。

尉迟迥眼看着辅政的杨坚权势愈来愈大,隐隐有威胁北周王室的迹象,于是便想起兵反叛。因为杨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招致很多人的反感,于是尉迟迥很快就召集到了兵马十多万。但是北周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将这次叛乱平息,尉迟迥自身也因为兵败自杀。

造成尉迟迥拥兵十万,仅仅两月就兵败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和他的用人方式有很大关系。

一、虽是权二代,但尉迟迥的军事才能还是值得肯定的

1、跟随宇文泰立下了不少功劳

据《周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三》记载:“迥少聪敏,美容仪。及长,有大志,好施爱士,稍迁大丞相帐内都督。尚魏文帝女金明公主,拜驸马都尉。从太祖复弘农,破沙苑,皆有功。累迁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迥通敏有干能,虽任兼文武,颇允时望。太祖以此深委仗焉。后拜大将军。”

前面那些褒奖尉迟迥的话语咱也不用多说一遍,关键在于“从太祖复弘农,破沙苑,皆有功”这一句,说明他跟随姑父宇文泰身后立下了不少功劳,随后官职一直从驸马都尉到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再到最后的大将军。

在当时那个世道,武将的官职可都是要用实打实的军功来换的,这说明尉迟迥虽然说是权二代,但并不是一个绣花枕头,相反他是一个文武全才,所以在《北史》才能有“迥通敏有干能,虽任兼文武,颇允时望,周文以此深委仗焉”的高度评价。

2、平定蜀地,使得百姓感激并归复

南梁爆发侯景之乱的时候,梁元帝正镇守着江陵地区,考虑到自己国家那糟乱的形势,于是请求和西魏交好。随后发现除了侯景,连自己的弟弟武陵王萧纪也来凑热闹,在蜀地直接自立为王,随后更是有率军东下进攻江陵的打算,吓得梁元帝赶紧向西魏发出了求救信号,请他们派兵征伐蜀地。

当时宇文泰就说:“蜀可图矣。取蜀制梁,在此一举。”

大佬就是大佬,眼光放得很是长远,这边人家梁元帝正请求帮助呢,那边他就在考虑谋取蜀地制服梁国的的事情了,但是当时他的臣子们很多都不支持出兵,认为蜀地地势险峻,不易谋取,当时只有尉迟迥认为此事可谋。

他认为武陵王萧纪既然选择东下进攻江陵,那么就一定会选择带走几乎所有的精兵,也就是说蜀地剩下来的军士压根就不足以和西魏的大军相抗衡,因此这一次的行动一定能够成功。

宇文泰很赞同尉迟迥的看法,于是就将这件事情全部委托给了尉迟迥。

在计策上,尉迟迥采取了出其不意的作战方式,他认为对方绝对想不到西魏会用精锐部队前去攻取蜀地那样地势险峻的地区,只要连夜袭击,出其不意地弄出风声,这样突然而至,必将吓得蜀军自乱阵脚,无法防守。于是宇文泰派给他带甲士兵一万二千人外加战马一万匹,前往伐蜀。

大军一路加速前进,赶至蜀地,当地果然如尉迟迥预设的那样,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对西魏军士投降。于是尉迟迥轻松通关,顺利抵达益州。当时的益州刺史萧撝(Huī)不敢与西魏军士交战,只能据城自守。

当时已经抵达巴郡武陵王萧纪听说自己后院着火了,火急火燎的就想先率领精兵强将回去灭火,尉迟迥也很明白,自己如果想要平定蜀地就千万不能让蜀地的大老虎萧纪赶回来。

于是他也派了精兵去堵截,给驻守蜀地的将领一个自己已经陷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境地的感觉,最终蜀地军士在与西魏军士进行了十次的交战但都以失败告终后,没办法的他们只能也选择对西魏投降。对待投降的蜀地将领和军士,尉迟迥也均以礼待之。

“其吏人等,各令复业。唯收僮隶及储积以尝将士。号令严肃,军无私焉。诏迥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以平蜀功,封一子为公。自剑阁以南,得承制封拜及黜陟。迥乃明赏罚,布恩威,绥缉新邦,经略未附,夷夏怀而归之。”

最后的结局是尉迟迥以他的手段,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蜀地,还赏罚分明,安定新邦,获得了当地蛮族的感激并心甘情愿依附西魏。

从上面尉迟迥的种种表现,我们不难看出,尉迟迥即便是一个权二代,也是一个内外兼修十分有军事才能的人。

二、尉迟迥起兵,最终兵败韦孝宽

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去世,杨坚因为和宣帝的近臣关系不错,本身也有权利,兼之是皇后的父亲,于是就拥有辅政的机会。

随后担任右丞相的杨坚夺取了军政权,为了让朝中的人都信服自己,他开始了“铲除异己”的行动。这个“异己”实际上就是指那些北周诸王以及前朝旧臣,当中的一个行为就是让自己人韦孝宽取代相州总管尉迟迥的位置,尉迟迥发觉不妙,就开始密谋起兵讨伐。

韦孝宽到了朝歌之后,从尉迟迥部下的一些行为反应中推断出他可能会起事,随后又从侄子韦艺的口中知道了尉迟迥的谋算,于是赶紧赶回都城向杨坚禀报,杨坚因此也做好了双方来一场征战的准备。

据《资治通鉴》记载:“坚又令候正破六韩裒诣迥谕旨,密与总管府长史晋昶等书,令为之备。迥闻之,杀昶及裒,集文武士民,登城北楼,令之曰:“杨坚藉后父之势,挟幼主以作威福,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吾与国舅甥,任兼将相;先帝和吾于此,本欲寄以安危。今欲与卿等纠合义勇,以匡国庇民,何如?”众咸从命。迥乃自称大总管,承制置官司。时赵王招入朝,留少子在国,迥奉以号令。”

尉迟迥在知道自己的打算已经被对方知悉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地起兵,并以杨坚挟持年幼的天子,不遵守臣道,而自己与宇文泰是舅甥关系,与国家情同一体,休戚与共为由,揭竿而起,使得当地的百姓都愿意追随尉迟迥。

于是尉迟迥自称为大总管,承天子之意设置官吏。

为了行为更加名正言顺,尉迟迥以赵王宇文招留在封地襄国的小儿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其实在我看来,尉迟迥的这种行为和杨坚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无非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吧!

杨坚本是外戚,外戚干政是很多人尤其是北周皇室不能接受的事情,因此尉迟迥打着打击外戚还政北周天子的口号,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一时间连杨坚都为此忧心不已。

尉迟迥和杨坚之间宿命的一战最终拉开了序幕,杨坚阵营里有高颎和韦孝宽这些能人异士,而尉迟迥这边虽然说也有很多大能,但是他们各自还要考虑自身的利益问题,因此做不到杨坚一方那样拧成一股绳的状态。

在邺城激战的时候,城中居民数以万计跑出来观战,这给杨坚一方一个突击的时机,他们先是假装向群众放箭,在百姓纷纷逃避的时候大喊叛军败了,使得韦孝宽的军队士气大振,最终使得尉迟迥的军队大败,没过多久就攻破邺城,尉迟迥自己也兵败自杀。

三、拥兵十万,两月兵败,尉迟迥兵败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用人失败

通过尉迟迥年轻时的那些表现,我们知道他本身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在快速集结到10万兵马之后,讨伐杨坚,为什么仅仅只过去了两个月就兵败自杀呢?我认为这和他在行军途中的用人方式有关,因为用人失败,最终换来的就是兵败被杀的后果。

1、“内举不避亲”

尉迟迥在夫人金明公主去世后,续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儿为继妻。

据《周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三》记载:“迥末年衰耄,惑于后妻王氏,而诸子多不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尉迟迥晚年因为精力衰退,又有后妻王氏在身边吹耳旁风,俗话也说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爹,因此尉迟迥的几个儿子之间并不能做到像一般人家一样“打虎亲兄弟”的程度,关系并不和睦。

儿子们之间的关系不和睦,这就使得在战场上的时候免不了相互攀比,比如说想通过立功的方式让老爹尉迟迥高看一眼,排挤其他众兄弟,这在关系不和睦的兄弟之间实在是很正常,但是到了战场上这样的想法却是致命的,很可能因为判断失误贻误时机,最终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2、“外举避嫌”

《周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三》记载:“以开府、小御正崔达弩为长史,余委任亦多用齐人。达弩文士,无筹略,举措多失纲纪,不能有所匡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尉迟迥任用开府、御正崔达弩为长史,但是崔达弩这个人吧,就是一个绣花枕头,虽说是一个文人,但是内里并没有什么筹略,种种举措都失去了纲纪法度,随后也不能想出有效的方法匡正弥补。

任用这样一个人在平时可能无伤大雅,但是当时尉迟迥正处于和杨坚对峙中,每一步都要行得小心翼翼才能避免出现连锁反应。

重用的“人才”不是人才也就算了,尉迟迥还有一个骚操作,那就是“委任亦多用齐人”,虽然说北周灭了北齐之后,他们就是一家人了,但是放弃自己的部族去重用曾经对北周投降的北齐人,你可以想象这样的人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总结:

不管尉迟迥年轻时军事才能有多么出众,也无法掩藏他年老时“昏耄已甚”的情况,以至于总是用人失误,最终使得10大军两月之内消亡,自己也兵败自杀。由此可见,对行军打仗的将领来说,用对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隋朝大臣柳庄的评价就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的想法:“尉迟迥虽曰旧将,昏耄已甚。”

参考书籍:

《周书》

《北史》

《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