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以中国 震撼收关

 文话童心 2022-11-29 发布于北京


文明、文化、文物、文学,这些"文字辈"的兄弟们有什么关系?大语文、大古文历史、地理、博物馆、艺术有没有关系?把它们放在一门课里?脑洞会不会有点大?这些元素相互碰撞,会出现怎样令人惊艳的效果?

随着小朋友们逐渐长大,孩子们渴望在阅读中收获更多,会从最初的读懂一本书进阶,过渡到读懂书背后的文化。在我们理解古诗、文言文、古代经典小说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文化上的“拦路虎”,这时候了解必要的历史知识、社会文化常识就成了学习和阅读进阶的关键。中华文明浩瀚千年,博大精深,我们怎么能一窥其貌呢?阅读和看展一直是文话童心倡导的特色亲子活动主题,这些年来已经成为文二代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以前看过的展览、读过的小故事,旅游过的地方,会不会帮上忙呢?

文话童心想你所想,经过不断沉淀,文话童心特邀王老师定制了属于文二代们专属的“大语文”阅读课,融合历史与文博,结合文物与经典阅读,有实物有文字有地图,系统性引领孩子们在阅读与看展中不断积累成长。王老师的大语文课不仅埋首于典籍史书,传世书法绘画之中,还徜徉于大江大河山川地理中。

在这个大语文课上,王老师以“何以中国”为题,通过最具特色的文物与文化符号,带我们看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古人如何看待天象,从而看待自身与天地、与宇宙的关系(如果你跟马老师去过天坛,也可以再回忆一下,讲给爸爸妈妈听哦)。甲骨文记载着一个王朝的历史,尊尊青铜器昭示着王朝的变迁。战乱频仍,百家争鸣,中华文明喷薄而出。六王毕,四海一,书同文,车同轨,始皇一统天下。“何以中国”大语文第一季和第二季分别以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为核心线索,结合典型的文物与考古成果,名篇名作和丰富的地理历史资料,阐述了这两条母亲河所辐射范围内华夏文明的变迁更迭。黄河、长江孕育了多民族组成的华夏民族和灿烂的中华文化,顺应天时,勤劳团结是我们从远古先祖继承的优良品德,兴修水利与自然和谐相处,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这是课程的主线,除了主线以外,其中的细节也精心准备,石鼓文是怎么回事?赤壁还分文赤壁和武赤壁?中国的地理阶梯是怎么回事?知识点满满!

为了便于孩子们理解,王老师的讲解和阐述非常深入浅出,不仅没有影响核心知识传递,更从几个意想不到的角度进行拆解和讲述,例如“石头的故事”那究竟是什么样的石头呢?带来的又是什么故事呢?是远古先秦的石鼓?还是皇家园林的太湖石?它们有些是历史的见证,有些是审美的意象,加在一起搭出了立体的中国。

“何以中国”揭示了我们华夏文明的开端与来源,及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每个人都可以从直面历史中找到不断前行的力量,向上生长的勇气,这都是祖先交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现在第一季、第二季“何以中国”大语文线上课已经圆满收官,两季的课程跟下来,小朋友们和大朋友都很受启发和感动。课程秉承了王老师一贯的讲解风格,娓娓道来但底蕴极深,能感受到王老师对华夏历史文明的熟稔和超正的三观,不仅让孩子们获益良多,更让家长们深深佩服。上过课程的小朋友,可以重温一下了。错过课程的小朋友,也可以利用居家的时间,一起来看一看。

对于不那么熟悉王老师的小朋友,我们再介绍一下,其实王老师在京城文化界早已成名。他出版有艺术类畅销书《听懂一幅画》,常年为《北京青年报》“北青艺评”和《北京日报》“艺术品鉴”两个栏目撰稿,为博物馆策划和主持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王老师是艺术专栏作家,是金牌讲解员,是青少年美育教育的耕耘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学教师。

在文话童心,王老师带孩子们看展,给孩子们讲中国艺术两千年,每次京城有大展推出,先听听王老师的线上课再出发,已经是很多群友的习惯。

这样的好老师是怎样炼成的,文话童心替你寻找过答案,这篇文章里记录了王老师的可敬与可爱之处。

王老师专访:如果拥有艺术之心,人生其实更美

只看文字还不够,如果想一睹王老师的风采,想体验能让人生变得更美的“艺术”,一定要亲自听一听王老师的讲解。你值得亲自感受一下,那些会让生活变得不一样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